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腹部肥胖者患糖尿病的风险高

2023-06-09 分类:百科

TIPS:本文共有 6127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3 分钟。

生活需时时刻刻警惕糖尿病的危害,提前预防和了解很有必要。小编下面给大家介绍腹部肥胖者患糖尿病的风险高,关注健康,珍爱身体!

1腹部肥胖者患糖尿病的风险高

通常没有确诊糖尿病的人群,一般都不会主动监测血糖,那么,假如不测血糖,怎么知道是不是存在高危因素呢?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内分泌代谢病中心主任杨文英教授介绍了几项参考因素。

第一,年龄是糖尿病发病的高危因素,因此不管是否有遗传背景,也不管是否存在其他因素,高龄的人一定比低龄的人容易得糖尿病。由于发病年龄的提前,以往强调45岁,现在40岁以上的人都要警惕自己有患糖尿病的可能,每年体检的时候应注意自己空腹血糖。

第二,遗传背景。凡是有糖尿病家族背景的人更容易得糖尿病,最新的调查发现,父母为糖尿病患者,子女更容易患糖尿病,而兄弟姐妹中已经有糖尿病患者的患病风险更高。因此对糖尿病家族史的了解非常重要。除此以外,本次调查统计还发现有高血压家族史、肥胖家族史或心肌梗死家族史者患糖尿病的几率也比无家族史高,但没有糖尿病家族风险大,所以凡是有这几种疾病家族史者的后代,较易得糖尿病。

第三,肥胖者患糖尿病的风险大,如果仅为四肢发达,腹部并不胖还好,因为皮下脂肪、臀部、腿部容易存脂肪酸,不易发生胰岛素抵抗。而四肢不胖,只肚子胖的,为腹型肥胖,诊断标准为男性腰围大于90cm,女性腰围大于85cm。除上述因素,已有高血压,血压高于140/90mmHg,或者空腹甘油三酯水平高,或者在妊娠期间有高血糖,或者有生8斤以上孩子的妇女均是糖尿病患病的危险因素。

第四,心血管病人伴随糖尿病风险高。在前几年欧洲做了一个非常好的心脏病的高血糖的调查,在已经确诊的冠心病患者中测定血糖,发现2/3有高血糖,其中一半已经是糖尿病,另一半是糖尿病前期,提示糖尿病与冠心病的关系是冠心病患者中伴随1/3糖尿病,1/3糖尿病前期。基于这个结果,中国也进行了调查,结果完全相同。在此基础上,神经疾病科、脑血管疾病科也作过调查,发现了相似结果,也就是说已经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中有2/3到达了高血糖状态,高血糖程度不同,约有一半达到糖尿病。因此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伴随率非常高。

2糖尿病肥胖者如何减肥

肥胖可以分为全身性肥胖与中心性肥胖。全身性肥胖指的是全身的脂肪分布比较均匀,如女性的肥胖,脂肪主要蓄积在臀部。中心性肥胖指的是腰围明显增加、腹部内脂肪蓄积明显的肥胖。中心性肥胖以男性为多见。许多中年男士,到了中年腹部就凸隆起来了。医学上诊断中心性肥胖的指标之一,是男性腰围超过90厘米,女性腰围超过80厘米。

现代都市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生活方式的改变、工作压力的增加,催生了一大批“胖妞”、“肥仔”。皮下脂肪的增多必然会导致内脏脂肪堆积,随之而来的则是高血压病、血脂紊乱、冠心病、脑中风。2型糖尿病、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痛风等疾病的发生,人们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在我国城市中大约有30%的人肥胖,肥胖已经成为了一个巨大的公共卫生问题。

(腰围的测量方法:站立,着单衣,双脚分开与肩同宽,保持皮尺与地面相平,围绕肋骨下缘与髂骨上缘连线的中点测出腰围值)。这一指标较好地体现了人体内脏脂肪的堆积程度。

对于2型糖尿病病友来说,如果因为肥胖而导致内脏脂肪堆积,危害是十分明显的:脂肪越多,胰岛素的敏感性就越低,机体就需要越多胰岛素才能使血糖浓度维持在正常水平

(正常人每日胰岛素的总需要量为40~50单位,而肥胖的2型糖尿病病友往往超过100单位)。而胰岛负担加重,最终会导致胰岛功能衰竭。

所以,控制体重对2型糖尿病病友尤为重要。如果您是2型糖尿病病友,体重又已经超过标准,这时候该怎么办呢?

