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小儿佝偻病的八大危害

2023-06-09 分类:百科

TIPS:本文共有 4676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0 分钟。

小儿佝偻病是由小儿发育阶段维生素D缺乏导致的,不仅影响美观,对骨骼肌肉也有危害。那么,小儿佝偻病具体有什么危害呢?

1小儿佝偻病的八大危害

佝偻病虽是可治之症,但是不及时治疗,病情会加重,甚至发展成身体畸形,会影响孩子各方面的正常发育。下面我们来看看小儿佝偻病的危害有哪些。

1.头颅畸形以方头多见,出牙迟,十个月以上尚未出牙,长出的牙齿缺少釉质,容易生龋齿。

2.囟门扩大,闭合晚。正常的小孩前囟在出生后一岁至一岁半就闭合了,可是佝偻病的小孩一岁半以后尚未闭合。

3.胸部呈鸡胸、漏斗胸等,胸廓畸形会影响呼吸功能,使肺活量减少。

4.脊柱弯曲,因躯干重力和牵引,可致脊柱后突或侧弯。

5.骨盆畸形,女婴成年可致难产。

6.四肢常见弯曲,下肢形成膝外翻(称“o”形腿),或膝内翻(称“x”形腿)等畸形。严重者甚至可发生骨折。

7.肌肉松弛,腹部膨隆,容易发生脐疝。

8.神经精神症状早期可有夜惊、易哭、多汗,尤其是前半夜刚人睡时出汗多,睡眠不安。

2佝偻病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是婴幼儿期常见的营养缺乏症,一般人常称本病为“缺钙”,这是错误的,应是缺乏维生素 D。婴幼儿期生长发育旺盛,骨骼的生长发育迅速,维生素D不足致使钙、磷代谢失常,正在生长的骨骺端软骨板不能正常钙化、造成骨骼病变。

病 因

当维生素D缺乏时,即可引起本病,维生素D缺乏的常见原因是:

1、阳光照射不足 人体皮肤中的脱氢胆固醇经日光中紫外线照射后可转变为维生素D,这是人类维生素D的主要来源。因此 缺乏室外活动者,因接触阳光少而易患本病。

2、食物中钙、磷含量不足或比例不当 乳类中含维生素很少,如单纯乳类喂养不另加维生素D制剂或少 晒太阳,可发生维生素D缺乏。人乳的钙磷比例适宜(2:1),钙的吸收率较高,而牛乳的钙磷比例不当(1.2:1),钙的吸收率较低,因此人乳喂养儿患佝偻病者较牛乳喂养儿少。

3、维生素D的需要量增加 某些婴幼儿生长发育过快,维生素D供不应求。

4、疾病或药物影响胃肠、肝胆疾病可影响维生素D和钙磷的吸收和利用。长期服用抗癫痫药物或糖皮质激素可干扰维生素D及钙的代谢。

症 状

1、 早期常烦躁不安,爱哭闹,睡不安,易惊醒,汗多,特别是入睡后头部多汗,由于汗的 刺激不舒服故头常在枕头上摩擦致头后枕部半圈秃发。

2、 以后逐渐出现骨骼改变和运动机能发育迟缓,如前囟门闭合延迟(正常应在1.5岁前闭合),出牙晚,可晚 至1岁才出牙,头较大呈方形,助骨下缘外翻,鸡胸、“O”形腿等。抬头、坐、立、行等运动机能发育落后。血钙、血磷可降低、碱性磷酸酶增高,长骨X线照片在疾病活动期均有不同改变。

治 疗

1、主要治疗是补给维生素D:轻症每日口服5000~10000单位, 重症每日1万~2万单位,连服1个月后,改用预防量,每日 400~890单位(相当于浓鱼肝油2.5~5滴);对重症或不能口服的患儿可肌肉注射维生素D:

40万单位,或维生素D:30万单位,2~4周后可重复注射一次,一般仅需注射1~2次,注射 后2~3个月内不再口服各种维生素D制剂,2~3个月后再口服预防量。

注意:需要长期大量服用维生素D制剂时,不宜用鱼肝油,而宜用纯维生素D制剂,以防维生素A中毒(鱼肝油中含维生素A与D)。

2、 钙剂:口服或肌注维生素D一般不需要先服钙剂,但3个月以内小婴儿或有过手足搐搦症病史者,肌注前宜先服钙剂2~3日,肌注后再继续服至2周。

预 防

1、 孕妇及乳母多晒太阳,多吃含维生素D较多的肝、蛋等。

2、 鼓励母乳喂养。

3、 小儿常到户外活动。

4、 自生后2周起口服维生素D预防量(新生儿每日500~1000单位;婴幼儿每日400~800单位)。直至2~3岁,2~3岁后佝偻病已静止,无须再用鱼肝油预防。

3小儿佝偻病 小儿佝偻病症状图片

现今的社会,小儿佝偻病越来越普遍,这是很多家长都担心,害怕的问题。对于小儿佝偻病确实应该得到家长们的高度重视,为了让父母们更加了解小儿佝偻病,以下小儿佝偻病症状图片,供家长们参考。

