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警惕:出现耳痛 耳闷谨防中耳炎

2023-06-09 分类:百科

TIPS:本文共有 3814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8 分钟。

有些人坐车后耳痛、耳闷,差不多能占到门诊的半数。患者在乘车前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感冒症状,感冒使咽鼓管受阻不通畅,导致通气及引流功能障碍。

1警惕:出现耳痛、耳闷谨防中耳炎

很多人乘车之后会感觉耳朵痛,头晕,堵闷,这部分人普遍都有感冒症状。下面小编为大家举一例子。

跟许多人一样,32岁的小许清明节小长假也外出游玩,“但玩得不尽兴,甚至还有点痛苦。”坐在诊室里小许快快地说道,“乘火车时,就感觉耳朵痛、闷堵,实在不舒服,就趴在桌子上休息了一会,坐起来后,耳朵里就嗡嗡响不停,特难受,要紧的是说话时总感觉声音就在身边环绕,声音特别大,有回声。连续几天都这样,出去玩的心情都没了。”

“坐火车回来的时候还抱着侥幸,因为负负得正嘛,说不定耳朵就不痛,耳道就通了。”小许开玩笑地说道。

“通过耳镜检查,发现患者鼓膜充血,标志不清,声阻抗检查为B形曲线。由此诊断为分泌性中耳炎。”接诊医生、武警医院耳鼻咽喉科研究所王承华医生说道。

“乘车后耳痛、耳闷,是这段时间患者就诊的主诉,占到门诊总数的四成以上。这些患者在乘车前的共同特征是有感冒症状,感冒使得咽鼓管受阻不通畅,导致通气及引流功能障碍。”王承华医生进一步解释,咽鼓管是一个桥梁,连接鼓室和鼻咽部,故此得名咽鼓管。若鼻咽部受堵,必会危及另一端,乘车时,环境封闭,特别是停靠站时,耳痛、耳闷特别明显,继而引发分泌性中耳炎。

像小许这样耳痛后到医院治疗的患者不多,咨询耳痛、耳闷的患者多数会问吃什么药可以治疗,当被告知最好到医院检查时,对方话语里就出现支吾、推脱没时间,急忙就把电话挂了。

而当出现听力下降的情况后,患者急忙赶到医院问会不会耳聋,因为感觉听自己说话的声音要比以往响亮,但听外界声音时,耳朵像塞着一团棉花,听不清话语,有闷胀感。“出现这种原因也是分泌性中耳炎的症状之一,有的患者担心患分泌性中耳炎后,就会变聋子,这种担心是有依据的,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生同时因鼻腔阻塞导致,如肥厚性鼻炎、鼻窦炎、扁桃体或腺样体肥大、鼻甲肥大、鼻中隔偏曲、鼻腔异物均可导致。外界的气压骤变,如航空、潜水、乘车等,也可诱发分泌性中耳炎。”王承华医生表示。

针对分泌性中耳炎发生的原因各异,治疗方式也不同,王承华医生介绍,治疗方式主要有三种:一种是改善中耳通气,即采用物理治疗的方法,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可反复施行这种治疗;一种是清除中耳积液,此方式适用于鼓室积液的患者;第三种是病因治疗,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包括手术和药物治疗。

另外,需要年轻家长注意的是,儿童由于身体发育未完全,咽鼓管平、短,感冒时炎症可通过咽鼓管咽口进入中耳腔,可导致儿童出现听力减退,这种减退在不知不觉中发生,若孩子感冒后,出现不明原因耳痛,学习成绩下降,则需要警惕是否存在听力下降的情况,最好到医院检查。

小编提醒家长朋友,如果发现孩子出现耳朵毛病时,应多询问孩子一些状况,知道一些详细资料,以便更好的治疗。

2中耳炎如何治疗用药?

中耳炎,俗称“烂耳朵”,是鼓室粘膜的炎症。病菌进入鼓室,当抵抗力减弱或细菌毒素增强时就产生炎症,其表现为耳内疼痛(夜间加重)、发热、恶寒、口苦、小便红或黄、大便秘结、听力减退等。如鼓膜穿孔,耳内会流出脓液,疼痛会减轻,并常与慢性乳突炎同时存在。急性期治疗不彻底,会转变为慢性中耳炎,随体质、气候变化、耳内会经常性流脓液,时多时少,迁延多年。中医将本病称为“耳脓”、“耳疳”,认为是因肝胆湿热(火)邪气盛行引起。

很多病人在治疗中耳炎 时,只知道采用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治疗中耳炎 的方法,但不是唯一方法。济南耳鼻喉医院专家指出,一般药物疗法主要是通过抗菌、排脓、消肿。

很多病人在治疗中耳炎 时,只知道采用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治疗中耳炎 的方法,但不是唯一方法。济南耳鼻喉医院专家指出,一般药物疗法主要是通过抗菌、排脓、消肿以达到缩小穿孔的目的,但是单纯的药物治疗很难实现穿孔的愈合,并且难以根治中耳炎 ,极易复发。

耳炎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的主要原因

是药物治疗不能彻底清除炎性病灶,鼓膜未修复导致中耳鼓室进水、继发炎症。中耳炎的治疗方法很多,并且不同类型的中耳炎治疗方法也各异,比如,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主要针对病因(如鼻炎、鼻窦炎 、上呼吸道感染等)进行治疗,可选用滴鼻剂、中成药、抗生素等药物;

急性中耳炎患者除用抗生素外,有耳痛的患者还需要用滴耳剂;慢性中耳乳突炎反复发作者、胆脂瘤型中耳炎 患者应尽早手术。

3如何用药治疗中耳炎?

