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预防沙眼的方法

2023-06-09 分类:百科

TIPS:本文共有 4343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9 分钟。

沙眼与传染有关吗,沙眼有哪些病因,传染是沙眼的病因吗,其中又有哪些细节要注意的?请阅读以下文章的详细解析。

1预防沙眼的方法

沙眼是儿童和青少年常见的慢性传染性眼病。沙眼只是一种形象的称呼,实际上沙眼是病睑结膜粗糙不平形似沙粒。据统计,全国有1.2亿沙眼患者,中小学生的沙眼患病率已达21.2%。沙眼是致盲的重要原因,所以预防尤为重要。

沙眼的预防有以下几点:

沙眼俗称脏手病,若是手已接触过病原,再用手揉眼,病原就会在结膜滋生繁衍。所以千万不要养成用手揉眼的恶习,如果实在感到眼痒,可用干净的纸巾或手绢擦拭。

勤洗手。抹上肥皂后应该洗一会儿,还要注意手指缝、指甲缝的清洁。

若家中有人得了沙眼,应少到公共场所活动。在家中可使用0.5%的利福平或四环素眼膏,每人一支,坚持3到6个月的治疗。尽可能用流动水洗漱。毛巾和脸盆最好单放,而且要经常煮沸消毒,并在阳光下晒干。

2沙眼容易传染是什么原因

在进行体检时,总会发现不少人患了沙眼。在一般人心目中,并不把它当回事,总认为这是一种小毛病。其实,在我国沙眼仍是一个重要的致盲原因。

那么,人是怎样患上沙眼的呢?有人认为是眼睛里飞进了灰沙而引起的眼病。其实并不如此,它与灰沙并不相干。它是由一种叫衣原体的微生物引起的慢性传染眼病,通常是通过接触而传染的。

这种衣原体很小,好几百个放在一起才只有一个普通细菌那么大。用普通的显微镜还看不到,只有用放大上万倍的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它。

如果翻眼皮看看,本来光滑透明血管排列整齐的眼睑结膜上面,变得像长了许多像沙子或鱼籽那样的颗粒。

轻度的沙眼症状不明显,因此自己往往感觉不出来,在体检时才被医生发现。到了病情严重时,就会经常感到眼睛发痒、干燥、怕光、流泪、磨痛,重者视力就会下降。如果角膜发生溃疡,就会出现眼痛、头痛、怕光、流泪、视物不清,甚至丧失视力。

沙眼的危害性这么大,所以应该很好地预防和治疗。得了沙眼要到医院去请医生彻底治疗。坚持用氯霉素、磺胺酯酰钠、利福平等眼药水以及金霉素、红霉素、四环素眼药膏治疗,同时注意卫生,加强预防。

3为什么沙眼容易传染

那么,人是怎样患上沙眼的呢?有人认为是眼睛里飞进了灰沙而引起的眼病。其实并不如此,它与灰沙并不相干。它是由一种叫衣原体的微生物引起的慢性传染眼病,通常是通过接触而传染的。

这种衣原体很小,好几百个放在一起才只有一个普通细菌那么大。用普通的显微镜还看不到,只有用放大上万倍的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它。

如果翻眼皮看看,本来光滑透明血管排列整齐的眼睑结膜上面,变得像长了许多像沙子或鱼籽那样的颗粒。

轻度的沙眼症状不明显,因此自己往往感觉不出来,在体检时才被医生发现。到了病情严重时,就会经常感到眼睛发痒、干燥、怕光、流泪、磨痛,重者视力就会下降。如果角膜发生溃疡,就会出现眼痛、头痛、怕光、流泪、视物不清,甚至丧失视力。

沙眼的危害性这么大,所以应该很好地预防和治疗。得了沙眼要到医院去请医生彻底治疗。坚持用氯霉素、磺胺酯酰钠、利福平等眼药水以及金霉素、红霉素、四环素眼药膏治疗,同时注意卫生,加强预防。

4为何沙眼传染如此猖獗?

