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中医如何治疗小儿佝偻病方法

2023-06-09 分类:百科

TIPS:本文共有 5811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2 分钟。

小儿佝偻病危害孩子的身心健康。那么你知道日常生活中,中医如何治疗小儿佝偻病方法呢?

1中医如何治疗小儿佝偻病方法

小儿佝偻病是婴儿时期常见的一种慢性营养缺乏症,民间俗称为软骨病。它是由于身体里缺乏维生素D而引起全身性钙、磷代谢失常,继而导致骨骼的变化,多表现在2岁以下的婴幼儿。

小儿佝偻病食疗:

1、 虾皮豆腐

功能:补肾固齿,开胃化痰,调和脾胃,清热生津。

主治:小儿佝偻病,出牙、行走等发育均迟于正常儿。

处方:虾皮20克,豆腐50克,盐少许。

制作:虾皮洗净,豆腐沸水烫过捞出切小块。虾皮入锅,加水半碗煮沸,再将豆腐块入锅,共煮沸10分钟即可。

服法:吃豆腐喝汤,吃时放少许盐和麻油调味。佐餐或单独服食,1天1剂,可连服数天。

2、 清炖二骨汤

功能:补虚益肾,补充钙质。

主治:小儿软骨病,出齿不齐,发育缓慢,头颅畸形。

处方:猪骨头250克,乌鱼骨250克,盐少许。

制作:猪骨、乌龟骨洗净,砸碎,加清水适量炖至汤呈白色粘稠时,加盐少许调味。弃渣饮汤。

服法:每日饮汤1—2次。经常食用。

3、栗子糕

功能:补肾益气壮骨。

主治:肾气亏损:身体瘦弱,面色不华,出牙、坐立、行走等发育均迟,骨骼畸形明显,可见头颅方大,鸡胸,驼背,腹大如蛙及下肢弯曲,舌淡苔少,脉迟无力。

处方:生板栗500克,白糖250克。

制作:先将板栗加水煮半小时,待凉,剥去皮,放在碗内再蒸40分钟,趁热用勺将板栗压拌成碎泥,加入白糖搅匀,再把栗泥填平成饼状,摆在盘中即成色味俱佳的食品。

服法:可供患儿经常服用。

4、核桃栗子羹

处方:核桃肉500克,栗子50克,白糖适量。

制作:先将栗子炒熟去壳,将熟栗子与核桃肉一同捣烂如泥,再加白糖拌匀即成。

服法:宜常食。

功效:补肾强身壮骨。适用于佝偻病。

5、牡蛎面条

处方:鲜牡蛎肉100克,面条适量。

制作:把鲜牡蛎肉、面条、调味品一起煮熟。

服法:当点心吃。

功效:强健筋骨。适用于小儿佝楼病。

6、蛋壳粥

处方:鸡蛋壳30-50克,各10克,白糖少许。

制作:将鸡蛋壳洗净,研成极细粉末;梗米、谷芽、麦芽淘洗净入锅,加水适量。先用武火煮沸,后用文火熬煮,粥将熟时放入蛋壳粉、白糖适量,再煮3-5分钟即可。

服法:每日分2-3次服。

功效:壮骨力、补五脏。适用于小儿佝偻病等。

中医药疗法:

祖国医学认为其发病原因是先天禀赋不足,乳食失调,复感疾病,调护失宜,日光不足,以致脾肾虚损,骨质柔弱或畸形。临床常用的治疗小儿佝偻病的偏方、验方主要如下。

1、鲜鸡肉500克,青辣椒、葱、火腿、蒜各50克,猪油250克,酱油20克。将鲜鸡肉削去皮,揩干净,切为滚刀,炒锅内放人猪油,待油温上升到50℃时,将鸡肉入锅炸一下捞起,锅中留油25克,将余油倒出,先下大蒜片,下青椒、火腿、葱炒一下,把鸡倒入锅内,加入酱油,加一匙肉汤,用淀粉勾芡,加入味精及少许芝麻油。

本方能防治儿童佝偻病。

2、黄芪30克,五味子3克,猪肝50克,猪腿骨(连骨髓)500克,先将猪骨髓敲碎,与五味子、黄芪——起加水煮沸,改用文火煮1小时,滤去骨片与药渣,将肝切片人汤内煮熟,加盐与少许味精调味,吃肝喝汤。一剂可分1顿服完,宜常服,直至病愈。

