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解疑:为什么尖锐湿疣久治不愈

2023-06-09 分类:百科

TIPS:本文共有 5935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2 分钟。

专家指出:尖锐湿疣反复发作,病损加重,癌变率和并发症上升,除了和新亚型变异病毒出现,传统治疗的局限性外,还与疾病本身的特点,医生的诊疗水平、治疗技术有关。

1解疑:为什么尖锐湿疣久治不愈?

很多患者都会质问,为什么尖锐湿疣难以治愈?到底是医生的问题还是治疗技术的缺陷?

1.传统诊疗技术难以确定HPV亚型分类。

传统诊疗技术很难准确诊断出尖锐湿疣的亚型病毒,不能在治疗方法上准确指导治疗实施,在药效发挥中不能精确诱导对病毒的杀灭和清除。给病毒的复制和存活提供了条件,以至于治疗效果更不理想。

多合并其它致病微生物潜伏感染。

HPV发病往往是和其它致病菌潜匿隐藏发病,也可见于炎症等疾病之后。这些潜在的与HPV没有直接关系的致病菌,成为HPV在体内蔓延复制和复发的帮凶。在临床由于诊疗技术和治疗方法的缺陷很容易被忽视,是传统治疗方法不能解决的困难之一。

3.不规范治疗导致尖锐湿疣治疗难度增加。

临床治疗不规范治疗和对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加剧了病毒的抗药性。药物治疗的作用减弱,给病毒复制、病情发展提供了机会。同时由于多种药物的协同作用,不合理搭配不但降低药物的治疗效用,而且还可能起到负面效果。这种现象在临床中比较多见,成为医源性治疗误区的重要原因。

4.传统治疗方法副作用大,损伤健康。

抗HPV病毒的药物,对身体的副作用较大,不宜长期服用。对于反复发作的患者而言,在用药上处于进退两难的地步,既不能不用,又不能长期使用,对于产生耐药的病毒又不能采用单纯的增加计量的方法,诸多因素导致传统治疗陷入了困境,成为尖锐湿疣反复难愈的主要原因。

病毒出现新亚型,抗病毒无特效药。

在临床中抗病毒类药物种类有限,而且没有很好特效的药。在近年来,随着尖锐湿疣等生殖感染的发病率上升,治疗方法和措施的不规范合理,致使病毒出现很多新的变异亚型,对于传统有限的抗病毒药物产生明显的耐药性,治疗药效减弱,甚至失效。传统抗病毒药物已不能有效杀灭病毒。

病毒感染 抑制影响免疫系统。

HPV发病与自身免疫抑制或免疫缺陷有关,在发病后HPV病毒会进一步抑制和影响身体免疫系统,致使正常的免疫功能受到限制,对疾病的防御和病损范围的控制作用减弱,病毒的复制加速,病情逐渐加重,直接影响疾病的治疗效果和康复过程。目前临床中常用的治疗方法很难进行双向治疗作用,只能对常规病毒进行有限的杀灭,左右着整个治疗进度和效果。

2警惕!HPV感染引发宫颈癌

HPV感染的高峰年龄在18~28岁,主要通过性生活传播。HPV感染通常没有症状,因而很难确定它什么时候感染的。临床上通常把HPV感染分为潜伏感染期、亚临床感染期、临床感染期和HPV相关的肿瘤期。但并不是所有的HPV感染和CIN都会进展为宫颈癌。

HPV感染宫颈后,80%的妇女可通过自身的免疫反应以及相应的治疗,9~16个月左右感染便可消退。但仍有10%~15%的妇女HPV病毒持续感染,这些妇女有更高的风险患宫颈癌。

阻断HPV感染向宫颈癌发展的主要手段是通过每年体检尤其是宫颈防癌检查,筛查出高危人群进行严密的随访和治疗。

3感染HPV是患上宫颈癌吗

宫颈癌,这一发病率仅次于乳腺癌的女性恶性肿瘤,每年会夺去全世界近30万女性的生命。

近年来,宫颈癌发病率的不断增高及发病年龄的年轻化,唤起了人们对这一疾病的关注。然而目前,仍有不少女性对宫颈癌的认识存在误区。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刘惜时教授指出,宫颈癌其实并不可怕,它是一种可防、可治的疾病。

