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德勤摩立特段蕾:养老金融尤其是养老保险的经营难度比健康险还大

2023-06-25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4786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0 分钟。

来源:金融一线

9月15日,由《中国银行保险报》主办的中国寿险业转型发展峰会开幕。德勤摩立特金融保险行业战略咨询合伙人段蕾出席峰会并讲话。

蔡强指出,整个养老金融经营难度尤其是养老保险的经营难度比健康险还大,一方面需要有非常强的服务供给能力,另一方面还非常考验长期资金的配置能力和长寿风险的管理能力,所以市场并不好做。我们也跟踪这个市场六七年时间,2015年开始跟踪中国养老金融市场。2015年之前,大家都比较悲观,不管是全球还是中国,养老金融市场都是半政策、半政府型的业务。2020到2021年,政策东风刮起来了,我们也相信市场活力将会被激发。我个人认为“十四五”期间是中国养老金融特别是第三支柱的高光时刻,就像“十三五”期间是健康险的高光时刻一样。

以下为实录:

感谢杜总、感谢中国银保监会、《中国银行保险报》组织这次中国寿险业转型发展峰会,我们非常有幸能有机会在峰会上分享人口老龄化下的养老保险发展之道。接下来进入今天的报告发布环节。

为什么今天要讨论养老话题?有两个方面大的时代背景。

一是长寿时代的养老之困迫在眉睫。第一组数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65岁以上老龄人口占比达到13.5%,2030年预计将会超过20%,我国正在加速迈进中度老龄化社会,到2030年预计进入超级老龄社会。第二组数据,2018年我国人口出生率首次跌破千分之11的水平线,现在跌破10.9%,进入超少子化阶段。老龄的抚养比以每年5.4%的速度增长,2019年达到17.8%的水平,预计2020年达到19.7%的水平。所以,代际抚养负担加大。 另一个方面,2021年3月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战略。在需求侧的巨大缺口以及政策的引导下,中国养老产业蓬勃发展,资产规模2020年达到15万亿水平,预计2025年将达到25万亿规模。其中,制度内养老金融整体规模4.6万亿水平,养老金融体系以及成为中国养老产业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资产规模占比在2020年已经达到29.7%,近30%的水平。

经过过去20多年的发展,中国养老金融体系的三支柱已经初步形成。

第一支柱是中国养老保障三支柱的基石,2013年看到基金支出逐年大于征缴收入,并且缺口扩大。养老金替代率方面,我国养老金替代率由1997年的73%逐渐下降到2019年的44%左右,预计2021年进一步下降到40%,这个水平显著低于世界银行建议的70%和国际劳工组织建议的55%替代率水平。

第二支柱在过去十年当中快速发展,2020年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合计覆盖城镇人口比例大体达到8.4%,企业年金过去5年时间年负和增速只有5.3%,没有跑赢通胀,未来的人群扩面比较难。职业年金2019年放开市场化投资之后增长很快,由于职业年金的强制缴费属性,我们认为职业年金可能会成为接下来拉动第二支柱增长的关键因素。由于职业年金受众人群有限,所以人群基数方面已经触达天花板。

第三支柱非常看好,我们认为中国养老金融的未来恰恰在第三支柱。第三支柱多元化、生态位的优势,过去2年期间初步显现,银行、基金、证券、保险等等各类金融机构都在积极参与其中,保险公司在三支柱中的优势初步具备。为什么有这个优势?一是目前有税优政策的只有保险行业的税源养老产品,但是个人所得税覆盖人群有限,税收优惠支持力度比较小,再加上中国的税制非常复杂,所以税源养老试点效果没有达到预期。保险行业之外的其他金融机构,银行在养老金融领域发力趋势已经显示出来,2019年各大四大行、股份制银行都在积极发行养老理财类产品,2020年被银保监会叫停,2021年四家理财子公司包括工银、建信、招信进一步取得试点,入场加速,将极大促进养老业在金融行业的发展。所以未来是多元机构参与的市场,生态化优势在“十四五”将进一步显现。2020年10月份,银保监会做出大力发展第三支柱的政策指引,相信在政策利好的加持下,第三支柱将会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保险行业在三支柱中的表现,中国养老体系三支柱中,最重要的金融机构是保险行业,我们从三个支柱的体系来讲。