一、改变观念,重视肥胖的危害。要记住:减轻体重5%~10%可减少内脏脂肪30%~40%,从而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性相关疾病的危险性。另外,想要减肥的病友在下定决心的同时,还要做好思想准备:减肥是个需要毅力、长期坚持的大工程,不会立竿见影或一劳永逸。

二、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纠正摄食过多和体力劳动过少的习惯。要在日常生活中做到:

1.控制饮食

(1)主食是碳水化合物、维生素、膳食纤维的主要来源,包括谷类、薯类等。每日应食用4~6两(部分身材偏高、偏瘦,体力活动偏大的病友可以增加到7两)。

(2)肉蛋奶是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的主要来源,包括猪肉、羊肉、鸡肉、鱼、虾、蛋、牛奶等。不选动物皮和内脏。每日1个鸡蛋,半斤奶、3两精瘦肉(或4两鱼、虾)。

(3)蔬菜是维生素、无机盐、膳食纤维的主要来源,包括各种带叶、茎的蔬菜,如白菜、菠菜,生菜、油菜、冬瓜、芹菜、莴苣等。每日不少于1斤。

(4)油脂是脂肪的主要来源,包括橄榄油、花生油,豆油、菜子油等。每日不超过半两(大约2汤勺半)。

(5)豆制品是植物蛋白质、膳食纤维的主要来源,包括豆浆、豆腐、豆干等。每日豆浆半斤或豆腐2两或豆干1两。

(6)水果是维生素、微量元素、膳食纤维的主要来源,包括橘子、苹果、草莓、桃。西瓜等。每日3~4两,西瓜可放宽至9两(待血糖达标并稳定2周,可在饭后2小时食用)。

(7)水是人体维持正常生理活动的必需元素。每日饮用汤或水1500~2000毫升。

(8)硬果和干果如花生米、葵花子、松子、腰果、核桃等,主要含有油脂,不能作为零食随意吃(15克花生米约27粒,相当于食油10克,约1汤勺)。

(9)戒烟、限酒,并注意防止被动吸烟的毒害。

(10)餐次安排、烹调方法每日三餐以上,定时、定量。烹调食物宜采用蒸、煮、炖、拌、卤等用油较少的方法.少用煎、炸等方法。

2.适当运动

对于大部分病友来说,适当运动是最经济、最安全的降低血糖、减轻体重的方法。但如果遇到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新发生的脑梗死、心肌梗死、急性感染等情况就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做适量运动。

运动时间:宜选择在饭后1小时开始运动,不要空腹或在饭后立即运动,以免发生低血糖反应或影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每次运动30~60分钟。每周3~5次。

运动方式:宜循序渐进,最好选择快步走(60~80米。分钟)、慢跑、骑自行车、上下楼梯、游泳等非竞技性并有一定强度的运动,运动时最大安全心率计算方法是:170-年龄。心率过快容易导致心、脑供血不足,产生不良后果。

运动量是否适宜的判定:微微出汗,稍感疲劳,休息10分钟后疲劳缓解,次日精力充沛,心情愉快。

运动的安全:穿宽松的衣服、鞋袜,带好水、糖果,急救卡(写清姓名,年龄、疾病诊断,家人联系电话、就诊医院、发生意外时的抢救措施)。运动前充分活动各个关节.以免扭伤关节。运动后做好整理活动,及时擦干汗液,避免着凉。

三、定期监测血糖、血脂、血压、体重、腰围、力争综合达标。

这样才能减缓糖尿病的各种急慢性并发症,减少医疗费用,提高生活质量。

3腹型肥胖者谨防2型糖尿病

世界卫生组织在日内瓦召开会议,讨论肥胖在发展中国家的流行和影响,认为肥胖对于人体健康、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重大影响。尤其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高热量高脂肪食物的过量摄入,人们出入应酬交际场合日益增多,过量饮酒也助长了了腹型肥胖的产生。

腹型肥胖者易患糖尿病的原因在于其增强了胰岛素抵抗,机制包括:

1.腰腹部的脂肪细胞主要表现为单个细胞的肥大,而不是数目的增多

2.肥大的脂肪细胞能逃避胰岛素对其分解的抑制作用,使脂肪动员增加,而脂肪的分解又可增强胰岛素抵抗。

3.这种肥大的脂肪细胞更容易分泌某些特殊的细胞因子(Il-6等,这些细胞因子会促进胰岛素抵抗的发生。

4.所谓胰岛素抵抗是指正常剂量的胰岛素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低于正常。事实上和胰岛素缺乏的结果是一样的,必然导致糖代谢的异常,引发糖尿病。

