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注射乙肝疫苗有哪些注意事项

2023-06-09 分类:百科

TIPS:本文共有 5290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1 分钟。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代谢器官,一旦肝脏受到危害身体就会出现一系列问题,这就会引起乙肝的发生。小编今日要为大家详解注射乙肝疫苗有哪些注意事项,防治乙肝从现在开始。

1注射乙肝疫苗有哪些注意事项

大量研究和临床应用结果证明,注射乙肝疫苗的确是预防乙肝的好方法,但是乙肝疫苗的保护率为90%~95%,对少数人可能无效。影响乙肝疫苗效果的因素很多,掌握这些知识,有助于进一步提高乙肝疫苗的保护作用。

注射疫苗后能否预防乙肝,取决于疫苗能否刺激人体产生抗体以及抗体产生的多少(用滴度表示)。一般认为,血清抗体滴度大于10u/ml时才能预防乙肝。约有30%的人注射乙肝疫苗1个月后出现抗体,完成全程注射1个月后抗体达到最高水平。

因此,在完成全程注射前,抗体未产生或滴度比较低时,仍有感染乙肝的可能。在这段时间里,人们仍须注意采取其他预防措施。

据研究,人体对乙肝疫苗产生抗体滴度的高低可分为四组:

1、无反应组,约占注射人数的5%。人对乙肝疫苗无反应的最主要原因可能是遗传因素。

2、低反应组。注射疫苗后产生血清抗体的滴度小于10u/ml者,约占注射人数的10%。这与遗传、年龄大、肥胖、免疫抑制、免疫耐受等因素有关。

3、中反应组。注射疫苗后产生血清抗体的滴度为10~100u/ml者,约占注射人数的65%。

4、高反应组。血清抗体滴度大于100u/ml者约占注射人数的20%。无反应组和低反应组的人仍有可能在注射疫苗后得乙肝。

所以说,注射乙肝疫苗并非万无一失。注射完成后一个月,应该到医院检查乙肝表面抗体滴度,只有产生了足量的保护性抗体,才能保护注射者免受乙肝病毒的侵害。如果抗体滴度不够,需要加强注射。

那么乙肝疫苗接种有哪些禁忌?哪些人不宜接种乙肝疫苗呢?

乙肝疫苗接种禁忌一:对于正在发热或持续发热者,体温超过37.5℃,建议应查明原因,待体温恢复正常后再接种乙肝疫苗为宜。

乙肝疫苗接种禁忌二:对现患有急性或慢性严重疾病(活动性肝炎、活动性肺结核、肾脏疾病、严重心脏病等)或其痊愈后还不足两周的患者,建议推迟接种或暂时不接种乙肝疫苗。

乙肝疫苗接种禁忌三:对于已经患有慢性乙肝或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不必接种乙肝疫苗,因为其本身体内已经存在乙肝病毒,接种乙肝疫苗,无预防和治疗效果。

乙肝疫苗接种禁忌四:对于有过敏体质者如有哮喘、血清病、过敏性荨麻疹及对青霉素、磺胺、福马林、等一些药物过敏者禁用乙肝疫苗进行免疫接种。

乙肝疫苗接种禁忌五:神经系统疾病、严重佝偻病、重度营养不良、先天性免疫缺陷的患者及正在应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不宜接种乙肝疫苗。

乙肝疫苗接种禁忌六:对于一些非正常出生的新生儿如低体重、早产、剖腹产等;非常生理期的:妊娠期、月经期、哺乳期等,因其自身的体质状况可能易发生偶合事件,建议最好推迟接种乙肝疫苗。

2注射乙肝疫苗禁忌

一、乙肝、麻疹疫苗不可同时接种,可以和流脑疫苗、脊髓灰质疫苗、乙脑疫苗同时接种。最近注射过多价免疫球蛋白的小儿,6周内不应该接种麻疹疫苗

二、患急性传染病或其他慢性疾病者不能接种乙肝疫苗患有皮炎、化脓性皮肤病、严重湿疹的小儿,严重心、肝、肾疾病和活动型结核病的小儿;神经系统包括脑、发育不正常,有脑炎后遗症、癫痫病的小儿不宜接种;有腋下或淋巴结肿大的小儿,应查明病因治愈后再乙肝疫苗接种;有血清病、支气管哮喘、过敏性荨麻疹等过敏体质的小儿。不宜乙肝疫苗接种。

三、发热、体温超过37.5℃,感冒、轻度低热等一般性疾病视情况可暂缓接种;

四、免疫缺陷或正接受免疫抑制药物治疗的,低体重、早产、剖腹产等非正常出生的新生儿。严重营养不良、严重佝偻病、先天性免疫缺陷的小儿不宜接种。

五、过敏性体质和孕妇不宜乙肝疫苗接种。

六、空腹饥饿时不宜预防接种。

很多人问注射乙肝疫苗有什么副作用,打疫苗后不会影响日常工作和生活,只有少数人出现接种部位红肿硬结疼痛,手臂酸重或发热、恶心呕吐、乏力皮疹等轻微反应,多在1~3天内不治自愈。所以不用担心可放心接种。

3乙肝携带者是否注射乙肝疫苗方法

我国是一个乙肝大国,乙肝患者非常多,我们知道乙肝是具有传染性的,因此生活在这种环境中,很容易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就感染乙肝病毒,所以做好预防措施是非常必要的,目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病毒感染最有效的方法,那么乙肝病毒携带者需要注射乙肝疫苗吗?这是很多乙肝病毒携带者的疑问,那么到底乙肝病毒携带者是否需要注射乙肝疫苗呢?