沙眼的分泌物能传染疾病,早为人们所知。1907年Halberstaedter与Von Prowazek用光学显微镜和Giemsa染色,在沙眼结膜上皮细胞内发现包涵体,即上皮细胞内有红蓝色原体及深蓝色始体颗粒聚集,此包涵体具有基质(matrix),颇似外衣包围,被误称为“衣原虫(Chlamydozoa)”此后,相继有不少研究,但一直未分离出病原。

1954年我国汤飞凡与张晓楼合作,在检查治疗大量病人的同时,采取病人眼部分泌物给猴眼接种,并同时将沙眼患者的分泌物接种小白鼠脑内试行分离培养,但结果完全阴性。1955年改用鸡胚接种,并注意选择活动性、无并发症及未经药物治疗的沙眼病例,使用链霉素杀灭标本中的细菌,终于在1956年首次分离培养成功。从此在世界上掀起沙眼研究的新热潮。由于此病原体能通过细菌滤器,寄生在细胞内,并形成包涵体,故当时认为是一种病毒。又认其大小、形态与一般病毒不同,称之为非典型或大型病毒。后经各国学者进一步研究了它的分子生物学及代谢机能等,证明它具有RNA和DNA及一定的酶,以二分裂的方式繁殖,具有细胞膜及壁并对抗生素敏感等,这些不符合病毒应有的基本性质。而与G细菌有很大程度的相似之处。

1971年Storz和Page提出将这类微生物另立一目,称衣原体。1974年出版的《Bergey细菌鉴定手册》接受了这一分类:将其归入原核细胞界,薄壁菌门,立克次体纲,衣原体目、衣原体科、衣原体属、衣原体种,包括沙眼包涵体结膜炎衣原体种及鹦鹉热衣原体种。1989年出版的该手册第10版中,又新加入肺炎衣原体种。

一般来说,地方流行性致盲沙眼大多由A、B、Ba及C型所致,有些作用称这几型大多由流行性沙眼衣原体组;而D~K型主要引起生殖泌尿系感染;如尿道炎、宫颈炎、附睾炎等,以及包涵体性结膜炎,故称眼-生殖泌尿组衣原体。1966年我国的王克乾、张晓楼等采用小鼠毒素保护试验,将我国不同地区10年间分离的46种沙眼衣原体分成Ⅰ、Ⅱ两种免疫型,Ⅰ型以TE-55样为代表,Ⅱ型以TE-106样为代表,两型比例为2∶1。但Ⅰ、Ⅱ两型和上述15种沙眼衣原体免疫型的对应关系一直不能肯定。张力、张晓楼等(1990)用微量免疫荧光试验(Micro immunofluorescence Test)对中国华北沙眼流行区沙眼衣原体免疫型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我国华北地区沙眼流行以B型为主,C型次之。

沙眼包涵体性结膜炎衣原体种再分为沙眼、淋巴肉芽肿及鼠肺炎三个生物变种。其中沙眼生物变种从抗株性上又分为A、B、Ba、C、D、E、F、G、H、I、J、K等12个免疫型,淋巴肉芽肿生物变种可分为L1、L2及L3等3个免疫型。

沙眼原发感染,愈后可不留瘢痕。但在流行地区,卫生条件差,常有重复感染。原发感染已使结膜组织对沙眼衣原体致敏,再遇沙眼衣原体时,则引起迟发超敏反应。沙眼在慢性病程中,常有急性发作,可能就是重复感染的表现。多次的反复感染,加重原有的沙眼血管翳及瘢痕形成,甚至睑板肥厚变形,引起睑内翻倒睫,加重角膜的混浊,损害视力,甚至失明。除重复感染外,合并其他细菌性感染,也使病情加重。

沙眼衣原体可感染人的结膜、角膜上皮细胞。在其生活周期中有两个生物相:原体(elementary body)是感染相,大小约0.3μm,具有细胞壁,可存活于细胞外;始体(initial body)亦称网状体(reticulate body)是繁殖相,体积较大,约0.8μm,无感染性。原体侵入宿主细胞后,在胞浆内发育转变为始体,以二分裂方式,形成子代原体。胞浆内充满后则破裂释放出原体,游离的原体再侵入正常的上皮细胞,开始新的周期。每一周期约为48小时。

