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解读新生儿颅内出血的预防措施

2023-06-08 分类:百科

TIPS:本文共有 2500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5 分钟。

新生儿的护理也是个大工程,可千万不能马虎对待。父母们当务之急就是该多了解下新生儿护理知识,小编下面分享解读新生儿颅内出血的预防措施,赶紧看看吧!

新生儿颅内出血(intracranial hemorrhage of the newborn)是常见的一种脑损伤,系由产伤与和缺氧引起,预后较差。所以很多朋友都不想自己的孩子患上这样的病,而对于这个病来说并不是没办法预防的,在这里就给大家说一下怎样去预防新生儿颅内出血,要预防这个病要注意的一些事项,希望这个对广大的妈妈们都有用,让你们的孩子都健健康康。

新生儿颅内出血是新生儿围生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一个重要的致残因素。缺氧型出血是因缺氧造成毛细血管渗透性增加使血液渗出,此型可发生在出生前、出生时和出生后。而损伤型则都发生在出生时,当然在缺氧的基础上更易出现损伤。不可忽视的是剖宫产儿亦可发生颅内出血,且多为缺氧型。

损伤型颅内出血见于臀位牵引,臀位助产和产钳,胎头负压吸引的颅内出血略少于产钳分娩。损伤型颅内出血都是体重偏大儿,且随体重的增加发生率增高,难产者发生损伤的机率明显大于自然分娩者。而体重越小发生缺氧型机率越多,而体重越大则损伤型越多。故防宫内生长迟缓及早产,防出生巨大儿,以及防胎位不正,头盆不称等,均是防新生儿颅内出血的关键,这就要求做好围生期保健。

轻型颅内出血儿几乎全都存活,后遗症较少,发生率0~10%;中型死亡率5~15%,后遗症发生率15~25%;重型则死亡率高达50~65%,几乎都有后遗症。颅内出血的常见后遗症有脑积水、脑穿通性囊变、留有智力落后、运动障碍、癫痫等,多为重残儿。故预防新生儿颅内出血应是防残工作的重点之一。

对胎儿宫内窒息,新生儿窒息及颅内出血等脑部损害性疾病,目前国内外除遵循既往的积极治疗外,还可采用高压氧舱治疗。我国已有优质婴儿舱投产和临床应用,疗效较为可靠,且越早得到进舱治疗,对脑缺氧缺血改善越早,疗效越好,后遗症越少,为防残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应推广应用。

出生前应防止早产及避免窒息。

1、做好孕妇保健工作,避免早产,提高产科技术,减少新生儿窒息和产伤,对有出血性疾病的孕妇及时给予治疗, 孕妇须绝对卧床以减少子宫收缩,并可用拟β-肾上腺素能类药物如羟苄麻黄碱(Ritodrine)以推迟分娩。

2、提高医护质量,避免各种可能导致医源性颅内出血的因素发生,产程中对胎儿进行监护,如见宫内缺氧及出生时窒息,均及时抢救,分娩时尽量避免产伤,必要时作剖宫产。

3、对可能早产的孕妇,宜在分娩前3天内应用地塞米松以促进肺成熟及减少呼吸窒息综合征的危险,预防出血倾向,可于分娩前10小时缓慢静注苯巴50mg,并在产前4~15小时顿服维生素K15~30mg。

4、目前并未证明孕妇或新生儿预防性给予引朵美辛,止血敏,VitE等药可预防生发基质—脑室内出血发生,对<1500g的未成熟儿生后6小时内可用苯巴比妥降低脑代谢率,清除自由基,减少脑血流量,抑制血压急剧上升。

对于母乳喂养者应指导乳母多吃绿叶蔬苯及新鲜水果,对经常腹泻服抗生素者应给维生素K50~100μg/天,或每月注射维生素K1mg,患阻塞性黄疸或婴儿肝炎者,应给维持素K1缺乏所致的颅内出血。

首先要诊断明确,轻型颅内出血几乎全部存活,后遗症0~10%;中型死亡率5%~15%,后遗症15%~25%;重型死亡率达50%~65%,后遗症65%~100%,常见的后遗症有脑积水,脑穿通性囊变,运动和智力障碍,四肢瘫痪,癫痫,肌张力低下等。

新生儿颅内出血在新生儿期比较常见,如不早期治疗往往会出现神经系统后遗症。 什么原因可引起颅内出血?从新生儿内部的因素分析,生后一周内的婴儿其凝血功能不健全,包括生理性凝血因子缺乏、血管壁弹力纤维发育不完善,所以在缺氧或损伤等病理条件下容易发生颅内出血。而早产儿的凝血功能与血管壁发育更差,其发生颅内出血的倾向较足月儿多见。引起颅内出血的外部因素:一是当新生儿发生窒息时,由于血管的收缩及舒张调节失常,血管扩张、静脉淤血,随之血管的通透性增加,血液从血管中漏出;二是在出生时发生产伤,如胎儿头和骨盘大小不相称、急产、产钳助产、吸引产等在生产过程中都可以挤压胎头,使颅内血管发生破裂,造成颅内出血。

所以按临床病因分类,颅内出血可分为缺氧性和产伤性,而按出血部位可分为:硬膜下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室管膜下、脑室内出血、脑实质出血、小脑出血等。近年来由于产前监护技术的进步,因产伤所致的硬膜下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已少见,而早产儿、尤其是孕龄不足32周或体重小于1500克者,及由于缺氧引起的室管膜下、脑实质出血已成为新生儿颅内出血的主要类型。另外,在农村有些落后的生活习俗,就是产妇不吃蔬菜,假如其婴儿仅吃母乳,则在生后1个月左右,婴儿可能出现维生素K缺乏,而使依赖于维生素K的凝血因子缺乏,导致颅内出血,临床上我们称其为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所致的颅内出血。

如何诊断颅内出血呢?严重的颅内出血可出现娩出时即为死胎、或娩出后难以建立呼吸,出现抽搐、昏迷等表现,易于诊断。而对于轻中度颅内出血的患儿我们可根据下面的病史及症状作出诊断。首先他们存在引起颅内出血的高危因素:早产儿、出生前后有窒息以及异常分娩。如存在上述高危因素,新生儿在生后24小时内(少数可在2-3天)出现下列表现应高度怀疑颅内出血:开始为大脑皮层兴奋性增高,表现为烦躁不安、尖叫、四肢震颤、肌张力增高、眼球颤动、受到轻微刺激易出现四肢抖动、严重者可出现抽搐。如病情未得到控制,随后出现皮层抑制的症状,表现为肌张力降低、不哭、不吃奶、嗜睡、对刺激无反应,最终出现昏迷、呼吸暂停或呼吸不规则。除根据临床症状外,目前诊断颅内出血最重要的辅助检查是头颅B超和头颅CT,它能使医生精确地掌握出血的类型、部位和程度,并对预后作出评估。

新生儿相关推荐

新生儿的育儿方式

宝宝夜间哭闹怎么办

怎样给宝宝退烧

宝宝拉肚子怎么办

宝宝鼻塞流鼻涕快速解决偏方

宝宝咳嗽怎么治疗

宝宝断奶了不妨吃这些

宝宝吃奶粉上火怎么办

宝宝呕吐是什么原因

宝宝缺钙吃什么好

宝宝营养不良吃什么好

宝宝衣服上的奶渍怎么洗

如果觉得《解读新生儿颅内出血的预防措施》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