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普世性 多元化(榜样性 本届“药界奥斯卡”亮点多)

2023-06-26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3340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7 分钟。

疫情的持续,让医疗与生命健康产业成为关注的焦点。

这几年,全球生命科技领域发展很快,中国新兴的生物医药行业也方兴未艾,来到了新的时间节点。

据南京市政府发布消息,“2021南京国际新医药与生命健康产业创新投资峰会”将于10月19日-21日开幕,这届峰会将以“传递行业前沿声音,‘宁’聚创新发展动能”为主题,把握产业政策与创新趋势,搭建交流平台,就药界前沿话题展开交流,推动国内医药企业创新能力培育。

而在本次峰会中,最让业界翘首以盼的“生物医药产业链创新风云榜”将会揭晓入围榜单。

为发掘生物医药产业的潜力,打造城市发展的“新引擎”,南京对生物医药产业及其相关产业链的支持一直“在路上”。

一、行业标杆榜单亮点多,奖项设置再升级

因为参与企业众多、评选严格、奖项的榜样激励作用积极,“生物医药产业链创新风云榜”已经成为行业标杆评选之一。

在去年9月,峰会围绕“新南京、新医药、 新未来”的主题,“生物医药产业链创新风云榜”评出标杆奖、鲲鹏奖及黑马奖三大奖项,其中我们看见了恒瑞医药、药明康德、泰格医药等业界多家具备旺盛创新力的知名药企入围。

而在之后的一年,榜样的作用激励了更多的药企更加积极地创新。今年地风云榜将遴选2021年最佳原创新药、2021年最具投资价值的新锐企业等10个生命健康领域创新奖项,从而树立行业标杆,激发创新潜能,厚植创新土壤。

今年的风云榜无论是在评选所聚焦的亮点上,还是评选机制上都有了很大的优化。

2020年,南京生物医药产业产值达到627亿元,作为十大重点产业链的强链,充分发挥企业、平台、人才、项目优势,提升产业链发展能级和整体竞争力,格外重要。

基于此,本届榜单所聚焦的亮点有了新的变化:

一是填补了现有评选的空白,增设了业内尚未关注的奖项,补充行业忽略的创新指标。二是以全产业链广泛覆盖奖项设置,捕捉产业创新风向。三是优化考察指标,多元评价、多维度权重加成后形成榜单。四是囊括全产业链顶级专家阵容,视角多元化衡量新药或企业价值。最后是上市、非上市企业双轨评价,横向比较评价更合理。

然后,奖励的意义更应该体现普遍性和普适性。

在榜单的评选机制上,对评选对象门槛的设定进行了升级,一是药品相关奖项评选对象均为临床3期后药品/企业;二是前一年已获得“2020年中国生物医药产业链创新风云榜”的CRO公司、临床试验机构、创投机构,不参加次年评选。

这意味着,能够格评选门槛的药物已经进入了较为后期的医学验证阶段,有较高概率日后成为临床应用药品。同时也避免出现每年重复入围的情况,鼓励更多新面孔企业加入评选。

最后,践行评选新价值,奖项更加多元化。

今年风云榜的奖项设置得到了再升级,榜单所突出的亮点和评选机制的优化都可以在奖项设置上得以体现。

在延续2020年风云榜分别设置标杆奖、鲲鹏奖及黑马奖三大奖项的基础上,今年的榜单的设置更为契合生物医药产业的新风向与新趋势。

从生物医药产业链的角度来看,榜单增设“最佳创新成果转化机构”等业内尚未关注的奖项,以鼓励产业链源头创新。

南京的生物医药产业以化学药作为主导,其主营业务收占比达 64.5%,接近 2/3。原料药是化学药产业链的基础和核心组成部分。榜单鼓励原材料生产企业的创新,便是鼓励产业链源头创新。

从生物医药产业平台的角度来看,榜单的“最具应用前景的关键共性技术平台”奖项,体现了奖项评选更为广阔的产业视野。

南京的生物医药产业在基础研究、发现新药、临床前研究环节的实力较强,不仅拥有“药界清华”之称的中国药科大学,还有药石科技、世和基因、传奇生物等强创新企业。现在需要的是如“CRO、CDMO”等关键平台的“临门一脚”。榜单的评选视野从往年的“企业”到“平台”切中了行业的关注点。