本方适用于以脾肾虚弱为主要症状的小儿佝偻病。

3、鹿茸100克,附片30克,猪蹄2只。将鹿茸切薄片,猪蹄洗净,3味同入锅,微火煮数沸,调味食用。

本方适用于小儿发育不良,骨软行迟,囟门不合等症。

4、生板栗500克,白糖250克。先将板栗加水煮半小时,待凉,剥去皮,放在碗内再蒸40分钟,趁热用刀将板栗压拌成碎泥,加入白糖搅匀,再把栗泥填平成饼状,摆在盘中即成色味俱佳的食品,可供患几经常食用。

本方常吃对治疗小儿佝偻病有效。

5、龟板(即乌龟的腹部甲壳)若干。将龟板用清水浸泡3日,但需每天换水。刮去污垢,放入砂锅内,加多量的水用文火煮,每天煮8—10小时,连煮3天,取出晒干,碾为细末。每次1克,每日2—3次,开水吞服。

本方能有效地防治小儿佝偻病。

6、鸡蛋皮若干。将鸡蛋皮洗净;烤干,研粉过箩极细。1周岁以下,每次服0.5克;1—2岁,每次1克;每日2次。

本方可用以防治小儿佝偻病。

7、田螺、酱油、醋各适量。将田螺漂洗干净,放于沸水锅中煮沸,挑取螺肉蘸调料吃,可以常煮食。

本方可治因钙代谢失调而引起的小儿佝偻病。

8、猪脊骨或腿骨150克,红萝卜 200克。将二者洗净共煲汤服食。

本方适用于因肾脾虚弱所致的小儿佝偻病。

9、胎盘粉10克,醋炒鱼骨50克,炒鸡蛋壳20克,白糖30克。共研细末,每次0.5克,1日3次,宜久服。

本方适用于因肾气亏损所致小儿佝偻病。

10、虎胚骨(酒炙赤)、生干地黄、酸枣仁(酒浸去皮炒香)、白茯苓、辣桂、防风、当归、川穹、牛膝各等分。将药制成末,炼蜜和丸麻子大,每服5丸,酒吞下或木瓜汤下。

本方出自明朱橡著的(普济方》,适用于小儿佝偻病

11、怀山药、牡蛎、生龟板、黑芝麻各15克,怀牛膝、熟地、茯苓各9克,制首乌12克,山萸肉、生白术、西党参、全当归各6克,益智仁3克,大红枣3枚。水煎服,或将药研成细末,和匀,每日早晨、晚上用开水冲调4.5克。同时用炙黄芪9克,大红枣5枚浓煎,连汤带枣1次服完,每日1次。

本方源于《中医临证摄要》,适用于小儿佝偻病。

治疗佝偻病禁忌:

1、切忌太阳暴晒,以防紫外线引起皮炎。

2、忌吃糖过多,否则会影响钙质的吸收,造成小儿体内钙的缺乏。

3、若伴有慢性腹泻等肠道疾患,会影响维生素D和磷、钙等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

4、不宜疏忽应及时治疗。

5、若小儿出现多汗、烦躁,枕部一圈脱发等症状,常为本病早期,不宜疏略不治。

2小儿佝偻病 小儿佝偻病症状图片

现今的社会,小儿佝偻病越来越普遍,这是很多家长都担心,害怕的问题。对于小儿佝偻病确实应该得到家长们的高度重视,为了让父母们更加了解小儿佝偻病,以下小儿佝偻病症状图片,供家长们参考。

新生儿佝偻病(ricketsofnewborn)是由于维生素D和(或)钙磷缺乏引发的钙磷代谢失常并造成生长中的骨骼骨基质钙盐沉着障碍和(或)类 骨组织(未钙化骨基质)过多聚积为组织学特征的一种营养性代谢性骨病。若在出生时已发生本病则称为先天性佝偻病 (congenitalrickets,CR)又称胎儿佝偻病、胎生性佝偻病等。新生儿佝偻病易合并低钙性痉挛,由于喉痉挛可危及生命或致缺氧性脑损伤, 因此应积极防治。

3如何预防小儿佝偻病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是可预防的疾病,如果婴幼儿有足够时间户外活动,可以预防发病。因此,现认为确保儿童每日获得维生素D400IU是预防和治疗的关键。

