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怎么正确认识慢性肾炎方法

2023-06-10 分类:百科

TIPS:本文共有 5505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2 分钟。

慢性肾炎是一种常见的肾脏疾病。那么你知道日常生活中,怎么正确认识慢性肾炎方法呢?

1怎么正确认识慢性肾炎方法

慢性肾炎指各种病因引起的不同病理类型的双侧肾小球弥漫性或局灶性炎症改变临床起病隐匿,病程冗长,病情多发展缓慢的一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总称,故严格说来它不是一独立性疾病。

现在,很多人对慢性肾炎存在3个错误认识和2个误区。正是这些认识和误区,有时使大家放松了警惕。慢性肾炎作为一种疾病,应该有明显的症状和体征表现,任何疾病都是有症状和体征表现的,例如肝炎有恶心、皮肤巩膜变黄,肺炎有咳嗽、浓痰。可慢性肾炎有什么表现呢?常见的四种表现是水肿、高血压、蛋白尿、血尿。但实际上,有时候这些症状和体征院表现非常轻微,或者说人们不容易发现而联想到自己已经患上肾炎这种疾病。

首先说水肿

肾炎的水肿一般是眼险水肿,以清晨起床后最为常见。但正常人在睡眠不足的情况下,清晨起床后也会出现眼险水肿,起来活动后就会消退。这样的日常生活经验很容易使患者及其家属警惕性降低。很多的慢性肾炎患者出现眼脸水肿,但一般都是在工作或学习紧张、睡眠不足的情况下发生的,而在睡眠充足时,很少出现这种情况,所以也没有放在心上。这种情况在后来治疗的过程中询问许多病友,他们当中许多人也有相似的体会。

其次就是高血压

的确,有一部分慢性肾炎患者是以高血压为表现的,但由于发病年龄集中在青壮年,心脏和血管条件都很好,代偿能力很强,许多人都是在偶然间发现自己血压高的。而更多人特别是年轻人,没有头晕、心悸的感觉,是不会特意去量血压的,因比血压高了也不知道。另外,还有一部分患者血压高的丧现是在疾病的晚期由于肾脏功能失代偿才表现出来。

再次血尿蛋白尿

对于血尿和蛋白尿来说,这些名词更容易让人误解。血尿是不是就是小便中带血呢?蛋白尿是不是就是小便中有蛋白呢?这样说对也不对。说对是因为实际上是这样的,说不对是现实中人们对于主两种异常状态的了解很少,一般人们以为血尿就是便中可以看到血,而蛋白尿是什么状态就更模糊了。其实通常人们认为的血尿是肉眼血尿,一般出现肉眼缸尿的情况大都不是由于慢性肾炎引起,而是泌尿系统的其他疾病。而慢性肾炎的血尿大都是镜下血原,是需要化验才能够知道的。蛋白尿对于我们这些经历过疾病的人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一般就是小便非常浑浊,会有些较大的泡沫,而且较长时间不会消失。但现实生活中,很少有人特别留意自己的小便,特别对于很多生活习惯非常好的人来说,一小解完就把小便冲掉,不会留下观察是否浑浊或有没有泡沫。有一部分慢性肾炎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是非常轻微和隐匿的,它们几乎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但实际上,病情却在发展。

慢性肾炎从急性肾炎转化而来

慢性肾小球肾炎是一组多病因,由各种细菌病毒或原虫等感染,通过免疫机制、炎症介质因子及非免疫机制等引起的肾小球疾病,多数患者与链球菌感染并无明确关系,据统计仅15%-20%的患者是从急性肾小球肾炎(以下简称急性肾炎)转化而来。因此,大家查出这种病时都很疑惑:什么时候得的这个病啊,没得过急性肾炎啊。在这里,许多人把急性肾炎和慢性肾炎混淆了。简单来说,它们之间是有联系的,但不是一对一的联系,即:不是每个急性肾炎的病人都会转为慢性肾炎,也不是每个慢性肾炎的患者都有急性肾炎这个过程。应该引起人们重视的是,慢性肾炎的病因是很复杂的,很多患者起病隐匿,可以没有急性过程。