曾几何时,大家还认为“将军肚”是富态的象征,现在大家已经发现肥胖带来的很多问题:呼吸睡眠暂停综合征、胆石症、痛风、骨关节炎、男性性功能障碍、女性月经不调等。肥胖人群与非肥胖人群相比,脑梗塞、冠心病的发病率要高两倍,高血压的发病率要高2—4倍,糖尿病的发病率要高4倍,胆石症的发病率要高2—6倍。

在此提醒大家,合理调整饮食配方,增强体育运动,远一步腹型肥胖,便可以远一步2型糖尿病。而已有腹型肥胖者,务必在日常生活饮食习惯方面提高警惕,定期监测血糖,严防2型糖尿病的发生,做到未病先防,既病早治,已获得最大的临床收益。

网( )原创,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链接,或完整保留此版权信息。

4腹部肥胖有哪些危害

日前,苏州大学医学部历经5年,在大样本研究的基础上得出结论:腰围未得到控制时,即使体质指数得到控制,高血压等发病风险也会明显增加。腰围也许是更合适的体脂评价指标。

你知道吗?减肥不仅仅是降低体重。因为腹部肥胖者比全身肥胖者更易患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

腹型肥胖身材像苹果

腹型肥胖又称中心型肥胖,是指脂肪在腹部的特别堆积,表现为腰围的增加。这些人的脂肪主要沉积在腹部的皮下以及腹腔内,腰围往往大于臀围,四肢则相对较细,从外观上看,腹型肥胖者的体型很像苹果,故又称苹果型肥胖。

2005年4月,国际糖尿病联盟在对代谢综合征的全球统一定义指出,腰围作为中心型肥胖的诊断标准,美国男》102cm,女》88cm;欧洲男》94cm,女》80cm;日本男》85cm,女》80cm;华人及东南亚男》90cm,女》80cm。中国肥胖问题工作小组定义了适合中国人群的判定标准,男性腰围≥85cm、女性腰围≥80cm为腹型肥胖。

腹型肥胖危害更大

BMI(体重、身高的平方)和腰围均为评估肥胖的简易人体测量学指标。然而人们往往通过BMI来衡量肥胖的程度,从而忽略了腰围的增加对健康危险的指示作用。近来研究中发现,以BMI为判定指标的全身性肥胖和以腰围为判定指标的腹型肥胖,在多种疾病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并不等同,其中腹型肥胖者患并发症的危险要比全身肥胖者大得多,这在我们对高血压和糖尿病的研究中已经得到了证实。

有人观察了一组白人女性,发现肥胖者患糖尿病的危险性是普通人的3.7倍,而腹型肥胖的女性患糖尿病的机会是普通女性的10.3倍。苏大医学部在对2778名对象的追踪观察也发现,部分个体BMI降低的同时,其腰围可能并没有显著下降,甚至会升高;而BMI在升高的同时其腰围也可能降低。因此,仅仅通过体重来判定一个人是否肥胖是误区,容易将BMI正常但腰围高出正常范围的人划入低风险人群,但事实上这部分人的疾病风险依旧很高。

腹型肥胖者易损伤内脏

BMI和腰围反映了不同类型的脂肪蓄积程度,其中BMI主要反映全身脂肪含量,腰围主要反映腹部内脏脂肪堆积。内脏脂肪含量或内脏脂肪占总脂肪的比例的升高是健康危害的重要因素。内脏脂肪主要存在于腹腔内,如肝、胰、胃、肠道等器官周围和内部,过多的内脏脂肪进入消化系统时,会对肝脏等器官造成损害,引发脂肪肝,还会扰乱新陈代谢,引发糖尿病等病症。不仅如此,内脏脂肪还会导致体内毒素难以正常排除,从而产生多种化学物质,引发心脏病;内脏脂肪还会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几率,导致动脉炎症等。此外,腹部脂肪还会压迫肺,从而导致肥胖者呼吸急促,呼吸越困难,就越容易造成血流中输氧量不足,进而导致全身乏力、免疫力受损,甚至引发高血压。而许多研究采用核磁共振成像(MRI)和CT技术对人体内脂肪含量进行精确测量,验证了内脏脂肪含量较全身脂肪量对多种慢性疾病甚至死亡有更好的指示作用。