误区一:感染HPV=宫颈癌

宫颈癌的发生和一种叫作人乳头瘤的病毒(HPV)关系密切。研究表明,持续感染高危类型的人乳头瘤病毒,是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发生的必要因素。绝大多数宫颈癌患者的体内都能检测出这种病毒。

刘惜时教授指出,凡是有性生活的女性都有可能通过性接触而感染HPV病毒。约有80%的女性在其一生中都感染过这类病毒。

然而,感染了HPV并不一定会患宫颈癌,因为每个健康女性体内都有一定的免疫力。研究证实,感染HPV后,大多数女性的免疫系统可以把进入体内的HPV清除。只有少数女性由于无法消灭进入体内的HPV,造成HPV持续感染,才有可能引起宫颈癌前病变。其中有部分患者会进一步发展成为宫颈癌,这一过程约5到10年。

感染HPV后是否会进展为宫颈癌,还与HPV的类型有关。HPV病毒大约有100多种亚型,女性生殖道感染HPV最常见的类型分别是6、11、16、18型,其中HPV6和HPV11型属于低危型,而HPV16和18型则属于高危型,来自世界各国的宫颈癌研究发现,HPV16型和HPV18型在宫颈癌患者中的感染率最高。

误区二:宫颈糜烂会变成癌

许多女性都存在这样的误解,以为宫颈糜烂会引起宫颈癌,因而对宫颈糜烂感到非常恐惧。刘惜时教授告诉记者,这两者其实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从医学上来说,女性宫颈管内的柱状上皮外翻,替代宫颈鳞状上皮,医生在检查时,会发现宫颈局部充血呈现红色,就称其为 “宫颈糜烂”。糜烂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烂”,它可以是一种生理现象,育龄期女性在雌激素的作用下,宫颈管内柱状上皮外翻,替代宫颈鳞状上皮,呈现出“糜烂”状。而女性在青春发育期前和绝经期由于体内雌激素水平相对低,所以“糜烂”也少见。

值得注意的是,宫颈糜烂也可以是一种常见的炎症状态。早期宫颈癌在外观上和宫颈糜烂的表现非常相似,容易混淆。因此,如果在妇科检查中发现宫颈糜烂,不能掉以轻心,需要通过进一步的细胞学检查及活组织检查来明确诊断,排除宫颈癌的可能,并正确治疗。

误区三:不重视妇科检查

从感染HPV病毒,到宫颈癌的发生发展有一个渐进的自然病程,一般长达5到10年左右。因此,女性只要定期进行宫颈癌筛查,完全有可能及时发现疾病的“苗头”,并将其扼杀在萌芽阶段。目前,早期宫颈癌患者经治疗后,其五年生存率可达到85%到90%。

刘惜时教授提醒,育龄期女性务必不能忽视每年进行妇科检查,包括巴氏涂片或液基细胞学(TCT)检查等宫颈细胞学检查,是发现宫颈癌前病变和宫颈癌的重要方法。尤其是以下宫颈癌的易发人群,更不可掉以轻心:

持续感染高危类型的HPV病毒者,即HPV病毒检测发现HPV16、HPV18呈阳性者;

性行为因素不良者,包括开始性生活的年龄过早、多个性伴侣、性卫生不良等都会使患宫颈癌的发病危险增加;

早婚早育、多产多孕的女性;

性病患者,无论男方或女方患有生殖道湿疣、梅毒、淋病等都会增加女方患宫颈癌的几率;

免疫功能低下、吸烟、营养不良者。

误区四:“蛛丝马迹”视而不见

宫颈癌在早期可能不会引起患者任何的不适,有些症状也非常容易被忽视。刘惜时教授建议,育龄期女性应该学会关注身体发出的“健康警报”,有时虽然只是“蛛丝马迹”,却有可能藏有隐患。

接触性出血 主要是指在性生活后出血或在妇科检查、大小便后出血。即使是一次、量少,也应提高警惕。

白带异常多数宫颈癌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白带增多。因此,女性平时应该关注白带的性状、量的多少和有无臭味。尤其是当发现大量水样或黏液性白带时,必须引起注意。

4HPV感染与饮食有关吗?

