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康美 步长投资保险公司背后(保险公司批筹开闸在即)

2023-06-28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3286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7 分钟。

来源:慧保天下

4月底至今,两家上市制药公司爆发的负面舆情不断发酵,成为不大不小的“黑天鹅事件”。

年报季的最后一天,康美药业突然发布会计差错更正公告,宣称2017年货币资金多计299.44亿元,近300亿元的货币资金不翼而飞,像变魔术一样成为了少计的存货、应收款和在建工程。

步长制药的实际控制人,则为了自己的直系亲属进入斯坦福大学就读,向中间人支付650万美元,这一笔贿赂款创下了美国高校招生舞弊系列案件的最大金额。

从保险业的角度看,这两家制药公司在保险业也“同框”了,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的身份,都是保险公司的投资人。

一个问题的提出

出现财务重大违法问题、实际控制人个人的重大负面,此类企业是否影响其投资保险业

根据此前媒体报道,康美药业在2015年与青海有关方面合作,计划发起设立健康保险公司。根据与其他出资人签订的发起人协议,康美药业占拟设立健康保险公司的20%股份,为第一大股东。

而步长制药在保险领域更是多方求索,走得更远。据报道,步长制药及其关联公司曾分别规划投资设立一家寿险公司、一家财产保险公司。

无论是财报巨大的造假黑洞,还是用谎言来掩盖谎言,出来混,迟早要还的。实际控制人的行为和企业行为也很难完全切割,舆论危机已经转向了企业本身,公司的产品质量和过往不轨问题被集中开掘,形成了流血不止的声誉危机。

那么问题来了:出现财务重大违法问题、实际控制人个人的重大违法和负面问题,是否影响其投资保险业?再延伸一步:什么样的企业才是保险公司想要的股东?应该怎样去评价股东的品质和能力?这无疑是保险市场的一个基础性问题。

根据我国《保险法》的规定,保险公司的主要股东应当“信誉良好,最近三年内无重大违法违规记录”。《保险公司股权管理办法》进一步细化规定为“诚信记录良好,最近三年内无重大失信行为记录;合规状况良好,最近三年内无重大违法违规记录”等否决性条件。

在治理乱象的过程中,股东资质、投资记录和行为被放在首要的位置。股东诚信记录之所以重要,在于股东行为衍化的乱象更具有威胁性,可能导致一家公司从诞生之初,就成为市场的搅局者和风险的制造者。没有良好的股东底色,内部控制无从谈起,监管部门有理由高度关注股东资质和股权结构。

从这个角度说,一家出现重大舆情危机的公司,很难成为保险公司的合格发起人股东而通过监管审核。

康美、步长投资保险公司背后

继地产企业后,医药企业掀起申请筹建保险公司新趋势

康美药业、步长制药出现在保险公司申筹名单中,只是医药健康产业入股保险公司的冰山一角。

在保险公司打造医养产业链的同时,医养产业也在掘金保险业,成为一种颇为有趣的“对流”现象。通过公开资料搜寻可以发现,继房地产企业热衷于出资或收购保险公司的热潮过后,制药行业成为保险业重要的潜在投资者。

医药企业做保险,与地产商相比自有优势。特别是,自带垂直生态的模式想象力,而且期待进入的是增长最快的细分市场。比起地产商单纯的“现金流反哺”模式,更有说服力,可以成为经典的申筹故事。

这背后是健康保险的井喷式发展。剔除中短存续期护理保险,2013年以来健康保险保费收入增速一直在20%以上,其在发达市场中的占比和经营案例,更为潜在投资者所看重。同时,健康保险+健康管理的模式也得到不少业内外人士的认可。

医药企业拥有的客户关系资源、服务网络,以及对医疗行为和健康管理的理解,有利于挖掘和放大健康产业价值链;从保险公司角度看,利用股东资源构建销售场景和保险生态,是一个不错的想法。

(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就保险公司而言,对股东往往还有其他的一些期待。希望股东最好是“可盐可甜”,还得有“带货能力”。财产保险行业向来有句话:盈利“靠爹”、“靠天”。所谓“靠爹”,也就是靠股东的业务资源输入,来支持业务发展。

但是,在新的形势下,像中意人寿那样,接收中方股东补充养老保险200亿的大手笔,现在未必符合国有企业管理的要求。

股东和保险公司之间是有内在张力的。一家保险公司如果过分依赖股东业务支持,可能就会被股东视为附庸,或者成为纯粹的财务工具。股东方保险资源在手,通过保险经纪等其他渠道,照样能够实现财务和风险转移目标,又何必投入巨大的货币资本,做一个重资产的保险公司呢?作为监管严格的金融企业,一家保险公司必须具有独立创造价值的能力,才能保证长期的稳定存续发展。