对此,肝病专家表示,注射乙肝疫苗是为了预防乙肝病毒的入侵,只有在未感染乙肝病毒之前进行注射,这样才能避免乙肝感染,而作为乙肝病毒携带者,完全没有必要注射乙肝疫苗的,因为乙肝病毒携带者体内已经存在了乙肝病毒,所以不论打多少支乙肝疫苗,均不会产生相应的保护性抗体-乙肝表面抗体,只是浪费疫苗和经费而已。

不过,对由于以往感染乙肝病毒而现在已经自然获得有效的保护性抗体者,更没有必要再接种疫苗,不过接种后也不会产生不良副反应,其乙肝表面抗体水平可能会有所增高。但是,如果是急性乙肝患者,在经过及时的治疗后完全治愈并康复,检测乙肝五项表面抗原已减少,只剩下乙肝核心抗体为阳性,而保护性的乙肝病毒表面抗体又始终无法自己产生,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接种乙肝疫苗,促使表面抗体产生,使自己以后不再得乙肝。

乙肝病毒携带者是不需要注射乙肝疫苗的,但是作为乙肝病毒携带者要定期的去医院进行检查,发现异常及时的进行治疗,因为乙肝病毒携带者的病情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临床上有很多乙肝病毒携带者由于忽视病情的存在,导致病情恶化,最后带来严重的后果。

4糖尿病人怎么注射乙肝疫苗方法

最近,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免疫实践咨询委员会(ACIP)建议:19~59岁患有糖尿病且未接种乙肝疫苗的患者,应接种乙肝疫苗。

最近,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免疫实践咨询委员会(ACIP)建议:19~59岁患有糖尿病且未接种乙肝疫苗的患者,应接种乙肝疫苗。以下是4位来自不同医院的专家针对这一建议,分析了该推荐是否合理,做出此类推荐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糖尿病患者须注射乙肝疫苗的原因及其他病毒预防

特殊接种者中免疫保护效果打折扣

乙肝疫苗接种后,有表面抗体应答者的免疫保护效果至少可持续12年;但如果接种者高龄、肥胖、吸烟、伴有免疫抑制和其他疾病等,表面抗体产生的概率和维持时间将会大打折扣。

ACIP建议的循证依据

1996年以来美国发生多起乙肝爆发。之后,有调查在排除乙肝相关危险因素之后发现,23~59岁糖尿病患者的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风险是无糖尿病人群的2.1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0岁以上糖尿病患者感染HBV的风险较青年患者也有所增加,但无统计学差异。

美国1999~2010年调查数据显示,在既往或现症感染HBV、≥18岁糖尿病患者中,抗乙肝核心抗体(抗HBc)血清阳性率较未患有糖尿病者高出60%。基于上述原因及乙肝危害性和疫苗的经济有效性,ACIP推荐如上。

其他病毒预防不能只靠疫苗

HBV是血源传播性疾病,在中国的主要传播方式为母婴、血液和性传播,其传播途径与丙型肝炎病毒(HCV)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一致,只是所占比重不同。HBV主要通过母婴传播,HCV主要通过血液传播,HIV主要通过性传播,上述传播方式有一个必不可少的共同点是血液暴露。共用血糖监测仪很容易造成血液暴露,给HBV传播创造了条件。所以,预防 HBV感染有乙肝疫苗,而至今HCV和HIV没有预防性疫苗,此时愈发显现出预防的重要性。

一方面医疗机构和患者应尽量避免共用包括有创性的血糖监测和治疗设备,另一方面患者应学会使用属于自己的家庭型血糖监测设备,这样将大大降低感染血源传播性病原体的风险。

高危人群HBV预防

美国疾病控制中心索耶(Sawyer MH)于2011年12月,在《发病率与死亡率每周报告》(MMWR)提出了成年糖尿病患者注射乙肝疫苗的建议。ACIP执行官特鲁迪·墨菲(Trudy Murphy)于2012年7月23日正式发布这一指导性建议,即1型和2型成人糖尿病患者,应接种乙肝疫苗。

目前,经输血或血液制品引起HBV感染已很少发生,但如不安全注射、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注射毒品、纹身等仍可传播HBV;母婴垂直传播、性接触、医务人员工作中的意外暴露也是传播途径。因此,除新生儿、婴幼儿和15岁以下未免疫儿童外,应注重高危人群的乙肝疫苗接种。

高危人群包括医务人员、经常接触血液人员、托幼机构工作人员、器官移植患者、经常接受输血或血液制品者、免疫功能低下者、易发生外伤者、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者的家庭成员、男性同性恋或有多个性伴侣和静脉内注射毒品者等。这些人员应筛查HBV感染情况,如HBsAg及抗HBc阴性,应接种乙肝疫苗。

