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开车时间太久可能患糖尿病

2023-06-09 分类:百科

TIPS:本文共有 3909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8 分钟。

俗称糖尿病是富贵病,在这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糖尿病患者也是越来越多。下面小编介绍下开车时间太久可能患糖尿病,熟知一些有关糖尿病的生活小常识,保持健康生活!

1开车时间太久可能患糖尿病

说到司机病,多数人会想到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前列腺炎等,而糖尿病往往被人忽视。事实上,从各个医院内分泌门诊发现,不少有车族也加入糖尿病队伍中。专家提醒:长期开车的人如果不注意保健,5年内就有可能患上糖尿病。

“今天的病号中,三个是有车族,四个是老板……”内分泌科主任李全民有个习惯,在就诊时喜欢和患者“东拉西扯”,平时喜欢吃什么东西,上下班骑车还是坐车,而且把这些内容记下来,出完门诊会定期看看新病号的个人情况,像职业、饮食习惯、体型等。

“在四、五年前我就发现,从就诊情况上看,有车族逐渐增多,而且多半是中年就发病了。”尽管他没有做出专门统计,但从翻开的就诊记录上看,司机占了不少。不光是北京,日前,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内分泌科就连续收治了几位拥有私家车的糖尿病患者,看来,糖尿病在开车族中的发病率正悄然增高。

的哥七分钟吃完一顿饭

糖尿病是个生活方式病,就是说其发病和饮食、运动等生活习惯有很大关系,有车族为何会成为糖尿病高发人群呢?

在太原街头某快餐店外,的哥方师傅给自己要了一份卤肉饭,从早上六点接班,这是他吃的第一顿正经饭。

“早饭要吃好当然知道,但太累了,总想多睡会儿,睁开眼睛往嘴里塞点吃的,就得赶紧上车,怕耽误拉活,饿到中午才能猛吃一顿,午饭不能定时定点,有时候到一点多才吃……”盖饭的种类有土豆烧肉、鱼香肉丝、油焖茄子等,都是油汪汪,明知道油水太大,为了保持体力,多数司机都选了荤菜,大部分的哥是双班,你干一天,我干一天,从今天早上六点到第二天早上六点,第二天休息时在家补觉,基本上是吃完就睡,哪还有精力去做别的事情,更不用说锻炼身体了。

七分钟,方师傅吃完午饭,匆忙又上车了。

医生说,像方师傅这样“五年内很有可能会得糖尿病”。

专家分析:开车时,司机的精神必须高度集中,这时,身体内的肾上腺激素分泌增多,可引起血糖增高。为了维持血糖平稳,人体胰岛不得不分泌更多胰岛素来对抗肾上腺素的升高血糖作用。长此以往,胰岛功能负担“不堪重负”,从而发生糖尿病。因此,有车族确实比常人发生糖尿病的几率高一些。

特别是一些大中城市,交通较拥堵,路况相对复杂一些,有很多高架桥,开车时更需要精力集中,像北京吧,高级车多,刮着、蹭着都得花不少钱呢,真是一点儿也不能走神。

另外,饮食不规律、吃饭不定时、油腻食物摄入太多也是糖尿病高发的重要因素。而且吃完饭就上车,回家就睡觉,没有时间运动,从而导致长期缺乏有效锻炼,脂肪在腹部堆积过多,出现腹型肥胖,“细腿大肚子”是2型糖尿病的典型高发人群。

专家提醒,如果不加以改善生活方式,这些的哥们大约五年内就会发生糖尿病。

其实,除了出租车司机,看看周围的有车族,下车走路的时间很少,买车就是图方便,基本上是上班坐着、下班开车、回家躺着,这种生活方式是诱发糖尿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2糖尿病的致病因素是什么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疾病也在越来越大的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而糖尿病就是其中特别严重的一种,糖尿病的发病率逐渐升高,严重危害着人们的健康。那么糖尿病的病因有哪些呢?下面详述一下。

1、遗传。医学证实糖尿病是一种可遗传疾病,因此糖尿病患者的后代得病的几率要大得多。遗传学研究表明,糖尿病发病率在血统亲属中与非血统亲属中有显著差异,前者较后者高出5倍。在糖尿病Ⅰ型的病因中遗传因素的重要性为50%,而在糖尿病Ⅱ型中其重要性达90%以上,因此引起糖尿病Ⅱ型的遗传因素明显高于糖尿病Ⅰ型。

2、精神、饮食等因素。人们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如果不注意对身体的保护,就容易得上糖尿病。近十年来,中、外学者确认了精神因素在糖尿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认为伴随着精神的紧张、情绪的激动及各种应激状态,会引起升高血糖激素的大量分泌,如生长激素。饮食过多而不节制,营养过剩,使原已潜在有功能低下的细胞负担过重,而诱发糖尿病。现在国内外亦形成了“生活越富裕,身体越丰满,糖尿病越增多”的概念。这是引发糖尿病的病因之一。幼年型糖尿病与病毒感染有显著关系,感染本身不会诱发糖尿病,仅可以使隐形糖尿病得以外显。

由此可见,糖尿病病因包括很多内容,其中最为主要的就是遗传因素、精神因素、饮食因素等常见因素。可见,不管是先天还是后天,多种原因可诱发糖尿病。针对这种现象人们要注意进行糖尿病的预防。

