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生活中预防直肠脱垂

2023-06-10 分类:百科

TIPS:本文共有 3443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7 分钟。

直肠脱垂常发于3岁以下儿童和60岁以上成人,儿童发病与性别无关,但成人中女性较常发病,约占80%~90%。引起直肠脱垂的原因有很多,其日常生活应养成良好的习惯对于预防直肠脱垂是很重要的。

1生活中预防直肠脱垂

直肠脱垂可分为隐匿性脱垂(内脱垂)、粘膜脱垂和完全性脱垂。隐匿性脱垂不涉及肛管,常是完全性脱垂的早期表现。粘膜脱垂仅累及粘膜,而肌肉层位置正常。完全性脱垂是一种涉及肛管的直肠套叠。

引起直肠脱垂的原因多种多样,在生活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对预防该病的形成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采取如下措施可防止或减轻直肠脱垂:

1 妇女分娩后要充分休息。

2 从事重体力劳动者,如矿工等要适当注意休息。

3 养成良好的如厕习惯,忌久蹲茅厕,努争排便。

4 及时治疗百日咳、肺气肿等能增加腹压的疾病。

5 多食蔬菜,防止便秘。

6 经常作提肛运动,以增加肛门括约肌的功能。

7 要及时治疗腹泻以及感染性肠炎,对儿童腹泻及痢疾要尤其重视。

2直肠前臂粘膜脱垂是怎么回事

直肠前臂粘膜脱垂

直肠前壁粘膜脱垂病因有病后营养不良,坐骨直肠窝内脂肪减少,支持作用下降。如便秘、腹泻及长期咳嗽、腹内压增加致使肠粘膜下脱。此外,3期内痔,直肠息肉及肿瘤引起粘膜下脱。慢性便秘,肠疾病及精神原因,长期用力,腹内压力过度升高致直肠尾骨和肛提及其韧带萎缩松弛、肛提肌裂孔扩大,盆内脏器经裂孔脱出造成脱垂。重者因肛提肌机能不良,而致括约肌变性,直肠容积减少可造成病人的肛门失禁。

直肠前壁粘膜脱垂病理为不完全脱垂是直肠下部粘膜与肌层分离,向下移位,形成皱折。有的是部分粘膜脱垂,而有的是全周粘膜下脱改变。如果脱出于肛门,其突出粘膜常形成环色,色紫红,有光泽,表面有散在出血点。脱出时期长,粘膜增厚,紫色状及可伴糜烂。完全脱垂者呈椭圆形,而且脱出较长。由于括约肌收缩,静脉回流受阻,粘膜红肿及糜烂。如在脱出后长时间未能复回,肛门括约肌受刺激收缩持续加强,肠壁可因血循不良发生坏死、出血及破裂等。

直肠前壁粘膜脱垂的临床表现有初起常有便秘、排便无规律,总感觉直肠满胀和排便不净。在排便的时候有肿物脱出,但可自行缩回。时间较久的行走及用力都能脱出,常需要送回。由于经常脱出而排出粘液污染内裤。肠粘膜受损伤发生溃疡时还可引起出血和腹泻。肛门和直肠感觉较迟钝。肛门以上内脱垂症状常无变化,主要是在排便后感觉未完全排空,总用力才有排空感。脱垂在直肠内反复下降和回缩,引起粘膜充血水肿,常由肛门流出大量粘液和血性物。患者常感盆部和腰骶部坠胀、拖拽,会阴部及股后部纯痛等。

检查可见红色球形肿块,突出肛门2~5cm。指诊有约二层折叠粘膜,直肠前壁粘膜脱垂的外侧粘膜与肛管之间膜到环形沟的是直肠粘膜脱出。外脱垂容易诊断,内脱垂时最好侧卧位或蹲位检查,直肠壶腹可摸到折叠的粘膜,柔软,上下活动,用直肠镜检查即可见到直肠内有折叠粘膜。

注意与直肠内肿瘤(息肉样)及小肠进入直肠形成疝形改变、会阴下降综合症等鉴别,根据临床表现及经直肠或乙状结肠镜易于区别。

3肛肠脱垂怎么诊断

检查时可先发现病人内衣沾有粘液或粪渍,直肠指诊常可发现括约肌松弛,粘膜光滑。令病人取蹲位,往下用力作排便动作,可使直肠脱出而便于诊断。如粘膜脱垂见到约长4~5cm呈淡红色皱纹或放射状粘膜,指检扪诊为双层折叠粘膜,质软。如完全性脱垂,则见到长在5cm以上的粘膜皱襞,呈环状沟,手指扪之甚厚,直肠腔位于脱垂端中心。脱垂复位后,以手指压迫前壁,令病人增加腹压,脱垂多不致发生;但如压迫后壁,病人用力排便摒气,脱垂即可重演。内脱垂病人常有便秘、排便不畅、排便未尽感,有时并有带血粘液,检查时见不到直肠脱出,因此使诊断发生困难。应用X线电影照相技术作排便造影,可显示脱垂和套叠部份得以确立诊断。

肛肠脱垂如何诊断?

