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慢性肾炎的认识误区

2023-06-10 分类:百科

TIPS:本文共有 4259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9 分钟。

慢性肾炎是肾炎疾病中的一种,对患者的生活有很大的影响,那么到底什么是慢性肾炎呢,下面就一起来看看把。

1慢性肾炎的认识误区

很多人对慢性肾炎存在3个认识上的误区。正是这些误区,有时使大家放松了警惕。

第一误区:“慢性肾炎作为一种疾病,应该有明显的症状和体征表现”

的确,任何疾病都是有症状和体征表现的,例如肝炎有恶心、皮肤巩膜变黄;肺炎有咳嗽、脓痰。而慢性肾炎有什么表现呢?常见的四种表现是水肿、高血压、蛋白尿、血尿。但实际上,有时候这些症状和体征的表现非常轻微,或者说人们不容易发现而联想到自己已经患上肾炎这种疾病。

首先说水肿,肾炎的水肿一般是眼睑水肿,以清晨起床后最为常见。但正常人在睡眠不足的情况下,清晨起床后也会出现眼睑水肿,起来活动后就会消退。这样的日常生活经验很容易使患者及其家属警惕性降低。

另一个症状是高血压。的确,有一部分慢性肾炎患者是以高血压为表现的,但由于发病年龄集中在青壮年,心脏和血管条件都很好,代偿能力很强,许多人都是在偶然间发现自己血压高的,而更多人特别是年轻人,没有头晕、心悸的感觉,是不会特意去量血压的,因此血压高了也不知道。另外,还有一部分患者血压高的表现是在疾病的晚期由于肾脏功能失代偿才表现出来。

对于另外两个体征血尿、蛋白尿来说,这些名词更容易让人误解,血尿是不是就是小便中带血呢?蛋白尿是不是就是小便中有蛋白呢?这样说对也不对。说对是因为实际上是这样的,说不对是现实中人们对于这两种异常状态的了解很少,一般人们以为血尿就是小便中可以看到血,而蛋白尿是什么状态就更模糊了。其实通常人们认为的血尿是肉眼血尿,一般出现肉眼血尿的情况大都不是由于慢性肾炎引起,而是泌尿系统的其他疾病,而慢性肾炎的血尿大都是镜下血尿,是需要化验才能够知道的。

蛋白尿对于我们这些经历过疾病的人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一般就是小便非常浑浊,会有些较大的泡沫,而且较长时间不会消失。但现实生活中,很少有人特别留意自己的小便,特别对于很多生活习惯非常好的人来说,一小解完就把小便冲掉,不会留下观察是否浑浊或有没有泡沫。有一部分慢性肾炎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是非常轻微和隐匿的,它们几乎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但实际上,病情却在发展。

第二误区:“‘慢性’都是从‘急性’转化而来的”

这个观点是错误的。慢性肾小球肾炎是一组多病因,由各种细菌、病毒或原虫等感染,通过免疫机制、炎症介质因子及非免疫机制等引起的肾小球疾病,多数患者与链球菌感染并无明确关系,据统计仅15%~20%的患者是从急性肾小球肾炎(以下简称急性肾炎)转化而来。因此,大家查出这种病时都很疑惑,什么时候得的这个病啊?没得过急性肾炎啊?在这里,许多人把急性肾炎和慢性肾炎混淆了。简单来说,它们之间是有联系的,但不是一对一的联系,即不是每个急性肾炎的病人都会转为慢性肾炎,也不是每个慢性肾炎的患者都有急性肾炎这个过程。应该引起人们重视的是,慢性肾炎的病因是很复杂的,很多患者起病隐匿,可以没有急性过程。

第三误区:“年轻人不会患慢性肾炎的”

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很多人都说,怎么这么年轻会得这种病?其实,尿毒症这个疾病的发病人群就集中在青壮年,如果回顾病史,可能许多人在一开始患上慢性肾炎时的年纪非常轻,由于很多人一检查就到了尿毒症期,无法明确知道到底何时患上慢性肾炎这个疾病的,因此也没有非常准确的统计资料提示我们慢性肾炎的具体发病年龄段。但是,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慢性肾炎在任何年龄都可以发生,而大多数病人发病年龄非常轻,从发病到发展成尿毒症,如果不治疗可能只要几年到十几年。

