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擤鼻子小心擤出中耳炎

2023-06-09 分类:百科

TIPS:本文共有 3055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7 分钟。

春季气温变化比较大,孩子最容易感冒。有些粗心的家长认为,只要把感冒治好就没事了,往往忽略了孩子的耳朵也可能会受连累“生病”。尤其感冒时不注意正确的擤鼻方法,很可能会导致急性渗出性中耳炎。

1擤鼻子小心擤出中耳炎

急性中耳炎是孩子感冒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主要特征是听力下降并且鼓室内有积液,但是由于中耳位于耳道深处,不易检查,孩子又常常表达不清,所以经常被忽略。

一旦患病,一般会出现3种表现:一是耳痛,患急性中耳炎最明显的症状就是会有轻微耳痛,同时耳内有闭塞感。

二是听力减退,急性分泌性中耳炎病前多有感冒史,以后听力逐渐下降,并且自听增强,头位变动如前倾或偏向患侧时,听力可以暂时改善。

三是耳鸣,出现间歇性耳鸣,如“噼啪”声,当头部运动或打哈欠、擤鼻时,耳朵里可能出现过水声。

治疗急性中耳炎的关键在于清除中耳积液,改善中耳通气引流。家长要督促孩子加强身体锻炼,防止感冒。如果孩子患有急性鼻炎或咽炎应该及早治疗,积极治疗。

注意正确的擤鼻方法,堵住一侧鼻孔擤另一侧鼻孔,要注意饮食休息,患病期间,尤其是鼻塞症状严重时要尽量避免乘坐飞机。

2感冒耳鸣耳堵怎么办

感冒耳鸣是怎么回事

耳鸣是指人们在没有任何外界刺激条件下所产生的异常声音感觉,常常是耳聋的先兆。因听觉机能紊乱而引起,由耳部病变引起的,常与耳聋或眩晕同时存在。专家还指出,人的耳朵和鼻咽喉是相通的,所以感冒会影响到耳朵,引起耳鸣甚至耳聋都是有可能的。

专家解答:

当人体发生感冒时,鼻咽腔的粘膜发生炎症,波及到耳咽管后,使耳咽管的粘膜充血肿胀,发生堵塞现象,导致鼻咽腔与中耳的空气发生隔绝。当中耳里原有的气体被完全吸收,最后呈现负压状态,于是鼓膜被吸引而向内陷。由于负压关系,中耳内的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引发中耳积液,于是患者感到耳朵像灌了水一样听到鸣叫的声音。发生感冒后耳鸣要及时治疗,如果不及时治疗或者治疗不彻底,可能会导致耳聋。

感冒耳鸣怎么办

无论是急性鼻炎(俗称感冒)、还是慢性鼻炎、、鼻息肉均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耳鸣。急性鼻炎可因感染直接蔓延,或通过不适当的擤鼻而使感染向邻近器官扩散,经咽鼓管咽口及软骨段粘膜充血肿胀而发生阻塞。同时细菌也可经咽管进入鼓室,并发中耳炎,引起耳鸣、耳阻塞感、听力下降等一系列症状。所以,应该掌握正确擤鼻法:紧压一侧鼻翼,轻轻擤出对侧开放鼻腔的鼻涕;或将鼻涕吸入咽部再吐出。

生活护理:

1、注意休息,保证睡眠时间。

2、注意室内空气流通,保持鼻腔通畅。

3、积极治疗鼻腔疾病,擤鼻涕不能用力和同时压闭两只鼻孔,应交叉单侧擤鼻涕。

4、游泳后要让耳内的水流出,患慢性中耳炎者不宜游泳。

5、积极防治感冒。

3感冒擤鼻涕易患急性渗出性中耳炎

天气乍寒还暖间,着凉感冒是很平常的事。然而,一旦出现流浓鼻涕、头痛、耳疼等症状,您就要小心了。武警部队耳鼻咽喉专科技术中心张琨龄教授指出,感冒后期易引发急性中耳炎,严重时会导致患者鼓膜穿孔、听力下降。“感冒是引发急性渗出性中耳炎和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重要原因。”

切忌擤鼻涕、喝酒

感冒后如何预防中耳炎?张琨龄表示,首先要避免“危险动作”---擤鼻涕。感冒导致鼻塞、鼻涕多,呼吸不畅。有人不胜其烦,恨不得一次把鼻涕擤干净。然而用力擤鼻涕危险多,会将病毒和细菌通过咽鼓管带入耳朵,造成中耳感染。

此外,感冒后喝酒将导致咽鼓管充血、肿胀、不易打开,使咽鼓管更加堵塞,从而增加患中耳炎的危险。

张教授指出,清除鼻涕的最好办法是把鼻涕轻轻吸到嘴里,再吐到纸上。有些人认为这样的动作不雅、不卫生,他则表示不必担心鼻涕会造成咽部感染:“鼻腔内纤毛的生长方向决定了多余的鼻涕会流到嘴里,这是一种清除分泌物的方式。”此外,还可采取一次擤鼻子一侧的方式,但动作一定要轻而慢。

