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直肠息肉怎么鉴别诊治方法

2023-06-10 分类:百科

TIPS:本文共有 4889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0 分钟。

直肠息肉是一种常见的肛肠疾病。那么你知道日常生活中,对于直肠息肉有哪些鉴别诊断方法呢?

1直肠息肉怎么鉴别诊治方法

怎样鉴别直肠息肉?

普遍认为,随着腺瘤息肉体积的长大,其癌变率也随之增加,总癌变率为10~20%。广基息肉比有蒂息肉易于癌变;生长在高位息肉要比在直肠内的息肉易恶变。

其实,这只是对他的认识还不够。医院专家介绍:直肠息肉是泛指直肠粘膜表面向肠腔突出的隆起性病变。

直肠癌病理性质不一,有的是良性肿瘤,有的是炎症增生的结果,从肉眼观察大体相似。

病理有腺瘤、绒毛状腺瘤、幼年型息肉、家族性息肉病及炎性息肉等。息肉可能是癌前病变。有的息肉可恶变成直肠癌。

(1)病理变化:

①一般认为,息肉是癌变的前期,从病理角度来看,腺瘤有恶变倾向。

②息肉病可累及全大肠,恶变度很高,约占60%。

(2)息肉大小。腺癌息肉越大,恶性率越高。

(3)息肉的位置:高位息肉较低位的易癌变,据统计管状腺瘤中,在直肠的癌变率为7.3%,而在乙状结肠的癌变率为24.8%。

(4)直肠息肉形状:广基息肉比有蒂息肉易于癌变,有蒂癌变率为4.5%,而广基癌变率为10.2%,无蒂息肉癌变率潜力明显大于有蒂息肉。

儿童直肠息肉:

息肉是一种良性肿瘤,最多见的是鼻息肉,象是光溜溜的小蘑菇那样的赘生物。这在直肠内也往往会有。3、4岁的孩子较多见,新生儿则没有。

母亲最初所发现的,是大便后有出血现象。新鲜的血液,盖在粪便上,或者从肛门处往下滴。孩子不感到疼痛,也无任何症状,但每次排便都出血。息肉增大后排便时可看到象虫子般的紫色肉块。

通常,由于出血而不安,去医院用直肠镜检查,便会查清楚。连续出血会导致贫血,息肉的连续生长,有时会引起肠套叠。

小时候有息肉,长大后会完全脱落,痊愈。因此,如出血量不大,不一定非切除不可。手术可从肛门外摘除,但深处有好几个息肉时,需要开腹摘除。

家族性多发性息肉病:

作为“家族性多发性息肉病”,多数腺状息肉发生在直肠的一侧。这种现象多发生在10岁上下的孩子,出血比痢疾严重,癌变也较多,必须把病变部位的直肠全部切掉。这需要做优势遗传。

辅助进行检验的手段包括:直肠镜、乙状结肠镜,纤维结肠镜或钡灌肠检查均可查见息肉,但检查前必须彻底清洁结肠内粪便以免造成假像。

(一)治疗

1.电灼切除 息肉位置较高,无法自肛门切除者,通过直肠镜、乙状结肠镜

或纤维结肠镜显露息肉,有蒂息肉用圈套器套住蒂部电灼切除。广基息肉电灼不安全。

2.经肛门切除 适用于直肠下段息肉。在骶麻下进行,扩张肛门后,用组织钳将息肉拉出,对带蒂的良性息肉,结扎蒂部,切除息肉;对广基息肉,应切除包括息肉四周的部分黏膜,缝合创面;若属绒毛状腺瘤,切线距肉眼所见腺瘤缘不少于1cm。

3.肛门镜下显微手术切除 适用于直肠上段的腺瘤和早期直肠癌的局部切除术(图9)。麻醉后,经肛插入显微手术用肛门镜,通过电视屏幕,放大手术野,镜下切除息肉。与电灼切除相比较,优点是切除后创面可以缝合,避免了术后出血、穿孔等并发症。

