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分泌性中耳炎怎么治疗

2023-06-09 分类:百科

TIPS:本文共有 3562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8 分钟。

分泌性中耳炎是一种非化脓性的炎症疾病。它的发病主要与咽鼓管功能不良、感染有关。下面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分泌性中耳炎吧。

1分泌性中耳炎怎么治疗

一怪:耳朵生水,听力下降

“为什么我小孩的耳朵里有水,是洗头时不小心让水进去的吗?”家长最常问这一句。

“中耳里的液体是耳朵自己生成的。”专家解释,“这是分泌性中耳炎所致。”

当专家诊断五岁的小明患分泌性中耳炎时,小明妈妈疑惑地问:“小明自半年前开始,就反复出现了三次耳朵痛,我都带他到本地医院看了,医生说是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每次吃5~6天药就不痛了,我们也以为没事了;但这个月我们发现,他有时侯对我们说的话没反应。我们不放心,就带他过来看了。”

“澳,那你小孩平时有鼻塞、流涕吗?”专家问道。

“有,他有过敏性鼻炎,我们本地医生还说他有鼻窦炎。”

专家听后,心里更加明白小明患有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主要原因了。“这是因为儿童咽鼓管生理结构有特殊性:儿童咽鼓管短、平直,咽口位置较低,鼻部和咽部的病变易影响中耳。再者,儿童中耳局部的免疫功能发育不完全,抵抗力较低。你的孩子又一直有鼻——鼻窦的病灶,结果在急性中耳炎反复发作的基础上迁延不愈,时间长了,就变成慢性分泌性中耳炎了。”

专家让小明进一步作听力声导抗检测和鼻内镜检查。结果显示,小明有鼻窦炎,但腺样体水肿只占后鼻孔的二分之一,双耳已有中度的听力下降。专家建议小明住院做鼓膜切开置管术。

二怪:放条“管子”,听力好了

入院完成术前检查后,专家在气管内麻醉下给小明做了双耳鼓膜切开置管术。术后三天,小明复查后听力,显示完全正常。

小明妈妈高兴坏了,在病房对其他病友说:“这管子真是神奇啊!”

专家向他们解释:“小明的病是咽鼓管功能不良引起的,我们在鼓膜上切个小洞并放入一条小管,就是让小管暂时取代咽鼓管的通气功能,不让耳朵里再积水,小明的听力自然就好了。”

“哦!我听一个病友说,他以前就是用针在耳膜上抽出水来就好了,我们为什么不抽水而是直接放管子呢?”小明妈妈有点疑惑。

“因为我们估计小明的咽鼓管功能不会在很短时间内恢复,如果只是穿刺抽液,鼓膜很快长好后又会再次积水。”

听了专家的解释后,小明妈妈点点头,笑了。

三怪:明明是耳病,却要治鼻子

小明出院时,专家再三叮嘱家长要对小明的鼻窦炎进行规则治疗,而且,疗程一定要在三个月以上。

听专家这么一说,小明妈妈很心疼:“我孩子现在听力都正常了,为什么还要用这么长时间的药?我担心他身体受不了啊!”

专家安慰她说:“因为你小孩的这个病主要是长期鼻窦炎引起的。虽然现在听力好了,但只是置管后的作用,如果不治疗鼻窦炎,就不能从根本上恢复咽鼓管的功能,也不能真正治愈中耳炎,那你的小孩就不能拔管了。”

2分泌性中耳炎是什么?

分泌性中耳炎(浆液性中耳炎)

由于急性中耳炎未彻底痊愈或咽鼓管阻塞的结果导致中耳内积有渗出液。

分泌性中耳炎常见于儿童。渗出液中可能无菌,但通常含有致病菌。咽鼓管阻塞可由鼻咽部炎症,变态反应,腺样体肥大,良性或恶性肿瘤引起。

由于咽鼓管在吞咽时开放,使中耳正常地换气,每分钟3~4次,氧气可被中耳粘膜血管内的血液所吸收,如果咽鼓管开放功能受阻,中耳内将发生相对的负压.

3分泌性中耳炎是怎么回事

呼吸道病毒感染——中耳炎最常见的原因是上呼吸道的病毒感染,如感冒或流感,这些疾病使咽鼓管肿胀,以至于中耳内的液体不能排出。这种液体在中耳内滞留,会引起这一区域的炎症和感染。对于孩子来说,咽鼓管的位置更平而短,他们被感染的危险性更大。所以,很多儿童患中耳炎之前多数是得过感冒或流感。

擤鼻涕方法不正确——有的人擤鼻涕时往往用两手指捏住两侧鼻翼,用力将鼻涕擤出。这种擤鼻涕的方法不但不能完全擤出鼻涕而且很危险,鼻涕中含有大量的病毒和细菌,如果两侧鼻孔都捏住用力擤,则压力迫使鼻涕向鼻后孔挤出,到达咽鼓管引发中耳炎。因此,廖月红指出正确的擤鼻方法是:用手指按住一侧鼻孔,稍用力向外擤出对侧鼻孔的鼻涕,用同法再擤另一侧。如果鼻腔发堵,鼻涕不易擤出时,可先用麻黄素滴鼻液滴鼻,待鼻腔通气后再擤。