我国人群的体脂分布与西方人群不同,以腹型肥胖为主。而那些体重处在正常范围内,但其腰围已经超过正常界点的人,他们的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风险依旧很高,但常常被忽视。

久坐更易腹型肥胖

影响一个人腰围增加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包括遗传因素、饮食习惯、体力活动、久坐习惯等。遗传背景是近些年的研究中较为关注的因素之一,肥胖的发生存在一定的家族聚集性,例如体型较胖的父母,其后代也较胖。这是由于不同染色体上的多个直接或间接调控脂肪代谢和糖代谢的位点发生突变,导致脂肪代谢障碍而不断积聚形成的肥胖。

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和缺乏体力活动也是导致腹型肥胖的原因之一。此外,久坐习惯是近些年的研究中逐渐被关注的健康危险因素,因为长时间端坐更容易导致腰围增加。我们的研究证实,久坐习惯可以增加糖尿病和高血压的发病风险,经常性的体育锻炼可以降低上述慢性疾病的发生风险,但前提是腰围降为正常水平,否则生活方式的改善很难明显降低腹型肥胖所致的疾病风险。

久坐习惯与体力活动的缺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有久坐习惯的人其体力活动量可能并不缺乏。例如,由于职业的需要,很多人上班期间一直处于端坐状态,如长途车司机、办公室打字员等。虽然这些人可以利用下班以后的时间进行适量的体育锻炼,但这并不能完全弥补白天长时间的端坐给身体带来的危害,尤其是腹部脂肪的逐渐积累。

上述导致腰围增加的危险因素之间并不是相互独立的,它们之间也会相互协同或制约。例如,一个高脂肪饮食且缺乏锻炼的人,其发生肥胖的危险会显著高于高脂肪饮食但体力活动充足者。

5打鼾且肥胖者当心糖尿病

好多人认为,打呼噜是睡得香,是好事,不认为是病。其实,如果鼾声大作并出现憋气就可能会致病。近日,《美国流行病学杂志》刊登哈佛大学一项新研究发现,打鼾者10年内罹患糖尿病的几率比普通人群更高,打鼾且肥胖者危险则更大。

为了探索打鼾与2型糖尿病危险之间的关联性,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威尔·K·阿尔德莱米博士及其同事分析了美国护士健康调查(NHS)的相关数据,涉及69853名40—65岁的美国护士。1986年研究开始时,参试者中无一人罹患糖尿病、心脏病或癌症。研究人员通过问卷调查了解了参试者的打鼾情况。10年跟踪调查之后,1957名护士被确诊患有2型糖尿病。研究人员排除了年龄和身体质量指数等因素之后,发现打鼾与糖尿病之间的关联性依然存在。这项研究结果表明,打鼾是增加2型糖尿病危险的独立因素之一。

研究人员表示,70%—80%的打鼾因肥胖所致。而肥胖本身就会增加糖尿病风险。也就是说,肥胖是导致打鼾和糖尿病的共同病因。所以肥胖引起的打鼾与2型糖尿病危险关联最大。打鼾者通常腹部脂肪堆积较多,睡眠过程中,其肺部扩张受到影响,呼吸不畅。另外,打鼾者喉咙和鼻子内的肉也较肥厚,比较容易堵塞住呼吸道,更易打鼾。

打鼾会导致患者体内明显缺氧,从而影响胰岛氧的供给及胰岛素的合成,久拖不治必然更容易罹患糖尿病。如果打鼾者还喜欢喝酒,那么其体内胰岛素需求量就会更大,也容易增加糖尿病风险。

阿尔德莱米博士表示,经常打鼾的人应该上医院查明病因。如果打鼾不是疾病所致,则应该考虑检查体重指数(BMI),查看身体是否肥胖以及是否需要接受胰岛素抵抗检查。另外,如果血检结果显示甘油三酯水平偏高,也应该当心糖尿病危险。

专家建议,打鼾者应积极预防糖尿病。具体措施包括:1.积极减轻体重。2.睡前运动半小时,散步最佳。3.睡觉时戴微型呼吸机,可防止打鼾缺氧。4.减少高糖高脂高热食物摄入量。5.不酗酒,不吸烟。6.有家族病史的肥胖人群,可以适当借助药物减肥,但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如果觉得《腹部肥胖者患糖尿病的风险高》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