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母乳性黄疸的原因有哪些如何预防

2023-06-08 分类:百科

TIPS:本文共有 1660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4 分钟。

新生儿的护理也是个大工程,可千万不能马虎对待。父母们当务之急就是该多了解下新生儿护理知识,小编下面分享母乳性黄疸的原因有哪些?如何预防?,赶紧看看吧!

新生儿黄疸的种类有很多,母乳性黄疸就是很常见的一种。预防母乳性黄疸就要先预防早发型母乳性黄疸,以及了解母乳性黄疸的原因都有哪些。在这里,小编就来针对这两个问题做一些基本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早发型母乳性黄疸

有一种早发型母乳性黄疸,发生在出生后1周内的母乳喂养儿,发生原因与母乳摄入不足有关。常见于母亲缺乏喂哺知识、乳头问题、乳汁分泌不足和过早喂糖水等导致对母乳需求减少及新生儿无效吸吮。由于母乳摄入不足,新生儿肠蠕动减少,影响肠道正常菌群建立,使胎粪排出延迟,胆红素排泄减少,肠肝循环增加,造成高胆红素血症。黄疸出现时间在生后3~4天,与生理性黄疸相似。但血胆红素峰值较高,可大于20毫克/分升。因生后早期新生儿血脑屏障发育不成熟,有引起胆红素脑病的危险。

因此,发现新生儿很早出现黄疸,又有因母乳摄入不足导致的体重下降、排尿及排便少等现象,就应考虑并预防早发型母乳性黄疸。预防措施为尽早开奶,在医院出生的母婴同室内的新生儿应于生后半小时开始。医生或护士指导母亲哺乳技术:按需喂养(婴儿想吃就喂),每侧乳房的哺乳时间不受限制,每日哺乳10次以上,夜间勤喂。同时,限制辅助液体,保证母乳摄入量。注意观察新生儿黄疸的程度,监测血胆红素或经皮测胆红素,对早出院者需追踪喂养和黄疸情况。发现血胆红素大于15毫克/分升时应采用光疗,继续母乳喂养。

那么,母乳性黄疸的原因有哪些呢?

母乳性黄疸的原因

母乳中含有孕3α-20β二醇母乳性黄疸患儿母亲母乳中含有孕3α-20β二醇抑制了肝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性。

母乳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母乳性黄疸患儿母亲母乳中不饱和游离脂肪酸的含量增高,对肝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产生抑制。

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的活性高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的活性大大高于牛奶及配方奶,使已结合的胆红素再分解,小肠重吸收增加,至肠-肝循环增加。β-葡萄糖醛酸苷酶在其中起主要作用。

通过早发型母乳性黄疸的基本介绍,希望家长可以更加了解新生儿黄疸。

新生儿黄疸的种类有很多,新生儿母乳性黄疸就是其中之一。那么,你知道新生儿母乳性黄疸有哪些特点吗?又是如何检查的呢?接下来,小编就要为大家一一介绍,快来一起看看吧。

新生儿母乳性黄疸的特点

早发型黄疸的特点:早发型母乳性黄疸易被忽视,因黄疸出现时间及高峰时间与生理性黄疸相似,即在出生后2~3天出现,并于第4~6天最明显,然后在两周内消退,但胆红素的最高值超过生理性黄疸。

晚发型黄疸的特点:通常所称母乳性黄疸一般均指此型。出现时间较晚,常紧接生理性黄疸之后发生,与生理性黄疸重叠且持续不退;亦可在生理性黄疸减轻后加重,即常在出生后7~14天出现,2~3周达到高峰,胆红素可达342μmol/L(20mg/dl),4~12周后下降。

那么,新生儿母乳性黄疸的检查方法有哪些呢?

新生儿母乳性黄疸的检查方法

母乳所致黄疸一般在生后4~5天出现皮肤、粘膜黄染,无其他异常,黄疸逐渐加重,生后10~15天中未结合胆红素可达171~513umol/l(10~30mg/dl)。如继续哺乳,升高的胆红素可持续4~10天,然后缓慢下降,3~12周恢复正常水平,黄疸完全消退。若停止哺乳,于48小时内血清胆红素可明显下降。

新生儿在生理性黄疸后持续不退或减后又加重,停止母乳喂养后48小时,胆红素下降50%,则可确定诊断。

如再恢复母乳喂养,胆红素又升高17~51umol/l(1~3mg/dl),但不会达到原来的高水平。

在肝功能正常条件下需要与溶血、感染引起的黄疸相鉴别。

新生儿母乳性黄疸是否需要治疗要通过正规检查才能确定哦。

新生儿相关推荐

新生儿的育儿方式

宝宝夜间哭闹怎么办

怎样给宝宝退烧

宝宝拉肚子怎么办

宝宝鼻塞流鼻涕快速解决偏方

宝宝咳嗽怎么治疗

宝宝断奶了不妨吃这些

宝宝吃奶粉上火怎么办

宝宝呕吐是什么原因

宝宝缺钙吃什么好

宝宝营养不良吃什么好

宝宝衣服上的奶渍怎么洗

如果觉得《母乳性黄疸的原因有哪些如何预防》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