在和中耳炎的斗争中,滴耳剂是个好帮手。但值得提醒的是,使用滴耳剂也颇有讲究。

人体内耳中除有感受声音的器官??耳蜗外,还有参与维持人体平衡的半规管和前庭。半规管和前庭中有淋巴液,滴耳剂温度若高于或低于淋巴液温度,会刺激半规管,造成淋巴液的异常流动,引起眩晕、恶心等。因此,无论是将滴耳剂放在避光处,还是放冰箱冷藏,使用前都应将滴耳剂放在贴身处,或在手上握一会儿,使温度与体温接近,以保证用药安全。

此外,使用滴耳剂时,患耳外耳道应朝上,将耳廓向后上方牵拉,滴耳剂沿外耳道缓慢流入耳内。每日3次,每次3?5。滴药后别马上坐起来,患耳朝上应保持3?5或5?10分钟,以便药物充分发挥作用。

4中耳炎的治疗误区

误区一:没有耳痛、耳道溢脓就不是中耳炎

目前临床上已将中耳炎分成急性、慢性细菌性(化脓性)中耳炎、卡他性(分泌性)中耳炎、胆脂瘤型中耳炎几大类,化脓性中耳炎耳道溢脓是其主要症状,急性期有耳痛是符合我们传统的中耳炎概念的。

但分泌性中耳炎则无耳道流脓症状,也较少出现耳痛,可仅有耳闷、听力下降症状,主要是由咽鼓管阻塞中耳鼓室出现负压造成渗出而引起的,由于渗出液是非细菌性的一般不出现耳痛和化脓,所以本病易被漏诊、误诊。

误区二:耳道“出水”流脓就是中耳炎

现在知道其他耳科疾病也会有“出水”流脓的症状,如外耳道炎有时就表现耳道“出水”,伴有细菌感染时会有流脓的症状,与中耳炎的主要区别就是前者鼓膜完整无穿孔的表现。

外耳道炎原因很多,如反复挖耳、糖尿病真菌感染、耳道狭窄进水等,尤以挖耳比较多见。外耳道毛囊炎形成疖肿破溃也可引起耳道流脓,耳道检查及追问既往病史多能鉴别。

误区三:耳道流脓时,不宜手术

以前由于受医疗技术水平的限制,大多数慢性中耳炎和胆脂瘤型中耳炎患者采取药物保守治疗,若手术需在停止流脓3月到半年以上,但往往由于中耳乳突炎性病灶没有彻底根除很容易复发流脓鼓膜再次穿孔。

目前由于耳科显微技术的发展,鼓室成形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中耳炎的治疗,不仅能彻底清除炎性和胆脂瘤病灶获得根治,并能修复鼓膜听骨重建提高听力,复发的几率也很低。

误区四:中耳炎手术容易造成面瘫,能不做尽量不做

由于耳科医生的操作水平有差异,间或有手术后面瘫的报道,且面瘫影响面容易造成较大的社会影响。

由于面神经就走行在中耳鼓室和乳突腔,手术中从面神经表面剥离病灶难免会刺激神经引起水肿,只要及时处理一般不会发生面瘫。耳显微外科技术越领先的地方面瘫发生的几率也是越低的,一般这种机构的发生率在几百分之一到几千分之一,最后不能恢复的就更少了。

误区五:中耳炎手术可以完全恢复听力并消除耳鸣

由于中耳炎病程多较漫长,长期炎性或胆脂瘤病灶的刺激和破坏可以影响内耳系统出现不同程度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害,并出现耳鸣,中耳炎鼓室成形手术虽可完全清除病灶达到停止流脓的效果,甚至可以听骨重建,但也仅能部分或大部分恢复因听骨损害鼓膜穿孔引起的听力下降,对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害的部分却不能提高,也不会直接减轻耳鸣症状。

误区六:治疗中耳炎,只要吃吃抗生素就可以

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主要是要治疗其诱因,如鼻炎、鼻窦炎、上呼吸道感染、感冒等,可用滴鼻剂中成药抗生素等药物,有鼻息肉、鼻腔鼻咽肿瘤、鼻咽重度增殖体肥大等要进行手术。

急性中耳炎除用抗生素外,有耳痛的患者还要用滴耳剂,鼓膜未穿孔期可用草酚甘油消炎止痛,穿孔化脓就要用双氧水和抗生素滴剂了,加用滴鼻收敛剂可加快病情的恢复。

5中医如何治疗中耳炎

中耳炎本病属中医“脓耳”、“耳漏”、“耵耳”范畴。中医全说网小编推荐几则行之有效的中药外治方,供患者选用。

1.鲜桑叶数片洗净后,捣烂取汁。每次将1~2滴桑叶汁滴入耳道内,每日3次,一般2~3天即愈。

2.黄柏30克(生药),水煎为浓缩液20毫升。用此药液滴耳,每次2~3滴,每日3次,一般2~5天即愈。

3.蛇蜕烧灰研末,调以麻油。用时先以3%双氧水清洗耳中分泌物,擦干后用棉签蘸药涂于患部,每日或隔日一次。

4.先取3%双氧水清洗耳中分泌物,擦干后滴入地龙糖浸液3~4滴。治疗急慢性中耳炎,一般用药4~5天可愈。

5.广郁金一枚,麻油少许,冰片少许。取广郁金蘸麻油少许,在清洁的玻璃片上磨取浓汁,再放冰片调匀,先用药棉拭净耳内脓液,再用此油滴耳。每日3次,一般用一枚即愈。

6.紫草3克,放入40克麻油内,置于火上煎炸,待油变紫后滤取油液,装瓶备用。用时洗净患处,拭干后滴入上药。每次2~3滴,每日2~3次。

如果觉得《警惕:出现耳痛 耳闷谨防中耳炎》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