儿童直肠脱垂大多为部份粘膜型,在积极改善体质,治疗诱发因素后,多能自愈,故不必。如非手术治疗失败,可考虑硬化剂注射疗法,即用5%酚甘油注入直肠粘膜下起到固定松弛的粘膜下层组织的作用。亦可注入95%酒精。Gabriel倡用肛周皮下金属线埋入,3周后拆除,亦可用羊肠线埋入肛周皮下。只有极少数需作类似成人直肠脱垂的较大手术。

成人直肠脱垂以完全性全层脱出为主,故多需手术治疗,手术方法较多,有人统计自1912年Moscho witz以后共有54种,大致可分下列几类:①脱垂肠管切除术;②脱垂粘膜切除或折迭术;③肛门环缩小术;④骨盆底修补或加强术;⑤直肠悬吊和固定术;⑥提高或封闭直肠膀胱或直肠子宫陷凹手术;⑦肠管或肠系膜缩短术;⑧修补会阴部滑动性疝。手术的途径有经腹部、经会阴部、经腹会阴及经骶部。以上这些手术各有其优缺点及复发率,应该根据病情决定手术方式,有时对同一患者用上几种手术方法才能治愈,如Goligher对152例完全性直肠脱垂病例使用了10种手术方法,进行了173次手术。过去不少手术只注意修补盆底缺损,复发率较高。

4认识胃粘膜脱垂的临床症状

什么是胃粘膜脱垂?

是指胃壁粘膜通过幽门脱垂至十二指肠的球部。这种病主要与胃窦部炎症有关;多见于30-66岁的男性患者。

胃粘膜脱垂时症状可轻可重,绝大多数人胃粘膜脱垂可以复位,这个特点称之为具备“可复性”。如果在短时间内胃粘膜脱垂可以复位,那么病人就没有什么症状,或者仅有轻度的腹胀,暖气等;如果不能立即复位,则可能出现上腹隐痛,烧灼感。严重的胃粘膜脱垂甚至会发生嵌顿,即幽门部肌肉收缩,脱垂的粘膜上不去下不来,发生幽门梗阻。

胃粘膜脱垂的临床表现取决于脱垂粘膜的多少和程度的轻重。大约有三分之一的患者不发生任何症状,只有经常脱垂或严重脱垂的病人,才会出现以下一些临床症状和体征。

胃粘膜脱垂病人一般无特异性体征。

只有严的脱垂病人,有时可在幽门部们到一个柔软的肿块。此外,有些病人在向右侧卧位时,会加剧腹痛,而向左侧卧位时,则可使疼痛减轻或消失。 胃粘膜脱垂X线摄片即可作出诊断,胃镜检查意义不大。本病主要以内科治疗,使用镇静剂、阿托品和654-2等胆碱能受体阻滞剂。病人宜少吃多餐,左侧卧位可减轻症状。

胃粘膜脱垂的症状有哪些?

1、恶心和呕吐

这是胃粘膜脱垂的常见症状。呕吐物多为食物。其中一部分病人在呕吐之后,会感到比较舒适,痛也会随之减轻。

2、消化不良

较重的脱垂病人,常有上腹部饱胀不适、暖气和食欲不振等消化不良症状,这是食物滞留在幽门部引起的。病程长的患者,往往会出现营养不良、贫血,甚至体重日渐减轻。

3、上消化道出血

这可能与脱垂的粘膜发生糜烂或破溃有关。据报道,约有20%的胃粘膜脱垂患者有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出血之前常有恶心、呕吐和腹痛。如出血量不大,病的大便虽仍呈黄色,但粪便的潜隐血试验常呈阳性反应;如果出血量大,速度快,则可出现呕血和黑便。

4、腹痛或胸骨下部痛

本症引起的腹痛元规律性,也无固定的部位。疼痛可在上腹部或中上腹部偏右之处,也可出现在胸骨下部。上腹部疼痛一般都发生在饭后0.5-1小时。腹痛的性质是多种多样的,有隐痛、胀痛、烧灼痛或呈绞窄性疼痛,并向后背部放射。还有一些病人,可在夜间出现剧烈的腹痛,致使患者彻夜难眠。

5、幽门梗阻

仅有少数胃粘膜脱垂患者有此症状。发作前,患者常有饱胀、上腹部疼痛,并伴有反复的恶心、呕,病人在转体或翻身时,自己会感到胃里有“咕咚、咕吟”的震水声。这是因为幽门口被脱垂的胃粘膜堵住,胃潞有胃液和宿食的缘故。

但是,一旦出现幽门梗阻和大出血时,要考虑采取手术治疗。

5胃粘膜脱垂的症状和诊断

本病在临床上缺乏特征性症状和体征,内镜检查价值有限,确诊主要依靠X线钡餐检查。本病尚需与消化性溃疡及慢性胃炎鉴别。前者腹痛呈周期性、节律性,疼痛与体位无关。X线钡餐检查可见到龛影。后者胃镜检查有助于诊断。

本症多见于30~60岁男性。轻症患者可无症状,或仅有腹胀、嗳气等非特异性症状。部分胃粘膜脱入幽门而不能立即复位者,可有中上腹隐痛、烧灼痛甚至绞痛,并可向后背部放射,常伴恶心、呕吐。症状的出现常与患者体位有关。如右侧卧位时容易发生,左侧卧位时则较少,甚至不发生。因进食可促进胃的蠕动,有利于胃粘膜脱垂的发生,故症状常与进食有明显的关系,但缺乏明显的周期性与节律性。服用碱性药物有时亦可使疼痛缓解,但其效果远不如消化性溃疡显著。上腹部压痛可能是本症唯一的阳性体征。当脱垂的粘膜阻塞幽门管而发生嵌顿或绞窄时,上腹部可扪到柔软而有压痛的肿块,并出现幽门梗阻症状,伴或不伴消化道出血。

如果觉得《生活中预防直肠脱垂》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