第一支柱中,保险行业6家机构获批基本养老金运营,2020年市值答题900亿水平,整体在一支柱中的规模不是很大。但是二支柱,保险行业是中坚力量,二支柱的四个资质当中,保险行业、公司可以开展3个资质:一是受托市场,2020年73%的规模由保险公司运营,这是保险行业主导的市场,保险公司通过受托业务带动投管业务以及企业年金、职业年金整体业务增长。第二资质投管业务,规模2020年超过54%。三支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银行主导的市场,部分养老险公司战略放弃这个市场。所以在二支柱的市场当中,保险公司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最重要、最核心的中坚力量。

第三支柱,保险行业在第三支柱中具备明显的先发优势,现在仅有的税收支持的税源养老保险虽然发展不好,但是政策层面开了先河。现在保险行业主要发行的养老金融产品主要有五大类,2020年五大类保险行业发行的产品,包括我们看到的养老保障资管产品、商业养老保险、长期护理保险、住方反向抵押养老保险、专属商业养老保险等等,超过1万亿,所以第三支柱是政策支持力度相对较大、资产余额规模最大的机构。我们也面临其他机构的竞争,尤其是银行养老保险发行、基金行业的基金发行,未来都会迎来爆发期,也会对保险行业的市场规模带来冲击。

整个养老金融市场未来的发展趋势怎么样?2020年以来,从国务院到银保监会、到人社部在国家层面都在积极推动第三支柱的发展,各种政策密集出台。2021年,我国养老金融体系特别是第三支柱有望迎来政策利好,第三支柱政策框架报到国务院,原计划9月份出台,现在可能稍晚。通过在银行设立个人养老金的资金账户,可以进行多账户养老资金的统筹管理,而且也更加方便通过银行这类的统一入口进行税优的递延和减免操作,更加方便第二、第三支柱间的资产打通。账户推行后,到2025年,第三支柱的个人养老资金账户规模会从现在的4.1亿(主要指税源养老险规模)增长到2200亿元的规模,这是非常快速发展的市场,一定程度上极大依赖政策支持。

未来养老金融发展趋势,四个方面。

第一,从需求侧看,大养老风口来到,民众的养老储备呈现三个大的特征:一是年轻,二是多元化,三是高额化。所谓的年轻化,过去几年持续追踪养老产业以及民众的养老需求,我们有一组调研显示,2021年比2016年做的调研,民众开始准备养老的平均年龄出现明显提前,比2016年平均提前2.3岁左右。二是多元化,现在养老金融产品的供给,尤其是银行业进来以后,金融产品极大丰富,包括保险行业自身过去几年不断推行创新型的养老产品。除了金融产品的多元化之外,养老服务产品的多元化,过去这些年也快速在中国出现。三是高额化,问卷调研显示,73%的调研对象愿意将收入当中的11%-30%用于养老理财储备,其中13%的调研对象愿意将自己收入的30%用于养老理财的储备。所以,从需求侧看到,客户群体不仅仅是老年人群体,包括这些年轻的群体也已经成为了市场未来非常核心的一类目标客户。

第二,从供给角度,未来市场二支柱和三支柱将呈现不同的发展格局,第二支柱有望通过职业年金发展带动整个规模的提升,同时养老险公司尤其是二支柱当中具备先发优势的养老险公司积极利用二支柱的客户资源发展第三支柱的养老金融产品。特别是账户二三支柱打通之后,三支柱发展同样对二支柱起到拉动效应。

第三,我们最为看好的第三支柱,虽然竞争加剧,保险公司面临银行、基金公司、信托公司的竞争,但是保险行业的优势同样非常突出。在整个产品的创设、销售的能力、投资运营的能力、长寿风险的管理能力、医疗健康养老产业的服务能力上,比其他金融机构有非常明显而且独特的宪先发优势,所以三支柱中保险行业的竞争力非常强,甚至一定程度来讲我们的竞争力是最强的。