3糖尿病白内障的致病因素

据日本《医学论坛报》 糖尿病性白内障的特点是形成后囊下白内障。福井医科大学森久保聪一等分析,糖尿病性白内障的混浊形式同醛糖还原酶(AR)相关。

研究对象为133例无眼内手术史的40岁以上糖尿病患者的266只眼,白内障混浊形式有后囊下白内障、核性白内障和皮质性白内障。

混浊程度按晶体混浊分类系统-Ⅲ(LOCS-Ⅲ)评价,同时取血用ELISA法测定红细胞中AR量,并比较AR量同年龄、糖尿病病程、白内障混浊形式的关系。

研究者将AR量低于9.0ng/mg Hb定为低浓度组,9.1~12.0ng/mg Hb为中浓度组,高于12.1ng/mg Hb为高浓度组。这三组后囊下白内障的发生率分别为17.1%、20.2%和26.9%,说明AR高浓度组的后囊下白内障发病率高,但无显著差异。

糖尿病病程低于10年的150只眼中,后囊下白内障发生率依次为7.0%、15.7%和26.8%(P=0.015);70岁以下 的168只眼中依次为8.3%、6.9%和26.6%。

4导致糖尿病病足的因素

糖尿病病足是糖尿病的并发症之一,它给病人平时的生活带来一些影响和困扰,因而平时要特别注意鞋子和袜子的选择。那么,是哪些内外因导致糖尿病病足的呢?

一、糖尿病足的内因

⒈糖尿病慢性血管病变——由于患者机体持续处于高血糖与蛋白质的非酶糖化状态,脂代谢紊乱,血液的高黏稠、高凝状态以及老年性下肢动脉硬化等诸多因素使糖尿病病人的下肢动脉容易发生血管病变,管壁增厚、管腔狭窄,同时微血管和微循环也有不同程度的障碍,造成病人的下肢血管硬化和血栓堵塞血管,同时足部微小血管闭塞,使下肢灌流量减少,肢端血循环障碍,局部组织缺氧和营养成分供给不足,出现下肢疼痛、感觉异常和间歇性跛行,严重供血不足者可致溃疡、肢体坏疽。

⒉糖尿病神经病变——糖尿病并发性神经病变会导致肢体末梢的保护性感觉减弱或丧失及足部生物力学的改变等,使足部缺乏对有害刺激的保护,从而极易引起机械或温度的损伤;自主神经病变也与糖尿病足的形成有关,自主神经病变导致的汗液分泌障碍,可使皮肤柔韧性降低,导致皮肤干燥、皲裂和感染。一旦下肢或足部皮肤受损后,上述的病理生理改变又使伤口不易修复,感染难以控制,最后足部溃烂发展甚至截肢。

⒊年龄——糖尿病足多发生于》40岁的患者,并随年龄增加而增多。有研究报道年龄增长是糖尿病足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其可能原因:①老年糖尿病患者病程长,动脉硬化发生率增高、激素水平改变;②老年人组织代谢率、修复能力下降,损伤后愈合时间延长;③糖尿病神经病变随年龄增加而增加。

⒋性别——糖尿病足的发生与性别有一定关系。国内文献提示,糖尿病足的发病男多于女,分析其原因可能是雌激素有保护血管的作用,因而肢体大小血管病变机会在女性糖尿病人相对减少。

二、糖尿病足的外因

⒈感染——感染是糖尿病足坏疽的重要诱发因素。主要原因是糖尿病患者抗感染能力低下,在肢体缺血缺氧的情况下,细菌极易入侵,因而导致组织严重感染。

⒉物理性损伤——任何足部的微小伤害都可引起溃疡或感染,有时甚至需要截肢。糖尿病足患者多数都有不同形式的组织损伤,如烫伤、冻伤、抓伤、擦伤、磨损伤、修脚伤、碰伤、修甲伤,损伤后感染无疑是导致糖尿病足不可忽视的危险因素。

以上是对糖尿病病足内外因素的相关介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糖尿病患者平时要注意做好并发症的预防,还要注意选择舒适的鞋子,以免鞋子不适给脚步带来一些影响。

5糖尿病的致病因素是什么呢

饮食与糖尿病的关系十分密切,随着饮食不节制导致肥胖增加,过去通常认为,肥胖导致的胰岛素抵抗,是糖尿病发病的重要原因。然而最新研究表明,在社会发展、环境污染及生活习惯的变化等综合因素影响下,影响胰岛素分泌的因素越来越多,从而促使糖尿病患病率的上升。

加工食品、塑料包装食品

特别风险高

2011ADA班延奖(糖尿病业界的诺贝尔奖)得主、波士顿大学Barbara.博士的研究,其研究称,除了饮食与运动和糖尿病的高发有关系,如果家中总是开空调使环境处于恒温状态、早上清醒的时间没有规律、餐具及装食品的容器总是用塑料制品,都可能影响胰岛素分泌,导致糖尿病。

据悉,如今深加工、细加工的人工食品越来越多,还有用人工饲料和添加剂喂养的肉牛、肉羊、催生的蔬菜水果等,其营养成分与人体并不相配,食品中的甜味剂也可刺激基础胰岛素分泌,这些都会引起人体代谢的紊乱。即便是装食品的塑料容器、塑料包装也可能由于释放某种物质(如多溴联苯醚)而引起代谢紊乱。此外,以车代步运动少,忙于工作日夜颠倒,这都可能导致胰岛素分泌失调,使现代人患糖尿病几率增加。

如果觉得《开车时间太久可能患糖尿病》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