这笔账要好好算

从发起筹建到顺利开业,支撑到能盈利赚钱,投资一家保险公司到底要多少家底

2018年共有7家保险公司拿到牌照,但都是在机构改革之前进入筹建程序的机构,已经连续两年时间没有新机构获准筹建。不少投资人撤回了设立申请,原本热闹的保险市场入口,显得有些冷清。

一家保险公司从发起筹建到开业,周期漫长,变数不少,链条环环相扣。此间产生的费用以及或有成本,绝大多数情况下由发起人承担连带责任。这种获取牌照的投资行为,除了国资部门的撮合,大多数都是朋友或朋友转介绍,基于相互间的高度信任。一些在保险业做得风生水起的民营大佬,透过公开财报,现金流基本上都绷得很紧。对于投资保险公司这种盈利时间难期、短期现金流甚至为负的长期股权投资,必须在财务上作出恰当的安排。

金钱是流动之物,仅仅侧重于数量化门槛的制度设计,容易产生“对表”效应,意向股东致力于调整报表、到处找钱以达到“入门”标准。如,某大佬通过旗下的一个平台,注入大量现金做大净资产,保证在审核的“瞬间”达到核心指标要求。

再如,某地产起家的金控公司收购华夏人寿,闹得沸沸扬扬。为了“凑整”,八仙过海使尽神通,各种金融工具用到了极致。通过精巧的协议安排,“股”和“债”的界限变得含糊不清,财务报表成了达标的“注水肉”。

有的公司在创建的时候,通过私募基金等渠道吸纳资金,然后借助金融工具层层过滤,到头来就成了合法自有资金。

出资人、借款人之间签订利润补偿、估值调整协议等协议,是对资金的时间价值和法律属性的自发调整。监管则希望大家把话都放在桌面上说,希望所有的信息都能向监管流动,现实中却发现,往往是在股东争议进入司法程序才后知后觉。

目前,监管部门正在规划股权托管和股权管理信息系统,通过托管和信息化手段,可以清晰地看到实际控制人的投资方阵和股权流转的轨迹,阻止不当的股权质押行为。但是,股东间对于权益分配、隐名出资和代持的抽屉协议,对政府监管的能力和权威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至今也没有什么好的解决方案。

在资本的狂热时期,前期的问题存量不少,随着门槛的抬高,一些业内的通常做法已经不灵了,资本实力、盈利、总资产和净资产等监管设定的一系列指标达标很难,新建一家保险公司的成本大大提升。

为什么要蹭康美、步长这个热点

保险公司批筹开闸在即,批谁,不批谁,这是优化市场结构、保险供给的重要一环

回顾近年来的保险公司申筹,热浪不再,有些问题股权在寻找“接盘”者的时候也遇到困难。但总体而言,保险公司股权的估值总体处于合理水平,仍然具有相当的牌照价值。

近期,银保监会对内部职责作出了调整,保险机构按照其性质和经营范围,分别由不同部门实施准入管理。在职责调整到位之后,机构改革后关闭的筹建申请有望开闸。

保险公司的设立,是持牌金融机构中市场化色彩最为浓厚的。股东的投资行为,本质上是市场机制的生发过程。指望通过书面审核,就能剔除不良股东,去除“坏鸟”,留下“天使”,保证保险业获取优质投资者的支持,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监管部门的着力点,应该放在立规矩、定方向上,合理、有效地保障市场的主体供给。

市场抱怨保险公司太多,主要原因是大家都在分吃同一个蛋糕,都在继续为旧模式添砖加瓦,都在同一种竞争方式里欲罢不能。

监管应当鼓励发起区域性、专业性的小型保险公司和真正意义上的互保组织,逐步去塑造参差多态的保险市场生态,驱动新的市场主体驶入深海,发现蓝海。

建立股东资质和行为的负面清单,完善设立预披露机制,增加市场选择和公众监督。

再有,借鉴民营银行设立经验,实行生前遗嘱,好合好散,减少风险外溢,降低负外部成本。监督出资人完善章程设计和安排,更好地约束股东行为。

优先支持与商业保险具有契合度的产业资本投资保险公司,确立差异化竞争的新模式,这是优化市场结构的基础。

如果觉得《康美 步长投资保险公司背后(保险公司批筹开闸在即)》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