1.母乳喂养或者部分母乳喂养足月婴儿,应在生后2周开始补充维生素D400IU/日,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双胎儿生后1周开始补充维生素D800IU/日;均补充至2岁。如果生长速度快,即便夏季阳光充足时,也不宜减量或停用维生素D。一般可不加服钙剂,但乳类摄入不足和营养欠佳时可适当补充微量营养素和钙剂。

2.非母乳喂养的婴儿、每日奶量摄入小于1000ml的儿童,应当补充维生素D400IU/日。

3.青少年摄入量达不到维生素D400IU/日者,如奶制品摄入不足、鸡蛋或者强化维生素D食物少,应当每日补充维生素D400IU/日。

4冬季谨防小儿佝偻病

婴幼儿常见的营养缺乏性疾病,与维生素D缺乏有直接的关系。近年来,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重度的佝偻病发病率逐年降低,但是轻、中度佝偻病发病率仍然较高,尤其在冬季出生的婴幼要在室内度过4~5个月,直到春暖花开才能抱出去晒太阳,更容易患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专家说一:重度佝偻病患可能会影响运动功能的发育。

——问:绍一下什么是小儿佝偻病?这种疾病会给婴幼儿的生长发育带来怎样的影响?

答: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是由于维生素D不足所致钙、磷代谢异常,引起骨骼病变为特征的一种慢性营养缺乏性疾病。多见于婴幼儿,发病率较高,危害儿童的身心健康。佝偻病虽然很少直接危害生命,但因其发病缓慢而不被重视,一旦发现明显症状后,机体抵抗力已很低,容易并发肺炎、腹泻。佝偻病患儿如并发腹泻、肺炎,则病情重,病程长,病死率高。佝偻病主要引起肌肉松弛和神经兴奋性的改变,重症佝偻病患儿还可有消化和心肺功能障碍并可影响行为发育和免疫功能。佝偻病可以出现胸部骨骼的改变,会极大地影响了孩子的心肺功能。严重的佝偻病还会影响运动功能的发育,如坐、立、走等。运动的发育时间都可推迟,或已经会的动作因患佝偻病病而使活动能力减退。

——问:婴幼儿摄取维生素D都有哪些来源呢?婴幼儿每日维生素D的生理需要量是多少?

答:小儿维生素D的主要来源有三方面:(1)母体-胎儿的转运:胎儿可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得维生素D,胎儿体内25-(OH)D3的贮存可满足生后一段时间的生长需要。早期新生儿体内维生素D的量与母体内的维生素D的营养状况及胎龄有关系。(2)外源性的维生素D:维生素D是脂溶性的维生素。天然的维生素D来自于动物和植物,如海鱼的肝含有D3,鱼籽、蛋黄和奶类也含有少量的D3。植物(新鲜蔬菜)中的麦角固醇,经过紫外线照射后变成麦角骨化醇,即维生素D2;另外蕈类、酵母、干菜中也含D2。(3)内源性维生素D维生素D的另一个来源是由体内合成的,称为内源性维生素D,这是由人体和动物皮肤的皮下组织中有7-脱氢胆固醇,它经过日光中紫外线的直接照射后变为胆骨化醇,即所谓内源性维生素D3,为人类维生素D的主要来源。每日维生素D的需要量为400IU,这个剂量也作为佝偻病的预防剂量。

——问:导致发生小儿佝偻病的原因有哪些呢?

答:主要有四方面:(1)日照不足:紫外线不能透过玻璃,婴幼儿被长期过多留在室内活动,使内源性维生素D生成不足;气候季节的影响如冬季日照短,紫外线较弱,也可影响部分内源性维生素D的生成。(2)维生素D摄入不足:天然食物中含维生素D少。(3)生长速度快,需要量增加:如早产或双胎生后生长发育快,需要维生素D多而体内贮存量不足;婴儿早期生长速度较快,也易发生佝偻病。(4)疾病因素:胃肠道或肝胆疾病影响维生素D吸收,肝、肾严重损害可致维生素D羟化障碍,25-(OH)D3生成不足而引起佝偻病。(5)影响:抗惊厥药可使肝细胞微粒体的氧化酶系统活性增加,使维生素D分解增加。(6)围生期维生素D不足:母妊娠期缺乏,早产,双胎等。

专家说二:发现小儿有多汗、烦躁、夜惊等神经精神症状时,要及时到医院确诊。

——问:小儿佝偻病主要有哪些临床表现呢?

