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中耳炎病因症状

2023-06-09 分类:百科

中耳炎,俗称“烂耳朵”,是鼓室粘膜的炎症。病菌进入鼓室,当抵抗力减弱或细菌毒素增强时就产生炎症。中医称本病为“耳脓”、“耳疳”,认为是因肝胆湿热(火)邪气盛行引起。

1中耳炎病因症状

中耳炎表现为耳内疼痛(夜间加重)、发热、恶寒、口苦、小便红或黄、大便秘结、听力减退等。如鼓膜穿孔,耳内会流出脓液,疼痛会减轻,并常与慢性乳突炎同时存在。急性期治疗不彻底,会转变为慢性中耳炎,随体质、气候变化、耳内会经常性流脓液,时多时少,迁延多年。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临床上以婴幼儿多见,主要是因为小儿从耳通到咽喉的通路--耳咽管比成人的要短、要粗、要平直、小儿易患感冒等呼吸道疾病,得病后易引起耳咽管炎症,细菌进入中耳而发病。另外小儿饮食时,发生呛咳、呕吐时,食物应易从耳咽管进入中耳,产生炎症。耳疼、头痛、头晕、发热、轻者低热,重者发热、体温可高达40℃,可伴有呕吐、腹泄、不食等全身症状。不会说话的婴儿哭闹不安,常抓耳朵。1-2天后耳内鼓膜穿孔,脓液流出后,耳痛等症状减轻,如治疗不及时或不彻底,很容易转成慢性中耳炎。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俗称“臭耳底子”,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未能及时治愈,拖延六周以上者即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主要有流脓、耳鸣、耳痛、头痛、头晕等。可分为三种类型。

①单纯型:炎症未破坏骨质,耳内流脓为粘脓性或粘淮性,无臭味。

②坏死形:炎症已侵润到骨质,耳内流出物如干酪样(豆渣样),量少,有血丝。

③胆脂瘤型:由于炎症的长期刺激,上皮增生活跃,耳内流出物夹杂有上皮脱屑,及黄白色有恶臭的油片状物。后两种类型如不及时治愈,会造成不良后果。

2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什么是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acute suppurative otitis media)是中耳粘膜的急性化脓性炎症。病变主要位于鼓室,但中耳其他各部亦常受累。主要致病菌为肺炎球菌、流感嗜血杆菌、溶血性链球菌、葡萄球菌、变形杆菌等。本病较常见,好发于儿童。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病理分析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感染初期,鼓膜呈明显的放射状血管充血、中耳粘膜充血及咽鼓管咽口闭塞,鼓室氧气吸收变为负压,血浆、纤维蛋白、红细胞及多形核白细胞渗出,粘膜增厚,纤毛脱落,杯状细胞增多。鼓室内有炎性渗出物聚集,逐渐转为脓性,价值炎症波及鼓膜,终致局部坏死溃破,鼓膜穿孔,导致耳流脓。若治疗得当,局部引流通畅,炎症可逐渐消退,粘膜恢复正常,小的鼓膜穿孔可自行修复。病变深达骨质的急性坏死型中耳炎可迁延为慢性。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诊断检查

1、听力检查 多为传导性聋,少数病人可因耳蜗受累而出现混合性聋或感音神经性聋。

2、耳镜检查 起病早期,鼓膜松弛部充血,捶骨柄及紧张部周边可见放射状扩张的血管。继之鼓膜弥漫性充血、肿胀、向外膨出,正常标志难以辨识,局部可见小黄点。如炎症不能得到及时控制,即发展为鼓膜穿孔。穿孔一般开始甚小,不易看清,彻底情节外耳导后,方见穿孔处有搏动亮点,实为脓液从该处涌出。坏死型者鼓膜迅速溶溃,形成大穿孔。

3、耳部触诊 乳突部可有轻微压痛,鼓窦区较明显。

4、血象 白细胞总数增多,多形核白细胞增加,鼓膜穿孔后血象渐趋正常。

3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有哪些病因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主要症状和检查在鼓膜穿孔前、后迥然不同,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 全身症状:在鼓膜穿孔前,全身发热、恶寒、乏力等症状较明显。小儿多伴有呕吐、腹泻等急性胃肠炎症状。鼓膜穿孔前耳深部锐痛或刺痛,疼痛可放射至同侧额部、颞部、牙齿,此因鼓膜上的三叉神经分支(耳颞神经的外耳道支)反射之故。在婴幼儿常哭闹不安、拒食。当鼓膜自发穿孔或通过切开等处理使脓液排出后,疼痛骤减,全身症状亦随之改善。(2)耳聋及耳鸣:始感耳闷,继则听力渐降,伴耳鸣。穿孔后耳聋反而减轻。有时可伴眩晕。(3)耳内溢脓:鼓膜穿孔后耳内有脓液流出,初始带血,以后为白粘脓或黄稠脓。(4)耳镜检查:初始鼓膜松弛部充血,锤骨柄及紧张部周边可见放射状扩张血管;继之鼓膜呈弥漫性充血,伴肿胀,向外膨隆如乳头状,其中心有黄点。鼓膜穿孔之初,由于穿孔小,清除脓液后鼓膜穿孔处可见闪烁搏动点,或见该处有脓液流出。(5)听力检查:显示传音性耳聋。穿孔后听力有所好转。(6)触诊检查:因乳突骨膜的炎性反应,乳突尖处可能有压痛。鼓膜穿孔后渐渐消失。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病理变化仅限于粘膜,表现为充血、水肿,并有圆形细胞浸润、粘膜上皮坏死。渗出液由清渐变为粘脓性,最后呈纯脓性。由于鼓室外积脓,内压增高,压迫鼓膜,或鼓膜本身因炎症侵犯而软化或发生层间脓肿,终致鼓膜破裂,中耳内的脓液得以引流至外耳道。由于中耳结构的连续性,病变常扩展到乳突气房,重者可发展为急性化脓性中耳乳突炎。