年轻人是怎么患上慢性肾炎

很多人都说,怎么这么年轻会得这种病。其实,尿毒症这个疾病的发病人群就集中在青壮年。如果回顾病史,可能许多人在一开始患上慢性肾炎时的年纪非常轻。由于很多人一检查就到了尿毒症期,无法明确知道到底何时患上慢性肾炎这个疾病的,因此也没有非常准确的统计资料提示我们慢性肾炎的具体发病年龄段。但是,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慢性肾炎在任何年龄都可以发生,而大多数病人发病年龄非常轻,从发病到发展成尿毒症,如果不治疗可能只需几年到十几年。

慢性肾炎有隐匿性,伴随许多人认识上的偏差,虽然这个隐形杀手在一步步地侵蚀病人的肾脏,但肾脏有强大的代偿功能,病人即使已重病缠身,也可没有任何症状,表面上和常人一样。实际上,代偿和失代偿好像即将决堤的大坝与决堤的大坝一样,前者看似一切正常,怎想一场灾难却将来临。如果在决堤前,补救工作做得好,尿毒症是可能避免的,至少可以推迟它的到来。

2偏头痛比较常见的症状你认识吗

很多患者并不重视了解偏头痛的症状,这就直接导致了偏头痛的持续危害。所以,为了了解偏头痛的病情状况,我们需要了解清楚具体的偏头痛的症状。据专家研究分析,常见的偏头痛的症状表现为:

常见的偏头痛的症状有:

偏头痛患者的头痛发作常在白天,但夜间仍可发作。偏头痛的症状发作时,一般都局限于头的一侧,有的偏头痛患者每次发作时头痛的部位可有变化,有时偏头痛的症状可见枕部和头顶疼痛,也有的偏头痛患者表现为面部和颈部疼痛。但不能只从头痛部位做出是否偏头痛的诊断。

有少数偏头痛患者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剧烈头痛,在几秒钟内即达到高峰,偏头痛的症状疼痛可持续数小时甚至几天。偏头痛的疼痛时常有搏动感,有些偏头痛患者可表现为非搏动性钝痛,少数病人表现为头部刺痛,或有打击感。

对于具体的偏头痛的症状表现,通过上面的介绍,希望大家能够一一清楚的了解。如果生活中出现了偏头痛的症状表现,请一定要注意及时的治疗。

3认识骨软骨病相关症状和治疗方法

骨软骨病是一种关节软骨和骺软骨软骨内骨化障碍的非炎性疾病。本病主要发生在快速生长期的犬(4~8月龄)。

临床上常见的骨软骨病有如下几种:

1.分离性骨软骨病。关关节软骨异常增厚、龟裂,进而与软骨下骨分离,形成软骨瓣或游离软骨片。主要见于肩关节(臂骨头后缘)、肘关节(臂骨内髁)、膝关节(股骨内髁)和跗关节(距骨滑车)。

2.肘突不闭合:肘突骨化中心与尺骨近端千骺端久不闭合(骺生长板软骨不骨化),使肘关节不稳定,易继发肘关节的骨关节病。

3.尺骨冠状突分裂。尺骨冠状突分裂成数块而未与尺骨愈合,易诱发骨关节病。

4.骺生长板骨化迟滞:长骨的次级骨化中心如尺骨远端骨化中心的骺生长板迟滞,造成与桡骨生长不同步,导致桡尺骨成角畸形或肘关节半脱位。本病病因不清楚。可能与先天性因素有关,与生长过速有关。

诊断:跛行、疼痛但无损伤病史;常呈双侧对称性发病,病程发展缓慢,出现症状时软骨或骨软骨结构已有明显改变。跛行于运动后加重,长期休息后加重。患肘肌肉萎缩,患部无肿胀。关节穿刺液正常或混有软骨碎片。X线检查可见关节软骨下骨侵蚀、骺生长板骨化异常或长骨变形。