慢性肾炎有隐匿性,伴随许多人认识上的偏差,虽然这个“隐形杀手”在一步步地侵蚀病人的肾脏,但肾脏有强大的代偿功能,病人即使已重病缠身,也可没有任何症状,表面上和常人一样。实际上,代偿和失代偿好像即将决堤的大坝与决堤的大坝一样,前者看似一切正常,怎想一场灾难却要来临。如果在“决堤”前,补救工作做得好,尿毒症是可能避免的,至少可以推迟它的到来。

2慢性肾炎|慢性肾炎的症状

【脾虚水泛】 【脾肾阳虚】 【气阴两虚】 【肝肾阴亏】 【肺肾两虚】

慢性肾炎是一种原发性肾小球肾病,其发病机制目前认为与体内免疫反应异常有关。患者以男性为多,发病年龄大多在青壮年期。本病绝大多数系由急性肾炎转变而来,也有少数患者一发现即为慢性经过。其临床主要表现有浮肿、蛋白尿、高血压以及不同程度的肾功能损害。如果防治不善,则可使肾脏组织遭到破坏,最后导致尿毒症。

慢性肾炎属中医“水肿”、“腰痛”、“血尿”、“虚劳”等病证范畴。中医认为本病多因脾肾亏损加之感受外邪,以致机体气化失司,水湿停聚,泛溢肌肤,日久或湿郁化热,或湿瘀互结。根据临床常见症状一般可分为脾虚水泛、脾肾阳虚、气阴两虚、肝肾阴亏、肺肾两虚等证型。

3慢性肾炎的症状及治疗方法

慢性肾炎有哪些明显的症状?

一、血尿

慢性肾炎的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血尿,尿色呈洗肉水样,混浊且呈红色,有的患儿尿液中夹有血丝或者血块;而镜下血尿则只有在显微镜下观察才可以发现,每高倍视野下红细胞数大于1个。血尿是大部分儿童慢性肾炎患者最常见的症状。

二、眼睑浮肿

慢性肾炎的早期容易出现浮肿的现象,这个主要是由于肾脏对水的排泄和调节功能受到损坏,使患儿体内的水和钠增多,过多的水积在体内疏松组织里,而眼睑是疏松组织较多的部位。眼睑浮肿的特点是早晨起床时明显,活动后减退。

三、尿中泡沫增多

慢性肾炎换的尿中会出现泡沫增多的现象,其中以较小的泡沫为主,并且相互联在一起,久久不能散去,这主要是由于患儿尿中有蛋白,张力较高所致。当然,这一症状准确性差。如果不具有一定的医学常识,往往会被家长或者孩子忽视。最简单的办法是到医院查尿液,以排除蛋白尿的可能。

治疗慢性肾炎的临床方法:

一、抗凝疗法

抗凝疗法是比较常见的一种临床治疗方法,此法一般应用抗凝剂或血小板凝集抑制剂,用以可防止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纤维蛋白的释出、血小板凝聚和微血栓形成 ,从而改善肾脏的循环,起到治疗慢性肾炎的效果。

二、免疫抑制疗法

免疫抑制疗法是适用于重度或者顽固性慢性肾炎的治疗方式,通常将免疫抑制剂和激素、抗凝剂等药物合用,而在用药过程中患者一定要注意,剂量不宜过大并要及时查血象.