新生儿佝偻病(ricketsofnewborn)是由于维生素D和(或)钙磷缺乏引发的钙磷代谢失常并造成生长中的骨骼骨基质钙盐沉着障碍和(或)类 骨组织(未钙化骨基质)过多聚积为组织学特征的一种营养性代谢性骨病。若在出生时已发生本病则称为先天性佝偻病 (congenitalrickets,CR)又称胎儿佝偻病、胎生性佝偻病等。新生儿佝偻病易合并低钙性痉挛,由于喉痉挛可危及生命或致缺氧性脑损伤, 因此应积极防治。

4如何预防小儿佝偻病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是可预防的疾病,如果婴幼儿有足够时间户外活动,可以预防发病。因此,现认为确保儿童每日获得维生素D400IU是预防和治疗的关键。

1.母乳喂养或者部分母乳喂养足月婴儿,应在生后2周开始补充维生素D400IU/日,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双胎儿生后1周开始补充维生素D800IU/日;均补充至2岁。如果生长速度快,即便夏季阳光充足时,也不宜减量或停用维生素D。一般可不加服钙剂,但乳类摄入不足和营养欠佳时可适当补充微量营养素和钙剂。

2.非母乳喂养的婴儿、每日奶量摄入小于1000ml的儿童,应当补充维生素D400IU/日。

3.青少年摄入量达不到维生素D400IU/日者,如奶制品摄入不足、鸡蛋或者强化维生素D食物少,应当每日补充维生素D400IU/日。

5冬季谨防小儿佝偻病

婴幼儿常见的营养缺乏性疾病,与维生素D缺乏有直接的关系。近年来,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重度的佝偻病发病率逐年降低,但是轻、中度佝偻病发病率仍然较高,尤其在冬季出生的婴幼要在室内度过4~5个月,直到春暖花开才能抱出去晒太阳,更容易患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专家说一:重度佝偻病患可能会影响运动功能的发育。

——问:绍一下什么是小儿佝偻病?这种疾病会给婴幼儿的生长发育带来怎样的影响?

答: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是由于维生素D不足所致钙、磷代谢异常,引起骨骼病变为特征的一种慢性营养缺乏性疾病。多见于婴幼儿,发病率较高,危害儿童的身心健康。佝偻病虽然很少直接危害生命,但因其发病缓慢而不被重视,一旦发现明显症状后,机体抵抗力已很低,容易并发肺炎、腹泻。佝偻病患儿如并发腹泻、肺炎,则病情重,病程长,病死率高。佝偻病主要引起肌肉松弛和神经兴奋性的改变,重症佝偻病患儿还可有消化和心肺功能障碍并可影响行为发育和免疫功能。佝偻病可以出现胸部骨骼的改变,会极大地影响了孩子的心肺功能。严重的佝偻病还会影响运动功能的发育,如坐、立、走等。运动的发育时间都可推迟,或已经会的动作因患佝偻病病而使活动能力减退。

——问:婴幼儿摄取维生素D都有哪些来源呢?婴幼儿每日维生素D的生理需要量是多少?

答:小儿维生素D的主要来源有三方面:(1)母体-胎儿的转运:胎儿可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得维生素D,胎儿体内25-(OH)D3的贮存可满足生后一段时间的生长需要。早期新生儿体内维生素D的量与母体内的维生素D的营养状况及胎龄有关系。(2)外源性的维生素D:维生素D是脂溶性的维生素。天然的维生素D来自于动物和植物,如海鱼的肝含有D3,鱼籽、蛋黄和奶类也含有少量的D3。植物(新鲜蔬菜)中的麦角固醇,经过紫外线照射后变成麦角骨化醇,即维生素D2;另外蕈类、酵母、干菜中也含D2。(3)内源性维生素D维生素D的另一个来源是由体内合成的,称为内源性维生素D,这是由人体和动物皮肤的皮下组织中有7-脱氢胆固醇,它经过日光中紫外线的直接照射后变为胆骨化醇,即所谓内源性维生素D3,为人类维生素D的主要来源。每日维生素D的需要量为400IU,这个剂量也作为佝偻病的预防剂量。

——问:导致发生小儿佝偻病的原因有哪些呢?