防治:多休息,少运动,疼痛严重时给予镇痛药对症治疗。关节内有软骨片,小骨片时须手术去除,成角畸形者可予以手术矫正。一般待成年后症状逐渐缓解,但常继发骨关节病,故功能完全恢复的可能性不大。

4脂肪肝的常见认识误区

脂肪肝是我们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因此正确的认识脂肪肝的预防和治疗的相关知识是十分重要的,今天要为大家详细介绍的就是脂肪肝四大常见认识误区,下面让我们一起了解下吧。

误区一:瘦人不会患脂肪肝在不少人的印象里,脂肪肝只是胖人的“专利”,瘦人不会患上脂肪肝。其实,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同济医院临床免疫研究室主任杨东亮教授说,尽管肥胖是引起脂肪肝的主要诱因之一,但瘦人同样可以患脂肪肝,上世纪六十年代三年自然灾害时就有许多人患脂肪肝。

瘦人的消瘦如果是因为长期节食或肠道病变所致的营养不良引起,就很容易患脂肪肝。由于蛋白质供应水平低下或者吸收不良,引起人体内的白蛋白合成减少,这促使脂肪分解和动用,使大量脂肪酸从脂肪组织中释放进入肝脏,导致肝内脂肪积蓄,形成营养不良性脂肪肝。

很多人认为既然进食过多的脂肪、肉类和糖类容易得脂肪肝,那就不如全吃素。即使不吃含有胆固醇的食物,人体的肝脏还是照样夜以继日地加工合成胆固醇,完全吃素会因摄入蛋白质不足而影响身体健康。

误区二:治疗脂肪肝就靠降脂药尽管瘦人也患脂肪肝,但多数脂肪肝还是由肥胖引起的。很多人就认为,治疗肥胖引起的脂肪肝主要依靠保肝药物或降脂降酶等“特效药”。杨教授谈到,许多患者经常辗转于各大医院或药房寻求治疗脂肪肝的特效药物,事实上至今国内外尚未发现治疗脂肪肝的灵丹妙药。对于单纯性肥胖性脂肪肝,通过节食、锻炼等措施减肥比保肝药物治疗更为重要;对于伴有转氨酶升高的非酒精性脂肪肝,减肥则是保肝药物起效的重要前提条件。

另外,得了脂肪肝并非都得服用降血脂药物,而且降血脂药物应用不当有时非但不能减轻脂肪肝,反可加重肝脏损伤。其原因是脂肪肝的出现显示肝脏对脂质代谢的处理已达极限,这时再用降血脂药物就会增加脂肪化肝脏的负担,应用不当还易发生药物性肝病。

误区三:患了脂肪肝不必太当事有一些人知道自己患肥胖性脂肪肝,却认为无所谓,只要少喝酒、少吃肉、多锻炼自然就好了,不必治疗。这种态度会使患者忽视脂肪肝病情的发展,错失治疗的最佳时机。

脂肪肝一般分为两大类型:即酒精性脂肪肝和非酒精性脂肪肝。不论哪种类型,如得不到及时调理,一至三年中,部分脂肪肝人群会不同程度地加重,从轻度脂肪肝发展到中度、重度脂肪肝,个别人会发展到肝纤维化、肝硬化。

误区四:多吃水果多喝牛奶没坏处在日常饮食中,“水果多多益善、睡前喝杯牛奶”是健康的生活方式,但这对于肥胖性脂肪肝患者来说是不妥的。

新鲜水果富含水分、维生素、纤维素和矿物质,经常食用无疑有益于健康。然而,水果含有一定的糖分,长期过多进食可导致血糖、血脂升高,因此,肥胖性脂肪肝患者不宜多吃水果。睡前一杯牛奶易导致热量过剩,对于肥胖性脂肪肝患者也不合适,这类患者平时应喝脱脂牛奶或酸奶。

5认识宫颈癌常见的误区

宫颈癌,发病率仅次于乳腺癌,每年会夺去全世界近30万女性的生命。近年来,宫颈癌发病率的不断增高及发病年龄的年轻化,唤起了人们对这一疾病的关注。然而目前,仍有不少女性对宫颈癌的认识存在误区。

