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糖友胃肠不好 中医有良方

2023-06-09 分类:百科

TIPS:本文共有 4797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0 分钟。

吃糖时的幸福感倍升,但是血糖可万万高不得。今日小编给大家讲解下糖友胃肠不好 中医有良方,远离糖尿病,拥抱健康生活!

1糖友胃肠不好 中医有良方

根据临床资料统计,几乎50%~70%的糖尿病患者合并有胃肠功能紊乱。糖尿病患者胃肠功能紊乱是糖尿病引起的内脏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一种合并症,很多人表现为糖尿病性腹泻,患者通常会有恶心、呕吐、胃脘胀满、腹部不适、吐酸水、食欲不振等症状,或便秘,或腹泻、便秘交替出现,这是非常难控制的糖尿病合并症之一,给患者身心和生活造成很大痛苦。

(1)湿热泄泻

患者泻下急迫,或泻后而有不爽感、大便色黄褐或带黏液,气味臭秽,肛门有灼热感,伴有心情烦躁、口渴、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治疗以葛根芩连汤清热利湿,若伴有食滞可加用神曲、山楂、麦芽。

(2)脾虚湿盛

患者出现大便有时不成形、有时泄泻,并且大便夹杂有未消化的食物,食欲下降,稍进食油腻食物则大便次数明显增多,伴有神倦乏力,面色萎黄。患者舌质淡苔白,脉细弱。这种现象迁延反复,患者异常痛苦。治疗以参苓、白术散加减健脾益气,利湿止泻。

(3)肠胃痰饮

有的患者会出现:胃脘及腹部胀满,胃中有震水声,或肠鸣音亢进,虽有泄泻但泻后仍感到小腹胀满;而有的患者则出现腹泻和便秘交替的现象,这是因为体内的湿邪化热,与秽浊之物相搏结,而成便秘。患者舌苔湿滑,脉弦。治疗以苓桂术甘汤温阳化饮,健脾利水。

(4)脾肾阳虚

患者临床表现为:黎明之前出现脐周及小腹部疼痛,肠鸣音亢进,作痛即泻,泻后则感觉稍好,伴有手足不温,怕冷,腰部及膝盖酸软无力,舌质淡苔白,脉沉细。稍进食寒凉食物则症状加重。此类患者多见于老年人。治疗以理中汤和四神丸加减以温补脾肾,固涩止泻。

2中医如何治疗胃肠神经症

胃肠神经官能症是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所引起的以胃肠系统症状为主要表现的一种功能性疾病。现代医学在治疗此病时,常常是对症治疗,而中医中药在治疗此病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具体选方用药时需强调明辨虚实寒热,治疗则重视调理气机为主。

虚寒体质者常表现为畏寒、腹胀、食少、脉沉,或见腹痛剧烈,或有呕吐,腹部冷凉,可扪及痉挛的肠曲,甚则手足厥冷。常是因中阳不足、阴寒内结所致,治则当温补中阳、散寒破结为主,方可用大建中汤(干姜、川椒、人参、饴糖),服药后进热粥,加被静卧。

寒实体质者常表现为畏寒、腹胀、大便秘结、脉实,或见上腹部疼痛剧烈,大便不通,舌苔白腻或灰腻,脉弦紧。常是因寒实内结,腑气不通所致,治则当散寒破结、通腑理气为主,方可用大黄附子汤(大黄、附子、细辛),便通则痛止。

若情志抑郁,性情易怒,可见腹泻前腹痛,泻后痛减,伴胸胁满闷、嗳气、喜叹息、脉弦者,常因肝气犯脾、肝脾不调所致,治则当理气开郁、调理肝脾为主,方可用痛泻要方(白芍、白术、防风、陈皮),缓缓调之。

若脾胃虚弱、食少、大便不调、腹痛间断发作,伴有心胸烦热、口干、呕吐、腹中冷、舌苔黄白相兼者,常因中阳不足、寒热错杂、气机升降失序所致,治则当温补中阳,散寒清热、宣通气机为主,方可用黄连汤(黄连、干姜、桂枝、半夏、人参、炙甘草、大枣)。

若胃肠道功能紊乱日久,时常腹痛,心悸,汗出,手足烦热,咽干口燥者,常因中阳不足,气血亏虚,阴阳失和,宜补益中气、调和阴阳为主,方用黄芪当归建中汤(黄芪、当归、桂枝、芍药、生姜、大枣、饴糖、炙甘草)调理。

3五技巧调理糖尿病胃肠紊乱

糖尿病性胃肠病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在1型糖尿病患者早期即有合并胃肠道功能紊乱的趋势,而2型糖尿病患者则随着病程的延长,胃肠道症状的发生亦会增高。糖尿病性胃肠病发病率为30%~76%,但出现明显的消化道症状者仅占糖尿病患者的20%~40%。由于以往人们认识不足或受检测方法的限制,大多数患者未得到及时诊治。