答:主要有四方面:(1)日照不足:紫外线不能透过玻璃,婴幼儿被长期过多留在室内活动,使内源性维生素D生成不足;气候季节的影响如冬季日照短,紫外线较弱,也可影响部分内源性维生素D的生成。(2)维生素D摄入不足:天然食物中含维生素D少。(3)生长速度快,需要量增加:如早产或双胎生后生长发育快,需要维生素D多而体内贮存量不足;婴儿早期生长速度较快,也易发生佝偻病。(4)疾病因素:胃肠道或肝胆疾病影响维生素D吸收,肝、肾严重损害可致维生素D羟化障碍,25-(OH)D3生成不足而引起佝偻病。(5)影响:抗惊厥药可使肝细胞微粒体的氧化酶系统活性增加,使维生素D分解增加。(6)围生期维生素D不足:母妊娠期缺乏,早产,双胎等。

专家说二:发现小儿有多汗、烦躁、夜惊等神经精神症状时,要及时到医院确诊。

——问:小儿佝偻病主要有哪些临床表现呢?

答:主要表现在生长最快部位的骨骼改变,并可影响肌肉发育及神经兴奋性的改变。佝偻病在临床上可分为初期、激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1)初期:多见于6个月以内,尤其是3月以内小婴儿。主要表现为神经精神症状,如易激惹、烦躁、睡眠不安、夜间啼哭、多汗等。这个时期常常无骨骼病变,血清25-(OH)D3下降,血钙下降,血磷降低,碱性磷酸酶正常或稍高 。(2)激期(活动期)神经兴奋性增高及典型的骨骼改变,各月龄表现不同,例如:3~6个月可见颅骨软化;7~8个月常见方头、鞍状或十字状颅骨;1岁左右表现为胸廓畸形,如佝偻病串珠、鸡胸、漏斗胸、郝氏沟及手镯、脚镯;1岁以后可见膝内翻或膝外翻;除此以外还会有全身肌肉松弛、蛙腹、重症则出现脑发育受累等表现。(3)恢复期:患儿经过治疗和日光照射后,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消失,精神活泼,肌张力逐渐恢复正常。(4)后遗症期:活动期症状消失,重症佝偻病患儿可残留不同程度的骨骼畸形和运动功能的障碍,轻中度佝偻病治疗后很少留有骨骼改变。此期血生化正常,X线检查骨骼干骺端病变消失。

——问:家长如何识别孩子是否患有小儿佝偻病?

答:因为早期患儿骨骼改变不明显,而多汗、烦躁、夜惊等神经精神症状无特异性,需结合患儿年龄、季节、病史及相关检查做出综合判断,因此应该咨询儿科医生或儿科保健医生尽早明确并积极治疗避免病情加重。

——问:临床哪些手段可以确诊小儿佝偻病?

答:(1)骨碱性磷酸酶(BALP)检测骨碱性磷酸酶(BALP)灵敏性、特异性高,采血微量、简捷、方便,可以早期诊断佝偻病。(2)25-(OH)D3是维生素D在体内血循环中的主要形式,是其代谢的中间产物,可作为确诊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及预后观察的较好指标。(3)脱氧吡啶啉/肌酐测定:脱氧吡啶啉是骨胶原的分解产物,佝偻病早期有骨吸收增加,可引起尿脱氧吡啶啉升高,检测方法简便,无创伤,患儿易于接受,适合于佝偻病的普查。(4)骨矿含量及骨密度:佝偻病早期,由于体内钙、磷代谢紊乱,骨矿物盐含量开始下降,采用单光子吸收法对婴儿左侧桡骨中远1/3端骨矿含量、骨密度进行检测,方法简便,无损伤,易被患儿及家属接受,可作为早期诊断的方法之一。(6)X线检查:X线检查是诊断佝偻病的重要手段,但佝偻病早期常常无X线改变,只有当骨矿含量下降达30%~50%时,才出现改变,此时患儿多属于佝偻病的激期或后期,因此对佝偻病的早期诊断意义不大。但是X线检测对身体有一定的辐射作用,使许多家长有所顾忌。(7)血钙、磷:早期血钙、磷水平变化不大,对佝偻病早期诊断价值不大,需结合其他检查判断佝偻病。

如果觉得《小儿佝偻病的八大危害》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