5沙眼病因是什么呢

沙眼的分泌物能传染此病,早为人们所知。1907年Halberstaedter与Von Prowazek用光学显微镜和Giemsa染色,在沙眼结膜上皮细胞内发现包涵体,即上皮细胞内有红蓝色原体及深蓝色始体颗粒聚集,此包涵体具有基质(matrix),颇似外衣包围,被误称为“衣原虫(Chlamydozoa)”此后,相继有不少研究,但一直未分离出病原。1954年我国汤飞凡与张晓楼合作,在检查治疗大量病人的同时,采取病人眼部分泌物给猴眼接种,并同时将沙眼患者的分泌物接种小白鼠脑内试行分离培养,但结果完全阴性。1955年改用鸡胚接种,并注意选择活动性、无并发症及未经药物治疗的沙眼病例,使用链霉素杀灭标本中的细菌,终于在1956年首次分离培养成功。从此在世界上掀起沙眼研究的新热潮。由于此病原体能通过细菌滤器,寄生在细胞内,并形成包涵体,故当时认为是一种病毒。又认其大小、形态与一般病毒不同,称之为非典型或大型病毒。后经各国学者进一步研究了它的分子生物学及代谢机能等,证明它具有RNA和DNA及一定的酶,以二分裂的方式繁殖,具有细胞膜及壁并对抗生素敏感等,这些不符合病毒应有的基本性质。而与G细菌有很大程度的相似之处。1971年Storz和Page提出将这类微生物另立一目,称衣原体。1974年出版的《Bergey细菌鉴定手册》接受了这一分类:将其归入原核细胞界,薄壁菌门,立克次体纲,衣原体目、衣原体科、衣原体属、衣原体种,包括沙眼包涵体结膜炎衣原体种及鹦鹉热衣原体种。1989年出版的该手册第10版中,又新加入肺炎衣原体种。沙眼包涵体性结膜炎衣原体种再分为沙眼、淋巴肉芽肿及鼠肺炎三个生物变种。其中沙眼生物变种从抗株性上又分为A、B、Ba、C、D、E、F、G、H、I、J、K等12个免疫型,淋巴肉芽肿生物变种可分为L1、L2及L3等3个免疫型。

衣原体

一般来说,地方流行性致盲沙眼大多由A、B、Ba及C型所致,有些作用称这几型大多由流行性沙眼衣原体组;而D~K型主要引起生殖泌尿系感染;如尿道炎、宫颈炎、附睾炎等,以及包涵体性结膜炎,故称眼-生殖泌尿组衣原体。1966年我国的王克乾、张晓楼等采用小鼠毒素保护试验,将我国不同地区10年间分离的46种沙眼衣原体分成Ⅰ、Ⅱ两种免疫型,Ⅰ型以TE-55样为代表,Ⅱ型以TE-106样为代表,两型比例为2∶1。但Ⅰ、Ⅱ两型和上述15种沙眼衣原体免疫型的对应关系一直不能肯定。张力、张晓楼等(1990)用微量免疫荧光试验(Micro immunofluorescence Test)对中国华北沙眼流行区沙眼衣原体免疫型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我国华北地区沙眼流行以B型为主,C型次之。

沙眼衣原体可感染人的结膜、角膜上皮细胞。在其生活周期中有两个生物相:原体(elementary body)是感染相,大小约0.3μm,具有细胞壁,可存活于细胞外;始体(initial body)亦称网状体(reticulate body)是繁殖相,体积较大,约0.8μm,无感染性。原体侵入宿主细胞后,在胞浆内发育转变为始体,以二分裂方式,形成子代原体。胞浆内充满后则破裂释放出原体,游离的原体再侵入正常的上皮细胞,开始新的周期。每一周期约为48小时。

沙眼原发感染,愈后可不留瘢痕。但在流行地区,卫生条件差,常有重复感染。原发感染已使结膜组织对沙眼衣原体致敏,再遇沙眼衣原体时,则引起迟发超敏反应。沙眼在慢性病程中,常有急性发作,可能就是重复感染的表现。多次的反复感染,加重原有的沙眼血管翳及瘢痕形成,甚至睑板肥厚变形,引起睑内翻倒睫,加重角膜的混浊,损害视力,甚至失明。除重复感染外,合并其他细菌性感染,也使病情加重。

如果觉得《预防沙眼的方法》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