另外,透析患者、需要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人员、HIV和HCV感染者、妊娠妇女,均应筛查HBsAg及抗HBc,阴性者应接种乙肝疫苗。

虽然成年患者感染HBV后仅有5%~10%发展为慢性感染,但成人感染HBV后,约半数患者需要住院治疗,约4%可能出现肝衰竭;另外,合并乙肝的糖尿病患者,其糖尿病合并症发生率也明显升高。

除接种疫苗以外,切断传播途经也是非常重要的HBV感染预防措施。在此呼吁医学工作者应大力推广安全注射,更应严格遵循医院感染管理中的标准防护。

专家共同观点汇总

我国乙肝疫苗接种情况及其成效 我国是HBV中等程度流行区,随着乙肝疫苗的研制成功,我国推行儿童乙肝疫苗接种策略。1992年,乙肝疫苗接种被纳入计划免疫管理;2002年,乙肝疫苗被纳入儿童免疫规划;2008年,15岁以下儿童补种乙肝疫苗。

疫苗接种加之慢性乙肝抗病毒药物的应用,我国控制HBV的成效非常显著。1992年全国血清流行病学调查,人群HBsAg携带率为9.75%;2006年全国乙肝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我国1~59岁一般人群的HBsAg携带率为7.18%,5岁以下儿童的HBsAg仅为0.96%。

ACIP建议产生背景 1996年以来,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接到了29起HBV感染爆发报告,均发生于看护机构,其中25起发生于需要定期监测血糖的成人糖尿病患者,至少800余名糖尿病患者受染。

ACIP分析、评估上述报告后,提出未经乙肝疫苗注射的19~59岁的成年糖尿病患者,包括1型和2型糖尿病,都应在糖尿病被确诊后尽早接种乙肝疫苗;对60岁以上患者,医生应在益处和风险分析后,谨慎选择疫苗注射。

糖尿病患者HBV易感原因 血糖的定期监测在糖尿病治疗中非常重要,然而由于血糖监测仪的设计问题,残余血液的彻底清洗非常困难,共用未充分清洗的血糖监测仪成为发生HBV感染的主要途径和原因;同时糖尿病患者的免疫力低下,可能也有利于HBV感染和发病。

补种疫苗相关事项

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是进口疫苗还是国产疫苗,其产生的保护性抗体都不会终生受益。因此,为了有效保证抗体的持久性,乙肝疫苗接种者须定期复查乙肝表面抗体,以观察抗体滴度的强弱,并在抗体滴度较弱时及时补种乙肝疫苗,从而保证抗体的强度,有效抵抗HBV的侵袭。

同时,虽说注射的乙肝疫苗生产厂家或批号不同,但因为所注射疫苗均是基因疫苗,其作用都是刺激机体产生抗HBV免疫抗体。所以只要是合格疫苗,均不会影响抗体的产生。当然,理论上主张注射同一厂家、批号的疫苗。

5新生儿有哪些注射乙肝疫苗方法

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是有规律的,家长要重视以下注意事项,保证疫苗的预防效果。

孩子出后,就要接种乙肝疫苗。但是很多家长并不知道,接种疫苗也是有规律的,那么接种乙肝疫苗注意事项有哪些呢?

1、新生儿第一针须在出生后24小时内注射,12小时内注射更好。若超过48小时后注射则预防效果降低。

2、注射后局部应保持卫生,最好三天内不要擦洗,以免抓破引起局部感染。

3、注射第3针疫苗后的1个月~3个月,应到医院检测保护性抗体(抗-HBs)水平,以判断免疫效果。无应答或低应答者,应在专科医生指导下采取适当的措施,提高抗-HBs水平。

4、成人注射前需先检测乙肝病毒(HBV)指标,已有感染,或感染后已痊愈并产生保护性抗体者,不需注射乙肝疫苗。

5、发热、严重感染及其他严重的全身性疾病者,应暂缓接种乙肝疫苗。6、有血清病、支气管哮喘、过敏性荨麻疹及对青霉素、磺胺等一些药物过敏者禁用乙肝疫苗。

7、低体重、早产、剖宫产等非正常出生的新生儿,暂时不宜打乙肝疫苗。虽然乙肝疫苗对这部分新生儿并无害处,但因其自身的体质状况易发生偶合事件,因此应推迟接种时间。

8、乙肝疫苗与白百破、卡介苗、乙脑疫苗等同时接种,互相之间无干扰作用;但与麻疹疫苗同时接种,有可能降低麻疹疫苗的免疫效果,不宜同时接种。

9、对福尔马林或硫柳汞及其他药物过敏者禁用乙肝疫苗。 经过多年的科学验证,对于有下列情况之一者,都不适合接种:

①既往有乙肝病史。

②既往乙肝血清标志物(HBsAg、抗-HBs、抗-HBc、HBeAg、抗-HBe)检测指标中有1项及以上阳性。

③发热、急性传染病者、严重慢性病患者、有免疫缺陷的人、严重过敏体质者和正在使用免疫抑制剂的人不可接种乙肝疫苗。

如果觉得《注射乙肝疫苗有哪些注意事项》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