婴幼儿仰卧吃奶——如果婴幼儿仰卧位吃奶,由于幼儿的咽鼓管比较平直,且管腔较短,内径较宽,奶汁可经咽鼓管呛入中耳引发中耳炎。因此母亲给孩子喂奶时应取坐位,把婴儿抱起呈斜位,头部竖直吸吮奶汁。

不干净的水池游泳——在水质不干净的泳池里游泳,一呛水,污水可通过鼻-鼻咽-中耳通道进入中耳腔,水中的细菌就沿着耳咽管蔓延到中耳腔黏膜,导致中耳积液、阻塞,分泌物流不出来而造成发炎。另外,有时从口鼻进水也会导致中耳炎。这是因为水从口鼻进入咽鼓管,再进入耳朵,也可以引发急性中炎,这种急性中耳炎是游泳引起的常见病。

因此,有慢性中耳炎的人最好不要游泳,以免急性发作。有上呼吸道疾病、鼻炎、鼻窦炎的患者也应该少游泳。游泳后,如果耳朵出现肿痛、红肿的症状,一定要及时找医生治疗。

4什么是分泌性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是以鼓室积液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中耳积液的性质可为浆液性漏出液或渗出液,亦可为粘液。本病可分为急、慢性两类,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可因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未能及时与恰当地治疗,或由急性分泌性中耳炎反复发作,迁延转化而来。本病以冬春季多见。小儿及成人均可发病,在小儿为常见的致聋原因之一。目前认为本病的主要病因有:

(1)咽鼓管咽口受压阻塞,如腺样体肥大、肥厚性鼻炎、鼻咽部肿瘤或淋巴组织增生,鼻咽部填塞物时间过长等,均可直接堵塞咽鼓管咽口,影响咽鼓管咽口的开放。

(2)头颈部放射治疗后因鼻咽部及咽鼓管粘膜肿胀,以及局部静脉及淋巴回流障碍,致使管腔狭窄,亦可导致分泌性中耳炎。

(3)支配小儿咽鼓管开闭的肌肉如腭帆张肌收缩无力,影响了咽鼓管的开放功能;加之小儿咽鼓管的软骨弹性差,当鼓室处于负压时,咽鼓管软骨段的管壁易发生塌陷。此为小儿分泌性中耳炎发病率高的解剖生理学基础之一。

(4)分泌性中耳炎常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故可认为本病可能与细菌或病毒感染有关。

(5)变态反应可引起咽鼓管粘膜的水肿,导致咽鼓管阻塞,造成中耳负压,引起渗出或分泌机能亢进。

(6)急性中耳炎时抗生素使用不当,如剂量不足,疗程不够,或细菌对药物有抗药性等,使炎症迁延不愈。此外,单纯依赖抗生素而忽视了鼓膜切开亦为产生分泌性中耳炎的原因。

分泌性中耳炎的病理,主要是当咽鼓管功能不良时,外界空气不能进入中耳,中耳内原有的气体逐渐被吸收,腔内形成负压。此时,中耳粘膜肿胀,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鼓室内出现漏出液。久之中耳粘膜化生为分泌性粘膜,固有层血管扩张,杯状细胞增多,分泌增加,病理性粘液腺形成,固有层血管周围圆形细胞浸润。至疾病的恢复期,腺体退化,分泌物减少,粘膜逐渐正常。

5什么原因引起分泌性中耳炎的?

小张前几天患了重感冒,鼻塞、流涕,耳朵还有点闷。自己在家吃了感冒药后鼻子症状好了点,但耳朵症状反而加重了,感到两只耳朵听力下降,打哈欠时耳朵里有水泡声。他去看医生被诊断为分泌性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不是由于细菌等微生物感染引起的耳部急性炎症,它以鼓室内积液引起听力减退为主要特征。在秋冬季节,它是比较常见的耳部疾病之一。是什么原因引起分泌性中耳炎的呢?我们要从耳部的解剖结构说起。

人们常说人的七窍是相通的。耳朵通过咽鼓管与鼻咽部相通。咽鼓管可以调节耳内的压力,以此与大气压保持平衡,其外还有防御、清洁的功能。在秋冬季,日夜温差比较大,常会诱发上呼吸道感染,炎症波及咽鼓管时,耳内往往会形成负压,这时会产生耳闷的感觉。耳内的黏膜受负压影响分泌较多的液体,并由于咽鼓管功能障碍不能及时排出,积在耳内产生听力下降,耳朵里有水泡声,有时还会感到耳痛。

除了感冒以外,鼻炎、鼻窦炎的发作,过敏性鼻炎,鼻咽部占位性病变,儿童腺样体肥大、感染,头颈部放疗等因素也会诱发分泌性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如果未得到及时的治疗,耳内的液体未完全吸收,会导致鼓室硬化、粘连性中耳炎、胆固醇性肉芽肿等继发疾病,这些疾病的治疗将比分泌性中耳炎复杂得多。小儿患者由于听力减退,会影响其语言的发育和学习,影响与他人交流的能力。

总而言之,秋冬季是分泌性中耳炎比较高发的季节,若出现耳部不适要及时就诊,早发现、早治疗能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后遗症的发生。

如果觉得《分泌性中耳炎怎么治疗》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