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刘邦出身低微(为什么能够驾驭张良韩信萧何等不世出的人才)

2023-06-24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1615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4 分钟。

笔者认为,出身低微与个人能力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尤其是像刘邦这样的人,可以说天生具有高情商,并且脸皮超厚,正符合乱世创造伟业的先决条件。人们常说“时势造英雄”,说的就是这档子事。

首先,刘邦具有先天的政治智慧。

从《史记

·

高祖本纪》中,我们可以看出刘邦的政治能力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智略超人,规模宏大。

刘邦进入关中后实行了一系列宽政爱民的措施,博得了秦地百姓的热烈拥护。有了这个基础,那个未入关先坑杀二十万秦兵的项羽就不可能在鸿门宴上再杀刘邦,而项羽自己也已无法再在关中立足。后来刘邦与项羽相持于荥阳,刘邦的军队多次被打垮,而萧何能源源不断地“兴关中卒,辄补缺”,也正是刘邦的政策在关中生了根,使关中成了他可以依赖的根据地的缘故。

二是能用人,且善于驾驭人。

刘邦成功后曾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韩信、陈平原来都是项羽的部下,投奔刘邦后,一个被举为大将军,一个被用为护军中尉。从这里来看,刘邦的气魄的确是非凡的。刘邦驾驭人才的手段是古今少有的,韩信的所谓“陛下不善将兵,而善将将”,就是指此而言的。

影视剧《楚汉传奇》中的刘邦与吕后形象

三是刘邦头脑灵活,善于应变,其随机应变的能力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当鸿门宴前项伯给张良送信,刘邦于仓皇无措之际忽然听说张良与项伯有旧时,他紧接着问的第一句话是“孰与君少长”?这种跳跃性的思维,说明他一整套收买项伯的计划已经成熟于胸。当刘邦统兵东出,湖关三老董生向他报告了项羽杀害义帝的消息时,刘邦立刻“袒而大哭”,下令全军披麻戴孝,并号令全国共同讨伐项羽。当战场上他胸口中了楚兵一箭时,他不是用手抚胸,而是随即弯腰去抚足,而且口中还骂着“虏中吾趾”:这种极快速的反应能有几人做得到?当韩信灭齐,派人来向刘邦要求要做齐“假王”时,刘邦勃然大怒,张良、陈平向他稍一示意,刘邦立即醒悟,并顺水推舟地说:“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作为一般人,思想转弯总是需要有个过程的,而刘邦则完全没有,简直就像是条件反射,不带任何痕迹。

其次,刘邦的流氓无赖性格是乱世中存活的重要因素。

一是当其遭遇兵败后的危险时,表现出极其绝情的一面。

当彭城战败后,在逃亡路上遇到自己的亲生儿子和女儿时,因害怕被项羽的追兵追上后无法逃脱,多次将自己的儿女从车上踢下去;

当他从荥阳城向外逃跑时,他先让纪信穿上汉王的衣服,带着两千名化装成士兵的妇女假装出东门向项羽投降,而后自己与陈平悄悄地逃出西门。

二是凡事只求利己,毫无信义可言。

项羽的部将丁公曾在战场上释放过刘邦,在项羽兵败后,丁公去投靠刘邦时,刘邦不仅没有感谢丁公,反而将其斩首示众,说

“丁公为项王臣不忠,使项王失天下者,丁公也。”

在刘邦取得天下后,杀韩信,诛彭越,逼得英布造反,韩王信、陈豨、卢绾因遭怀疑而北投匈奴,其残忍程度只有后世的朱元璋可与之相比。

第三,生于乱世,张良、韩信、萧何、陈平等都是有远大政治抱负的人,都希望能够做一翻大事,能够名留青史。

刘邦的个人政治才能和处世的情商,恰恰符合了张良、陈平、韩信等人要求大富贵、创立大功业的理想诉求。作为刘邦对手的项羽,恰恰在这方面严重欠缺。对于项羽的评价,韩信在被刘邦拜为大将军时表述得非常清楚:

然臣尝事之,请言项王之为人也。项王喑恶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

——《史记

·

淮阴侯列传》

面对项羽这样的领导人,又有几人会忠心跟随呢?两者一相对照,我们不难得出人心的向背了。而历史事实也是如此。在四年的楚汉战争中,原先项羽的阵营中人才济济,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有才干的人,如韩信、陈平、英布等都纷纷弃项羽而投奔了刘邦。

如果觉得《刘邦出身低微(为什么能够驾驭张良韩信萧何等不世出的人才)》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