张教授提醒,感冒后期,一旦出现浓鼻涕、头痛、耳疼等症状,应及时到耳鼻喉科就诊,而不应去内科。如果曾经出现过耳疼症状或患有慢性中耳炎,洗澡、游泳时可在耳朵里塞卫生棉球,防止因耳朵进水而复发中耳炎。

耳疼减轻鼓膜穿孔

相比之下,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症状更为明显。该病是因细菌经过咽鼓管进入耳朵鼓室而导致的。起初,患者感到耳朵疼痛难忍,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治疗,不久就会感到耳朵里潮湿、疼痛大为减轻。有些人误以为病情已经好转,便不再就医,其实,疼痛减轻恰恰意味着鼓膜已经化脓穿孔,听力也已受到损伤。

张琨龄表示,孩子感冒后比成人更易染上化脓性中耳炎,这是由于婴幼儿的咽鼓管较成年人更短而直,比较水平,分泌物容易经咽鼓管进入耳朵鼓室,造成细菌侵蚀。因此,即使没有感冒,婴儿也会因人工哺乳时呕吐物和多余奶汁流入鼓室而中耳发炎。

据介绍,化脓性中耳炎造成的鼓膜穿孔,仅有一成患者会自行痊愈,绝大部分患者的听力会遭到损伤,必须动手术修补鼓膜。其危害还在于易转为慢性中耳炎,一旦感冒或耳朵进水,便会不停流脓。有些鼓膜穿孔患者还会因耳内上皮细胞畸形生长,染上胆脂瘤型慢性中耳炎。

4感冒也会引起分泌性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不是由于细菌等微生物感染引起的耳部急性炎症,它以鼓室内积液引起听力减退为主要特征。在秋冬季节,它是比较常见的耳部疾病之一。是什么原因引起分泌性中耳炎的呢?我们要从耳部的解剖结构说起。

人们常说人的七窍是相通的。耳朵通过咽鼓管与鼻咽部相通。咽鼓管可以调节耳内的压力,以此与大气压保持平衡,其外还有防御、清洁的功能。在秋冬季,日夜温差比较大,常会诱发上呼吸道感染,炎症波及咽鼓管时,耳内往往会形成负压,这时会产生耳闷的感觉。耳内的黏膜受负压影响分泌较多的液体,并由于咽鼓管功能障碍不能及时排出,积在耳内产生听力下降,耳朵里有水泡声,有时还会感到耳痛。

除了感冒以外,鼻炎、鼻窦炎的发作,过敏性鼻炎,鼻咽部占位性病变,儿童腺样体肥大、感染,头颈部放疗等因素也会诱发分泌性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如果未得到及时的治疗,耳内的液体未完全吸收,会导致鼓室硬化、粘连性中耳炎、胆固醇性肉芽肿等继发疾病,这些疾病的治疗将比分泌性中耳炎复杂得多。小儿患者由于听力减退,会影响其语言的发育和学习,影响与他人交流的能力。

总而言之,秋冬季是分泌性中耳炎比较高发的季节,若出现耳部不适要及时就诊,早发现、早治疗能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后遗症的发生。

5感冒怎么预防中耳炎

今年5岁的明明在幼儿园读大班。前几天由于冷空气来袭突然感冒了,除了有咳嗽、头痛等不适症状外,就是不断流脓鼻涕和不断擤鼻涕。昨晚他在床上翻来覆去没睡好,一大早醒后就喊自己的耳朵像针扎似的疼痛,妈妈急忙带他上了医院。医生经过详细检查和询问病史后说:明明很可能是感冒后擤鼻涕不当,引发急性中耳炎了。

错误擤鼻方式

大家都有过这样的体会,一旦感冒时,鼻腔内会产生很多的分泌物,从而出现鼻塞、鼻涕多、呼吸不畅的症状。不少患者(更不用说还不懂事的孩子)恨不得一下子把鼻涕擤干净,于是就使劲地擤鼻涕。殊不知,用力(尤其是按压住鼻孔)擤鼻涕是感冒引发中耳炎的“危险动作”之一。这种做法非常不妥当。

方式不对 惹来中耳炎

因为使劲往外擤,当鼻涕擤不出时,便会使鼻腔内压力骤然加人。而鼻腔是经过咽鼓管与中耳相通的,鼻腔里的脓性分泌物及病菌就可通过喇鼓管在一瞬间被压送至中耳腔内,于是造成中耳感染,从而出现耳痛、耳闷等症状。特别是耳痛症状轻者,误以为这仅仅是感冒症状(加上孩子说不清)而延误治疗,严重时会导致患儿听力下降、鼓膜穿孔,甚至耳朵长期流脓。

如果觉得《擤鼻子小心擤出中耳炎》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