三、肾上腺皮质激素疗法

此法是适用于肾病型慢性肾炎,一般用药多采用强的松,但口服维持量的时间多较长 ,常需半年以上。

4慢性肾炎的临床症状

慢性肾炎会导致肾炎综合征,如蛋白尿、血尿、水肿、高血压等。蛋白尿和血尿可能单独出现,也可能合并出现。蛋白尿的泡沫较多、尿液混浊、颜色较深,严重的血尿则可能肉眼就能看见尿液中的血色。

慢性肾炎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炎症,而是一种免疫系统疾病。目前,慢性肾炎的病因还不明确。可以确定的是,感染可能引起慢性肾炎的急性发作,如泌尿系统感染、呼吸系统感染等。

慢性肾炎患者可能出现双下肢或眼睑水肿,严重的还会出现全身水肿的情况。如果水肿程度严重,还可能导致肠道等出现问题,影响日常饮食。

中医讲究辨证施治,对慢性肾炎患者,通常是分型而治。慢性肾炎分为阴虚、阳虚、气血两虚等多种类型。对阴虚型的慢性肾炎患者,滋阴补肾是最主要的;对阳虚型的患者则以补肾助阳为主,在汤药中可添加附子、肉桂、干姜等热性药材。除了中成药以外,中医以汤剂为主,可以通过调整中药的配伍来达到分型而治的效果。

很大一部分慢性肾炎患者会出现肾性高血压,引起头晕等症状。此外,腰酸、腰疼、腿软、全身酸疼、乏力等,这些也是慢性肾炎患者的常见症状。

5慢性肾炎的症状表现

发病原因是什么

有些病人习惯性地认为慢性肾炎是由急性肾炎发展来的,实际上只有少数(10%~20%)的慢性肾炎病人如此。我们知道,急性肾炎大部分可取得临床痊愈,但也有少数病情迁延不愈,超过一年,尿蛋白持续存在;或是有的患者已取得临床痊愈,但实际上病理改变并未恢复,若干年后又出现症状。除此之外,绝大多数慢性肾炎与急性肾炎无关,是其他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直接迁延发展的结果,如系膜增生性肾炎、系膜毛细血管性肾炎、膜性肾病、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等,由病理类型决定病情必定迁延发展,起病就是慢性的。

疾病表现有哪些

大多数慢性肾炎临床表现可轻可重,或时轻时重。虽然它的基本表现仍然是水肿、高血压、蛋白尿、血尿、肾功能损害,但由于它的病因和病理表现不同,疾病的表现就多种多样,如有的病人以水肿起病;而有的病人以血压升高起病,高血压特别突出,如果不做仔细检查,极易误认为是原发性高血压。具体来说主要有:

1、高血压

一般是中等度血压升高,大约为180~150/120~90毫米汞柱,高血压持续存在,病人可出现头晕头痛等症状。肾功能不全时更易出现高血压,在肾功能衰竭的病人中,90%以上有高血压。而高血压损害的重要器官就是肾脏,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血压越高,持续时间越长,对肾脏的损伤越大,肾功能减退越严重,预后也越差。

2、水肿

大多是眼睑水肿,或是下肢轻至中度水肿,按压水肿部位可有凹陷。

3、肾功能损害

慢性肾炎的肾功能损害呈慢性进行性。

4、尿化验异常

蛋白尿:蛋白尿是诊断的主要依据之一。如果做24小时尿蛋白定量,慢性肾炎患者尿蛋白一般为1~3克。

血尿:血尿是诊断慢性肾炎的另一主要依据,为肾小球源性血尿。

除了蛋白尿、血尿,有的病人还可有管型尿。

5、病情进展

患者还可以有贫血、电解质紊乱等表现。

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对慢性肾炎患者来说是很重要的。因此,对一些典型病例,不应等一年以上才确诊,早期识别很重要。患者自己要提高警惕,发现尿液、血压异常和浮肿等应该及时就医。如果起病初期高度怀疑慢性肾炎,行肾穿刺通过病理检查可以得到确诊。

慢性肾炎治得好吗

慢性肾炎的自然病程变化很大,部分病人的病情比较稳定,经5~6年,甚至20~30年,才发展到肾功能不全;少数病人可自行缓解;另一部分病人的病情因持续发展或反复发作,致使2~3年内即发展到肾功能衰竭。肾活检的病理学分型对预后的判断是比较可靠的。

但是为什么有时我们看到同样病理类型的病人,预后却大不相同呢?那是因为病变进展的速度固然主要取决于其病理类型,但正确的保养和治疗也是十分重要的,得了病的肾脏更需要精心的呵护,这样才能减慢肾脏病变的进展。

如果觉得《慢性肾炎的认识误区》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