身体抵抗力下降如有营养障碍、受凉或受湿、素有全身慢性疾病及变态反应性疾病等,为起本病的诱因。致病菌进入中耳的途径是:(1)咽鼓管途径:①上呼吸道急性感染时,病菌多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②急性传染病,尤其是猩红热及麻疹发病时,可能并发本病。③哺乳姿势不当,如横抱婴儿,或婴幼儿平卧吸吮奶瓶时,乳汁易经咽鼓管进入中耳。④过度用力擤鼻,在不洁水中游泳及跳水,不合适的咽鼓管吹张术及鼻腔冲洗术,可使病菌经咽鼓管进入中耳。⑤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时,如有细菌侵入,可发展为急性化脓性中耳炎。(2) 外耳途径:由于鼓膜破裂,致病菌经鼓膜破裂处进入中耳,引起感染。(3)血行性:致病菌通过血循环进入中耳引起的发炎机会虽少,但其病变常造成鼓膜坏死。多见于猩红热和伤寒。

细菌通过某些途径进入中耳引起中耳粘膜的急性化脓性感染称为急性化脓性中耳炎。致病菌以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及变形杆菌较多见。由于小孩咽鼓管咽口与鼓口的位置几乎在同一水平上,且咽鼓管较短,管径较粗,故本病以小儿多见。若不能及时有效地治疗,易引起急性化脓性中耳乳突炎或迁延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甚至出现颅内外并发症,故应引起注意。

4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病因是什么

小孩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原因是什么?

(1)咽鼓管感染止呼吸道感染后,鼻咽部分泌物可因擤鼻、吞咽及呕吐等进入鼓室,也是造成中耳炎最多见的途径。

(2)外耳道感染比较少见,如战时火器震伤,挖耳损伤,拳击和跳水引起鼓膜破裂后感染。严重的外耳道炎,久之鼓膜糜烂溃破亦可引起鼓室感染。

(3)血行感染最少见,急性重度传染病和脓毒血症,细菌经动脉直接进入鼓室,亦可由静脉血栓感染而进入鼓室。

小孩急性化脓性中耳炎(acute suppurative otitis media)是中耳粘膜的急性化脓性炎症。病变主要位于鼓室,但中耳其他各部亦常受累。主要致病菌为肺炎球菌、流感嗜血杆菌、溶血性链球菌、葡萄球菌、变形杆菌等。本病较常见,好发于小孩。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是中耳炎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好发于小孩,冬春季多见,常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

专家提醒家长,当发现小儿出现以下几种情况时要想到是否患有小孩化脓性中耳炎的可能,以便及时诊治:

1、 不明原因哭闹、发热、呕吐、腹泻等。

2、 在患有上呼吸道感染后的恢复过程中又出现高烧。

3、 当患有麻疹、猩红热等一些急性传染病后又出现高热、哭闹。如果家长了解了化脓性中耳炎是怎么回事,那么就要积极预防呼吸道感染,并多注意小儿的异常情况,及时就治是非常重要的。

5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病因有哪些呢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主要病因有哪些?细菌通过某些途径进入中耳引起中耳粘膜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就是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多见于小儿,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治疗,易引起急性化脓性中耳乳突炎或迁延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甚至出现颅内外并发症,应引起注意。本文为大家介绍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主要病因,以供参考。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致病菌以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及变形杆菌较多见。当身体抵抗力下降如有营养障碍、受凉或受湿、素有全身慢性疾病及变态反应性疾病等,为起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诱因。致病菌进入中耳的途径是:

1、咽鼓管途径:

①上呼吸道急性感染时,病菌多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

②急性传染病,尤其是猩红热及麻疹发病时,可能并发本病。

③哺乳姿势不当,如横抱婴儿,或婴幼儿平卧吸吮奶瓶时,乳汁易经咽鼓管进入中耳。

④过度用力擤鼻,在不洁水中游泳及跳水,不合适的咽鼓管吹张术及鼻腔冲洗术,可使病菌经咽鼓管进入中耳。

⑤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时,如有细菌侵入,可发展为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2、外耳途径:由于鼓膜破裂,致病菌经鼓膜破裂处进入中耳,引起感染。

3、血行性:致病菌通过血循环进入中耳引起的发炎机会虽少,但其病变常造成鼓膜坏死。多见于猩红热和伤寒。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病理变化仅限于粘膜,表现为充血、水肿,并有圆形细胞浸润、粘膜上皮坏死。渗出液由清渐变为粘脓性,最后呈纯脓性。由于鼓室外积脓,内压增高,压迫鼓膜,或鼓膜本身因炎症侵犯而软化或发生层间脓肿,终致鼓膜破裂,中耳内的脓液得以引流至外耳道。由于中耳结构的连续性,病变常扩展到乳突气房,重者可发展为急性化脓性中耳乳突炎。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扩展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