大约有76%的患者有胃运动功能障碍,即“糖尿病性胃轻瘫”,其病理生理特点是胃肠张力和收缩力下降,蠕动减慢,排空延迟,患者主要表现为腹胀、上腹不适感、早饱。恶心和呕吐等症状。

糖尿病伴发小肠、结肠和肛门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也十分常见,患者常常表现为慢性便秘、腹泻或大便失禁。腹泻和便秘分别见于22%和60%的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性腹泻常为顽固性、间歇性腹泻,棕黄色水样便,量较多,偶可伴有里急后重。腹泻可发生于任何时间,以夜间及清晨多见,每日少者3~5次,多者可达20~30次。有些患者伴有大便失禁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间歇期排便可正常。糖尿病性便秘也表现为间歇性。

虽然有些口服降糖药如双胍类(二甲双胍等)、α—糖苷酶抑制剂(拜唐苹、卡博平)也可引起胃肠反应,但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患者常见的胃肠道症状中只有腹泻和便失禁与之有关,其他并非由口服降糖药引起,说明不能用口服降糖药物解释糖尿病患者的胃肠道症状。

胃肠损害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常见的胃肠症状有两类:

第一类以胃部症状为主,患病时间愈久愈明显。由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及胰高糖素分泌过多导致胃张力下降,胃动力不足,胃排空延迟,出现上腹不适、食欲差,腹胀,恶心、烧心等。症状可短暂好转,也可持续存在。做胃钡餐检查可发现钡剂在胃内停留达6小时以上,胃蠕动减弱或消失,胃扩张。以上表现医生称之为“胃轻瘫”。

第二类则以肠道症状为主,患病8年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容易并发。神经和微血管病变使肠道动力减弱,食物通过小肠时间延长,细菌大量繁殖及大量胆盐分解可引起腹泻,电解质失衡,胰腺分泌脂肪酶减少,脂肪消化吸收障碍可引起脂肪泻,一天3-5次,或20次以上,但多无腹痛。如胃肠动力差排空过慢也可致顽固性便秘,有的表现为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

治疗糖尿病胃肠并发症,重点在于有效控制血糖,避免并发症进一步进展,但对症治疗也不能忽视。甲基维生素B12(弥可保)对神经损害有一定疗效,可每天肌注500微克,2~4周一疗程,维生素B族也常用于神经病变的治疗。胃轻瘫可选用胃动力药吗叮林、莫沙比利等。氯化氨甲酰胆碱、溴化吡啶斯的明对改善腹胀有效。腹泻由于细菌过度繁殖引起者可用微生态制剂,如双歧杆菌、腊状芽孢杆菌、乳酸菌素等。非感染性腹泻可服易蒙停。

4胃肠症状与糖尿病的关系

我在门诊工作过程中经常发现糖尿病患者首次就诊是在消化科,他们中大多数是因为出现了消化道症状,认为自己患有消化疾病而来就诊,然后在消化科医生的鉴别诊断过程中,发现血糖升高,继而诊断糖尿病。过去,由于人们认识不足,许多本来是糖尿病的患者,由于不具备“三多一少”的典型糖尿病症状,而只出现胃肠道症状,所以只按照胃肠道疾病来检查和治疗,结果是耽误了糖尿病的治疗,导致了更多更重的并发症发生。

哪些消化道症状要警惕糖尿病呢?

1.疲乏无力、易劳累

差不多所有病人在发病早期都会出现疲乏无力,小腿没力气,活动耐力下降,买菜、做饭、走路等日常行为力不从心,老想歇着。有些病人在周围熟人的提醒下到消化科就诊,以为肝功能出了问题,一查才发现血糖异常得高。

2.食欲不振、消瘦

部分病人会表现为食欲下降、厌食、消瘦、体重下降,有时看起来没瘦,测量体重时发现体重减轻,类似消化道疾病,到消化科就诊,经过检查发现血糖异常,最后诊断糖尿病。

3.恶心、呕吐

部分病人以恶心、呕吐为主要表现来就诊,特别是自述有不洁进食史的中老年人,需要警惕糖尿病的可能,不能简单的诊断急性胃肠炎,一定要注意检查血糖,哪怕病人已经进食,也要查一个餐后血糖,以免漏诊。

4.烧心、嗳气

有部分病人可能会有烧心、嗳气的表现,还可伴有腹胀、早饱、上腹不适等症状,合并胆囊感染时还会发热,常常被认为是消化道疾病,但最终经过查找却发现是糖尿病。

5.便秘、腹泻

老年人常常因为便秘或腹泻症状到消化科门诊看病,前者常被认为是习惯性便秘,因为老年人便秘是常见现象从而被忽略,后者又常与急性肠炎、肠功能紊乱混淆,仅仅给予一般对症处理,容易错过早期诊断机会。