HPV感染是宫颈癌的直接病因

众所周知,HPV感染是宫颈癌的直接病因。宫颈被某些类型的HPV感染将可能发生癌变。HPV一般通过性接触传播,只有少数感染HPV的妇女的病灶恶化才引发宫颈癌,大多数HPV感染似乎在短期内能够自我消失,但宫颈持续长期的HPV感染有可能发展为宫颈癌。

引发宫颈癌的因素

现已被确定的引发宫颈癌的危险因素有吸烟、性传播疾病和口服避孕药(计划生育药物)。近年来有关饮食对宫颈癌影响的研究表明,宫颈癌与饮食中某些营养物质的摄入有着潜在的联系。

Sedjo研究小组试图找出存在于饮食或血液中的相关营养物质对持续HPV感染的影响。在对200多名HPV阳性的年轻妇女进行的健康调查中,被检者首先在诊所进行HPV感染检测,然后在3个月和9个月时接受随访。随访的妇女须回答一组关于饮食的调查问卷,并接受血样检查以确定其营养水平。如果被检者连续两次的随访HPV检测结果为阳性,则应确定有持续的HPV感染。

HPV感染与饮食的关系

研究人员发现,大量食用蔬菜的妇女,蔬菜中的某些营养物质在其血液中的含量升高,这有可能会缩短HPV感染宫颈的时间,使妇女发生HPV持续感染的比率降低50%以上,从而降低HPV感染者发生宫颈癌的危险。但研究人员尚未发现能降低患癌风险的特定营养物质。研究人员通过检测妇女血液中维生素A和类胡萝卜素等物质的含量发现,高水平的顺-番茄红素也能降低50%以上的持续感染风险。

5性接触感染HPV或称为肛门癌的病因

提起HPV(人乳头状瘤病毒),很多人都会把它与宫颈癌和生殖器疣相联系,很少人会想到其会引起肛门癌。然而,国外研究显示,约90%左右的肛门癌都与HPV感染有关。

专家指出,肛门癌属于下消化道肿瘤,发病率较低,在我国不是流行病,但随着性接触感染HPV引发肛门癌在全球范围内的增长,疾病全球化已不是耸人听闻的事情,公众乃至医务人员需要引起关注。保持肛门清洁、注意肛门性交和其他性接触卫生,能预防HPV感染引发的肛门癌,宫颈癌疫苗对肛门癌也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什么是HPV?

HPV是一组形态和基因结构相似的特异性嗜人上皮细胞的DNA病毒,主要感染人的皮肤和黏膜上皮细胞,与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有密切联系。除了肛门癌外,宫颈癌、外阴癌、阴道癌、阴茎癌、女性及男性生殖器疣以及头颈部鳞癌、食管癌、皮肤癌、喉癌等多种肿瘤的发生,均和HPV病毒发展有着密切联系。

门诊出现疑似HPV感染的肛门癌

随着通过性接触感染HPV引发的肛门癌日益增多,继2006年推出宫颈癌预防疫苗后,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在去年年底批准了用于9~26岁人群预防由HPV 6型、11型、16型和18型引发的肛门癌和癌前病变的疫苗。但接种情况不甚理想,有中学生家长对疫苗的安全性提出质疑,反对孩子接种;也有家长认为孩子年龄太小接种疫苗不合适,考虑等成年后再接种。除了美国,加拿大、墨西哥、澳大利亚、欧洲等地也出现HPV感染的肛门癌。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通外科潘运龙教授表示,广州本土也出现“疑似”病例:“我们在一名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阳性患者的身上,发现肛门有肿块、糜烂、出血症状,怀疑感染了HPV。但遗憾的是,由于经济原因,该患者没有作进一步检查和治疗便离院。”

分析:HPV感染致肛门癌渐成主流

据介绍,广义上的肛门癌包括肛门直肠癌、肛管癌和肛门边缘癌,本文所指的肛门癌是指后两者。据美国癌症协会估计,美国每年约有5300人被诊断为肛门癌。虽然肛门癌在一般人群中并不十分常见,但其发病率呈逐渐增加的趋势。《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中文章指出,虽然肛门癌的发生率还相对较低,但本病在男性和女性中的发生率以每年约2%的速度逐年递增。

