天天百科

保健品不是药(更需克服侥幸心理)

2023-06-24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934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2 分钟。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8月20日发布《保健食品标注警示用语指南》,《指南》要求,保健食品标签设置警示用语区及警示用语。警示用语使用黑体字印刷,内容包括“保健食品不是药物,不能代替药物治疗疾病”,新规自2020年1月1日起实施。

事实上,很多拿吃保健品当病治的人,也知道保健品不是药,只是他们存在一种侥幸心理:“万一管用呢?”而生产商更是明白保健品不是药,同样存在一种侥幸心理,即往保健品中非法添加药品,特别是添加容易打擦边球的中药材,同时又在功能宣传上加以治病的暗示。保健食品标签设置警示用语区及警示用语的做法,更多的在于提升监管威慑力。比如让生产商耳旁时刻警钟长鸣。

那么除了长效性的提醒人们保健品不是药外,更要通过多种手段减少人们对保健品的侥幸治病心理。

一是提升全民健身的效力和倡导良好的生活方式,让人们远离亚健康。老年人无疑是保健品消费的主力军,不过近几年,保健品的消费人群已明显呈现年轻化趋势。速途研究院发布的《“90后”养生报告》则显示,国内长时间使用保健品的“90后”占比21.9%,有接近一半的“90后”偶尔会使用保健品,排斥保健品的“90后”群体只占3.9%。这不能不说与一些90后喜欢宅在家里玩游戏,饿了就叫外卖的生活方式有关。由于缺少运动,饮食又不够均衡,必然带来身体的亚健康现象。而有些人会想当然地认为吃些相应的保健品就能解决问题。

二是加大对慢性病治疗的宣传,加大治疗癌症的药品进入医保的力度。比如,心脑血管病是世界十大医学难题之一,只能终生服药延缓病情,没有根治的办法,不要怀着侥幸心理吃保健品去根治。再比如治疗癌症、罕见病的药品,由于价格太高而让人吃不起,只能带着侥幸心理吃保健品。目前,国家医保局、人社部已确定了128个拟谈判药品,治疗领域主要涉及癌症、罕见病等重大疾病,与企业谈判成功的药品将被纳入目录中,从治理保健品的意义上来说,这就是对保健品釜底抽薪的好办法。

三是加大保健品非法添加药品的检测力度和处罚力度,避免侥幸心理虚假实现。比如,减肥类“保健食品”非法添加西布曲明、酚酞,降血压类“保健食品”非法添加盐酸特拉唑嗪,临时有效果,长期受危害。对这样的生产商,一旦检测出其生产的保健品非法添加药品,就要巨额罚款并直接吊销执照,让生产商得不偿失。

如果觉得《保健品不是药(更需克服侥幸心理)》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