第四,养老金融和养老服务的融合发展,如同过去5年的健康险,养老险也会从单一的财务补偿向财务补偿+服务补偿转型的过程。保险公司将会进一步通过资产端向养老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去扩大服务供给资源。随着养老市场的成熟,产业链的合作模式会从单一的养老地产、养老服务的投资开始向第三方的TPA服务模式转型,未来保险公司要探讨如何转型。

如何转型呢?我们总结了七个方面。保险公司发力养老金融,从七个方面入手,我重点谈其中的三个方面。

第一,战略。我们跟保险公司特别寿险公司的同仁聊天,大家说寿险公司不做战略,我的战略就是5+5+2,5个渠道、5个产品,加2个生态圈。账户之后,集团化的公司养老战略会发生大的转变,真正能够实现一账式和一站式养老金融的战略,一个养老账户匹配多个产品,一个养老账户匹配一站式的养老服务,这是未来大型养老集团的选择。对于中小型的养老公司来说,随着TPA的快速发展成熟,细分领域可以找到差异化突破的机会。

第二,客户。养老客户首先不等于老年客户,2021年在一家大型的银行养老机构客户调研中发现,客户储备养老的时间提前,所以客户策略上重点谈三个方面。一是提前锁定年轻客群,我们也通过客户调研发现18-34岁的人群当中,大约有40%开始考虑做养老的准备,特别是为自己和父母做养老储备。二是深耕中高端客群,特别是差异化深耕中高端客群。我们在四行客户中发现,呈现非常明显的养老需求的差异,40岁以下比较喜欢养老目标基金、公募基金,40-50岁的人对养老保险产品的偏好显著高于其他群体。三是新经济之下的这部分两地灵活就业者,国家出台各种政策推动这块两翼平台就业者(音),大概有8000万客户,他们的基本养老需求显著旺盛于基本医疗需求。所以客户上有三个方向需要把握。

第三,渠道。养老金融是异业竞争的格局,银行也在加速入市,未来养老金融突破的渠道恰恰是银行渠道。过去几年当中,通过大量的银行项目发现,银行有它自己在客户端、账户端的优势,但是相较于银行业来讲,保险行业也有自己独特的优势,比如在长期护理、长期年金这种长期保障型产品的优势,以及更强、更优质的养老服务的资质,都可以跟银行形成互补,未来可以携手银行共享养老红利。过去这些年,泰康和招行的合作也不是是一个成功的案例。二是做互联网,针对8千万灵活就业人群如何做标准化、小额化、场景化、碎片化的保险,可以成为未来渠道上探索的方向。三是个人代理人渠道,过去这些年我们常常跟寿险公司同仁探讨,大家经常说我的代理人渠道太老了,没办法触达年轻客户,我的代理人分布在55-60岁年龄段,但这个年龄段,45-55岁这个人群恰恰是养老需求最为旺盛的人群,有没有方式通过培训、基本法的改造、产品创新,赋能代理人渠道?发展个险渠道的养老金融产品?非常值得大家探讨。

在我看来,整个养老金融经营难度尤其是养老保险的经营难度比健康险还大,一方面需要有非常强的服务供给能力,另一方面还非常考验长期资金的配置能力和长寿风险的管理能力,所以市场并不好做。我们也跟踪这个市场六七年时间,2015年开始跟踪中国养老金融市场。2015年之前,大家都比较悲观,不管是全球还是中国,养老金融市场都是半政策、半政府型的业务。2020到2021年,政策东风刮起来了,我们也相信市场活力将会被激发。我个人认为“十四五”期间是中国养老金融特别是第三支柱的高光时刻,就像“十三五”期间是健康险的高光时刻一样。

所以,今天发布的白皮书,针对人口老龄化养老保险、养老金融未来走向何方做了很多尝试。今天时间有限,报告当中有更加详细的阐述。

最后,感谢《中国银行保险报》组织这次报告的编写,感谢人社部社科院、平安人寿、友邦人寿、长江养老三家机构参与我们的社会调研,给报告提了非常好的专业意见和建议。

最后,期待会后能够跟各位领导和行业内的同仁、专家做更多交流,如果报告有不正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

如果觉得《德勤摩立特段蕾:养老金融尤其是养老保险的经营难度比健康险还大》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