答:主要表现在生长最快部位的骨骼改变,并可影响肌肉发育及神经兴奋性的改变。佝偻病在临床上可分为初期、激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1)初期:多见于6个月以内,尤其是3月以内小婴儿。主要表现为神经精神症状,如易激惹、烦躁、睡眠不安、夜间啼哭、多汗等。这个时期常常无骨骼病变,血清25-(OH)D3下降,血钙下降,血磷降低,碱性磷酸酶正常或稍高 。(2)激期(活动期)神经兴奋性增高及典型的骨骼改变,各月龄表现不同,例如:3~6个月可见颅骨软化;7~8个月常见方头、鞍状或十字状颅骨;1岁左右表现为胸廓畸形,如佝偻病串珠、鸡胸、漏斗胸、郝氏沟及手镯、脚镯;1岁以后可见膝内翻或膝外翻;除此以外还会有全身肌肉松弛、蛙腹、重症则出现脑发育受累等表现。(3)恢复期:患儿经过治疗和日光照射后,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消失,精神活泼,肌张力逐渐恢复正常。(4)后遗症期:活动期症状消失,重症佝偻病患儿可残留不同程度的骨骼畸形和运动功能的障碍,轻中度佝偻病治疗后很少留有骨骼改变。此期血生化正常,X线检查骨骼干骺端病变消失。

——问:家长如何识别孩子是否患有小儿佝偻病?

答:因为早期患儿骨骼改变不明显,而多汗、烦躁、夜惊等神经精神症状无特异性,需结合患儿年龄、季节、病史及相关检查做出综合判断,因此应该咨询儿科医生或儿科保健医生尽早明确并积极治疗避免病情加重。

——问:临床哪些手段可以确诊小儿佝偻病?

答:(1)骨碱性磷酸酶(BALP)检测骨碱性磷酸酶(BALP)灵敏性、特异性高,采血微量、简捷、方便,可以早期诊断佝偻病。(2)25-(OH)D3是维生素D在体内血循环中的主要形式,是其代谢的中间产物,可作为确诊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及预后观察的较好指标。(3)脱氧吡啶啉/肌酐测定:脱氧吡啶啉是骨胶原的分解产物,佝偻病早期有骨吸收增加,可引起尿脱氧吡啶啉升高,检测方法简便,无创伤,患儿易于接受,适合于佝偻病的普查。(4)骨矿含量及骨密度:佝偻病早期,由于体内钙、磷代谢紊乱,骨矿物盐含量开始下降,采用单光子吸收法对婴儿左侧桡骨中远1/3端骨矿含量、骨密度进行检测,方法简便,无损伤,易被患儿及家属接受,可作为早期诊断的方法之一。(6)X线检查:X线检查是诊断佝偻病的重要手段,但佝偻病早期常常无X线改变,只有当骨矿含量下降达30%~50%时,才出现改变,此时患儿多属于佝偻病的激期或后期,因此对佝偻病的早期诊断意义不大。但是X线检测对身体有一定的辐射作用,使许多家长有所顾忌。(7)血钙、磷:早期血钙、磷水平变化不大,对佝偻病早期诊断价值不大,需结合其他检查判断佝偻病。

5预防小儿佝偻病的建议

西医建议

从孕妇怀孕的中期,即应开始服用维生素D。宝宝满月后,即开始户外活动,从每日15分钟,逐渐增加至2小时以上。提倡母乳喂养,合理添加辅食。自宝宝生后一个月至2岁,每日口服维生素D400~800国际单位。

中医建议

对于小儿佝偻病,食疗很重要。推荐以下3个方子:

1.生地麦冬粥:取中药生地6g,麦冬6g,加水适量煎煮15分钟去渣取汁,加大米50—100g煮成稀粥,每日喂2—3次。

2.胡萝卜粥:取鲜胡萝卜适量洗净切成片,加适量大米和水煮成稀粥,再加少许香油和白糖。每日早晚温热吃。

3.猪脊肉粥:用猪脊肉50g切碎,用香油适量热锅烹炒一下,加入大米50g及适量水煮成粥,待粥快熟时加入少许精盐、鲜姜汁,再煮沸即可。每日吃1—2次。

据科学研究报告,晚餐吃大量的肉、蛋、奶等高蛋白食品,会降低体内的钙贮存,所以,晚餐尽可能吃偏素的食物,以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为主。

如果觉得《中医如何治疗小儿佝偻病方法》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