“肛门癌的发病机制尚未明了,致病原因可能有多种:一是受到细菌刺激引起炎症、痔疮。二是随着年龄增长自然发病,和其他肿瘤的生成相似,肛门部位发生基因突变。”潘运龙提醒,肛门癌的发生率是1/10万,而在有肛门性交的男性病人中发病率是35/10万。

国外研究显示,90%左右的肛门癌都与HPV感染相关。有研究发现,宫颈和肛门部位HPV感染的型别高度一致,这意味着肛门部位与宫颈具有共同的感染来源。来自台湾的研究显示,肛门癌的致病机制可能是多方面的,它和HPV、沙眼衣原体、抽烟、慢性肛门刺激、染色体异常等有关。此外,肾移植患者罹患肛门癌增加。

在美国,男女发生肛门癌的比例差不多。研究指出,同性恋及检测阳性者,患肛门上皮内瘤变及肛门癌的风险较高。国外研究指出,年龄在45岁以上的HPV 16亚型感染者发生肛门癌的可能性最高;而宫颈HPV阳性者,肛门部位感染HPV的风险高出3倍以上。

治疗:放、化疗逐渐取代手术

潘运龙指出,肛门癌的发生是一个逐步演变的过程,其前期病变为肛门上皮内瘤变(AIN),后期可发展为鳞状肛门癌。“以往的肛门癌或肛门肿瘤,需要手术切除,也就是把肛门挖掉,携带‘人工肛门’(俗称‘屎袋’),给患者的生活带来很大的不便,影响其生活质量。”潘云龙表示,近10年来,放疗和化疗的方法得到推荐和认可。放疗和化疗不仅能保住肛门,而且预后好。如果放疗和化疗效果不理想,再考虑手术切除。

潘运龙表示:“目前可通过肛门常规检查,并结合肛门镜筛查肛门癌。对高度怀疑为肛门癌的病人,应切取病变组织作进一步检查,建议高危人群起码每年进行一次检查。”在美国,肛门细胞学筛查和肛门镜检查术是两种有效检测肛门上皮肉损伤(AIN)的方法。美国专家建议,艾滋病毒感染者,男男性接触者,患有外阴上皮内高度病变、外阴癌或子宫颈癌的女性,需要进行AIN筛查。而进行肛交、患有宫颈上皮内瘤高度病变的女性,以及肛周出现可见病变症状的人群,也建议进行AIN筛选。在肛门细胞学检查出现异常情况下,应进一步作肛门镜检查术。

预防:宫颈癌疫苗或可预防肛门癌

“由于肛门潮湿、分泌物多,皮肤黏膜薄嫩易受破损,容易造成真菌细菌等感染,有利于HPV生长。”潘运龙表示,肛门部位HPV感染主要来源于性接触。因此,发生肛门性交和其他性接触时,需要注意卫生和安全,特别是加强青少年的宣传教育。“用带有HPV病毒的手搔抓肛门,或使用已受污染的毛巾、床单等,也会引发HPV感染。”潘运龙指出,肛门有出血、肿块、痛痒等症状时,需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此外,医院的医务人员也需要对此疾病警惕,由于病发率不高,容易忽视。

美国在去年年底推出用于9~26岁男性和女性预防肛门癌和相关癌前病变的疫苗。“国内尚没有针对肛门癌的疫苗,但有研究显示,宫颈癌疫苗对预防肛门癌有一定作用。”潘运龙说。

在今年发表的《城市地区女性和医护人员对 HPV 及疫苗的认知调查》中,对我国城市地区的9865名18~82 岁的女性进行了筛查,报告指出,72.31%的受访女性表示愿意接种 HPV 疫苗。“近年亦有提出男孩也应接种宫颈癌疫苗,有专家认为宫颈癌主要是男方感染了HPV,再通过性传播带给女方;此外,男孩接种宫颈癌疫苗还可帮他们预防生殖器官和肛门附近部位发生癌变。”潘云龙表示,但针对HPV的疫苗尚未在我国推广。

如果觉得《解疑:为什么尖锐湿疣久治不愈》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