从生物医药的产业活跃度来看,“研发布局最具投资远见的龙头企业”“最具投资价值的新锐企业”这两个奖项,既遴选了产业的“龙头”,也不忘发掘产业“新星”。

2019年,南京市生物医药领域公开融资事件35起,总规模19.6亿元,整体指标排名全国前列。但生物医药领域的资本运作客观存在“慢产业”和资本要求“快回报”的问题,上述两奖项的设置,为产业资金支持提供了新的“支撑点”。有助于引进、设立风险投资、担保机构等多种形式,提升产业活跃度。

公众和专家、经验和数据、研发和上市、榜单的设置融入了南京对生物医药产业当下和未来,局部与全面,创新与市场的思考。

每一个奖项的设立都是对于生物医药领域的一个鼓励的方向,无论是得奖的企业的榜样的力量,还是参与企业对于行业的坚守,他们的付出最终都会被看见。

二、南京构筑“舞台”,搅动产业创新“风云”

“2021年生物医药产业链创新风云榜”围绕研发能力、投资价值以及创新能力等多个维度评选出的十大重磅奖项,是国内生物医药行业最高规格最权威的评选之一。

而这样的权威性评选活动之所以能落地南京,成为峰会的“重头戏”,离不开南京市持续的对生物医药健康产业的政策和资源倾斜。

按照“4+4+1”主导产业体系的决策部署,南京生物医药企业已达数万家,从业人员近5万人。在2019年实现了全产业主营业务收入550亿,同比增长12.9%。

而在国家构建的22个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中,江苏独占3个席位,南京在创新要素集聚方面对比其它基地有明显优势,同时拥有27家三甲医院,并且依托高校、科研机构和领军人才等资源优势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临床资源。

不仅如此,南京早就在积极布局生物医药产业链。

搭建创新平台,坚持科技引领。

在生物医药产业平台构建方面,围绕新药创制流程关键环节,南京布局建设了158家科技服务和创新设施平台,平台体系布局由市级到国家级层次完备。为打通生物医药的漫长产业链提供支撑作用。

在生物医药产业链方面,南京市委市政府发布《关于实施产业链“链长制”的工作方案》,明确由市领导担任“链长”专班推进,实施强链补链专项行动。南京已走在“产业先行者”的路上,千亿级新医药与生命健康产业创新集群已初具规模。

打造重点园区,突出集聚效应。

在空间布局上,南京市生物医药产业已经形成了“一谷一镇三园”的格局,即南京生物医药谷、南京生命科技小镇、江苏生命科技创新园、南京江北新材料科技园、高淳医疗器械产业园,五个主要集聚区的主营业务收入规模占全市比重为75.4%。

孵化龙头企业,提升引领效能。

南京市已经具备了扎实的产业发展基础,培育了一批领先企业,建成医药产业全产业链体系,形成较为良好的产业集聚效应。

南京市仅在A股上市的生物医药企业就多达11家,数量位居江苏第一位,其中化学药企业6家,医疗器械企业3家,生物制品企业1家,中药企业1家,医药流通企业1家,总市值达到1482亿元,其中百亿市值以上的企业有4家。

要树立在业界的标杆,还需继续优化产业结构。在集聚规模的基础上强化个体竞争力,优化产业链的局部功能。

加大人才引育,发掘科教资源。

南京不仅坐拥中国药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3 家生物医药领域专业院校,另外还有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等20余家开设生物医药相关专业的高校院所。

根据近3年就业情况分析,中国药科大学每年有25%的毕业生留宁就业,其中博士生留宁比例高达80%;南京中医药大学超过1/3学生留宁就业;加上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等综合院校的相关专业,初步估算,全市每年生物医药领域留宁就业毕业生约4000 人。

人是核心,也是南京生物医药创新产业链能厚积薄发的底气。

在南京市的一系列政策的支持下,本市生物医药产业规模距“全省第一,全国第三”的目标愈发接近;“一谷一镇三园”的产业布局已基本形成;生物医药产业链的流通环节初步建成,在相关领域具有一定优势。

同时南京已构建起较好的创新能力,并在抗肿瘤药物、心脑血管药物、自身免疫性疾病药物、基因技术和细胞治疗等领域优势显著。要激发创新潜能,还需进一步匹配创新资源与创新成果,强化成果转化方面的薄弱环节。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南京目标将生物医药产业作为重点主导产业打造的决心。基础优势业已构筑,创新土壤养分富足。万物皆备,只欠东风。

南京从产业规模生产基地产业平台产业链等多方面,为生物医药产业构筑了“大舞台”,而本次“产业链创新风云榜”的评选无疑将会成为这舞台上的“夺目焦点”。

如果觉得《普世性 多元化(榜样性 本届“药界奥斯卡”亮点多)》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