1.妇科检查用处不大

从感染HPV病毒到宫颈癌的发生发展有一个渐进的自然病程,一般长达5年到10年。因此,女性只要定期进行宫颈癌筛查,完全有可能及时发现疾病的“苗头”,并将其扼杀在萌芽阶段。目前,早期宫颈癌患者经治疗后,其五年生存率可达到85%~90%。

刘惜时教授提醒,育龄期女性一定不要忽视每年进行妇科检查,包括巴氏涂片或液基细胞学(TCT)检查等宫颈细胞学检查,这是发现宫颈癌前病变和宫颈癌的重要方法。尤其是以下宫颈癌的易发人群,更不可掉以轻心:

持续感染高危类型的HPV病毒者,即HPV病毒检测发现HPV16、HPV18呈阳性者;

性行为因素不良者,包括开始性生活的年龄过早、多个性伴侣、性卫生不良等都会使患宫颈癌的危险增加;

早婚早育、多产多孕的女性;

性病患者,无论男方或女方患有生殖道湿疣、梅毒、淋病等都会增加女方患宫颈癌的几率;

免疫功能低下、吸烟、营养不良者。

2.“蛛丝马迹”视而不见

宫颈癌在早期可能不会引起患者任何的不适,有些症状也非常容易被忽视。刘惜时教授建议,育龄期女性应该学会关注身体发出的“健康警报”。

接触性出血:主要是指在性生活后出血或在妇科检查、大小便后出血。即使是一次、量少,也应提高警惕。

白带异常:多数宫颈癌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白带增多。因此,女性平时应该关注白带的性状、量的多少和有无臭味。尤其是当发现大量水样或黏液性白带时,必须引起注意。

3.感染HPV=宫颈癌

宫颈癌的发生和一种叫做人乳头瘤的病毒(HPV)关系密切。研究表明,持续感染高危类型的人乳头瘤病毒,是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发生的必要因素。绝大多数宫颈癌患者的体内都能检测出这种病毒。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刘惜时教授指出,凡是有性生活的女性都有可能通过性接触而感染HPV病毒。约有80%的女性在其一生中都感染过这类病毒。

然而,感染了HPV并不一定会患宫颈癌,因为每个健康女性体内都有一定的免疫力。感染HPV后,大多数女性的免疫系统可以把进入体内的HPV清除。只有少数女性由于无法消灭进入体内的HPV,造成HPV持续感染,才有可能引起宫颈癌前病变。其中有部分患者会进一步发展成为宫颈癌。

感染HPV后是否会进展为宫颈癌,还与HPV的类型有关。HPV病毒有100多种类型,女性生殖道感染HPV最常见的类型分别是6、11、16、18型,其中HPV6和HPV11型属于低危型,而HPV16和HPV18型则属于高危型,来自世界各国的宫颈癌研究发现,HPV16型和HPV18型在宫颈癌患者中的感染率最高。

4.宫颈糜烂会变成癌

许多女性都存在这样的误解,以为宫颈糜烂会引起宫颈癌,因而对宫颈糜烂感到非常恐惧。刘惜时教授说,这两者其实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从医学上来说,女性宫颈管内的柱状上皮外翻,替代宫颈鳞状上皮,医生在检查时,会发现宫颈局部充血呈现红色,就称其为 “宫颈糜烂”。糜烂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烂”,它可以是一种生理现象,育龄期女性在雌激素的作用下,宫颈管内柱状上皮外翻,替代宫颈鳞状上皮,呈现出“糜烂”状。而女性在青春发育期前和绝经期由于体内雌激素水平相对低,所以“糜烂”也少见。

值得注意的是,宫颈糜烂也可以是一种常见的炎症状态。早期宫颈癌在外观上和宫颈糜烂的表现非常相似,容易混淆。因此,如果在妇科检查中发现宫颈糜烂,不能掉以轻心,需要通过进一步的细胞学检查及活组织检查来明确诊断,排除宫颈癌的可能,并正确治疗。

如果觉得《怎么正确认识慢性肾炎方法》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