而在内分泌科,约有20%~40%的糖尿病患者会出现明显的胃肠道消化系统症状,常常称之为“糖尿病性胃轻瘫”或“糖尿病性胃轻瘫综合症”。糖尿病伴发小肠、结肠和肛门运动功能障碍的病人也十分常见,病人常常表现为慢性便秘、腹泻或大便失禁等。

糖尿病引起胃肠道并发症的发病机制至今不清楚,糖尿病胃轻瘫的发生可能与糖尿病导致的自主神经损害有关。另外糖尿病患者长期的高血糖状态本身也是直接影响胃肠运动功能的不利因素,高血糖导致胃自主神经病变、迷走神经功能不全使胃肠蠕动减弱或消失。有资料显示,约有30%~60%的糖尿病患者胃张力降低,胃排空减缓。

伴有糖尿病性胃轻瘫的患者,由于胃肠运动障碍,容易降低或减少患者营养物质和降糖药的吸收,常会导致血糖控制得不理想,因此应该给予积极治疗。预防和治疗本病最终是积极治疗糖尿病,把血糖控制在较为正常的水平。目前西药治疗糖尿病胃轻瘫没有特效药物,也没有能够成功恢复异常神经功能的办法,只有对症治疗。中医根据疾病的辩证有一些有效的方剂。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应根据病人的不同特点,做好饮食调节,如早饱、腹胀、厌食、呕吐者,应限制纤维素的摄入,并少食多餐;便秘者,则要多食些含纤维素较多的食物,如粗粮、豆类与蔬菜等。

5胃肠症状出现应小心糖尿病

哪些消化道症状要警惕糖尿病呢?

1、疲乏无力、易劳累

差不多所有病人在发病早期都会出现疲乏无力,小腿没力气,活动耐力下降,买菜、做饭、走路等日常行为力不从心,老想歇着。有些病人在周围熟人的提醒下到消化科就诊,以为肝功能出了问题,一查才发现血糖异常得高。

2、食欲不振、消瘦

部分病人会表现为食欲下降、厌食、消瘦、体重下降,有时看起来没瘦,测量体重时发现体重减轻,类似消化道疾病,到消化科就诊,经过检查发现血糖异常,最后诊断糖尿病。

3、恶心、呕吐

部分病人以恶心、呕吐为主要表现来就诊,特别是自述有不洁进食史的中老年人,需要警惕糖尿病的可能,不能简单的诊断急性胃肠炎,一定要注意检查血糖,哪怕病人已经进食,也要查一个餐后血糖,以免漏诊。

4、烧心、嗳气

有部分病人可能会有烧心、嗳气的表现,还可伴有腹胀、早饱、上腹不适等症状,合并胆囊感染时还会发热,常常被认为是消化道疾病,但最终经过查找却发现是糖尿病。

5、便秘、腹泻

老年人常常因为便秘或腹泻症状到消化科门诊看病,前者常被认为是习惯性便秘,因为老年人便秘是常见现象从而被忽略,后者又常与急性肠炎、肠功能紊乱混淆,仅仅给予一般对症处理,容易错过早期诊断机会。

而在内分泌科,约有20%~40%的糖尿病患者会出现明显的胃肠道消化系统症状,常常称之为“糖尿病性胃轻瘫”或“糖尿病性胃轻瘫综合症”。糖尿病伴发小肠、结肠和肛门运动功能障碍的病人也十分常见,病人常常表现为慢性便秘、腹泻或大便失禁等。

糖尿病引起胃肠道并发症的发病机制至今不清楚,糖尿病胃轻瘫的发生可能与糖尿病导致的自主神经损害有关。另外糖尿病患者长期的高血糖状态本身也是直接影响胃肠运动功能的不利因素,高血糖导致胃自主神经病变、迷走神经功能不全使胃肠蠕动减弱或消失。有资料显示,约有30%~60%的糖尿病患者胃张力降低,胃排空减缓。

伴有糖尿病性胃轻瘫的患者,由于胃肠运动障碍,容易降低或减少患者营养物质和降糖药的吸收,常会导致血糖控制得不理想,因此应该给予积极治疗。预防和治疗本病最终是积极治疗糖尿病,把血糖控制在较为正常的水平。目前西药治疗糖尿病胃轻瘫没有特效药物,也没有能够成功恢复异常神经功能的办法,只有对症治疗。中医根据疾病的辩证有一些有效的方剂。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应根据病人的不同特点,做好饮食调节,如早饱、腹胀、厌食、呕吐者,应限制纤维素的摄入,并少食多餐;便秘者,则要多食些含纤维素较多的食物,如粗粮、豆类与蔬菜等。

如果觉得《糖友胃肠不好 中医有良方》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