4.开腹手术 适用于内镜下难以彻底切除、位置较高的癌变息肉,或直径大于2cm的广基息肉。开腹作局部切除时,若发现腺瘤已癌变,应按直肠癌手术原则处理。家族性息肉病迟早将发展为癌,必须接受根治性手术,应根据直肠息肉的分布决定是否保留直肠;可行直肠切除或直肠黏膜剥除,经直肠肌鞘行回肠J形贮袋肛管吻合术等。

5.其他 炎性息肉以治疗原发肠病为主;增生性息肉,症状不明显,不需特殊治疗。

(二)预后

幼年性息肉,有自愈倾向,一般不发生恶变;腺瘤癌变率较低,仅约1%;家族性腺瘤性息肉则具有很高的癌变倾向,绒毛状腺瘤癌变率约40%,早期发现,积极根治,愈后较好。

2怎么诊治直肠息肉方法

广义地讲,肠息肉是指高出于肠黏膜的腔内突出物。随着结肠镜等检查技术的普及应用,肠息肉的诊断较前明显增多,但是确切的发病率与患病率难以统计。资料显示,行结肠镜检查,至少有10%~15%的息肉检出率。

慢性腹痛原来是肠息肉

56岁的梁女士,近3年来被反复腹痛所折磨。经常不定时发作,多为左下腹痉挛性疼痛,弯腰按压腹部或应用普鲁本辛、阿托品后可以缓解,无腹泻、发热、黏液脓血便等,伴有便意,大便每日1~2次。多次到医院就诊,查血常规、大便常规,行腹部超声、CT及妇科检查均无异常发现。

这半年来,梁女士的腹痛发作更加频繁,被诊断为“肠易激综合征”,给予相应治疗后,效果仍不明显。几个月前来我院就诊,行结肠镜检查,发现在距其肛门35厘米处可见一约1.5厘米×1.5厘米大小息肉样隆起,活检为腺瘤样息肉,遂在结肠镜下行息肉切除术。术后随访2个月,梁女士已摆脱腹痛的困扰。

肠息肉有哪些临床症状?

临床上常见的症状有腹痛、腹泻、便血、肠梗阻等。但是有很大一部分患者并无症状,到出现症状时往往已经癌变。

肠息肉的危害有多大?

肠息肉的危害性取决于息肉的类型及大小。腺瘤样息肉危害最大,其自身长大不仅可导致出血、腹泻、肠梗阻、腹痛等,还有发生癌变的可能。

腺瘤性息肉恶变主要与息肉大小、腺管成分和有蒂无蒂相关。一般来讲,直径小于1厘米的腺瘤性息肉有1%的癌变率,1~2厘米者癌变率为10%,大于2厘米者癌变率则高达50%。绒毛多、无蒂、广基腺瘤(腺瘤的一种)的癌变率也高。

怎样治疗肠息肉?

肠息肉的处理,现在首选内镜下息肉切除术。这种手术创伤小、副作用少、恢复快、费用低。由于息肉常常多发、复发,息肉切除术后应定期随访。对于多个、广基腺瘤及中重度异型增生者应更加密切随访。

如何预防肠息肉的发生?

有研究认为环氧化酶-2(是环氧化酶的诱导型)对预防肠息肉的发生有一定的作用。另有报告称抗氧化剂如维生素E、叶酸也有一定的预防作用。但是确切可靠的办法尚待以后进一步研究证实。

由于发生机制尚不明确,目前尚无预防息肉复发的有效办法。不过,多数研究支持腺瘤样肠息肉与癌发生有共同的病因因素,如膳食、遗传因素及癌前状态等。因此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期进行体检,对本病的预防和早期治疗有一定作用。

3儿童直肠息肉有哪些诊治方法

患者李某,男性,8岁,学生。主因出现血便1周而就诊。1周前患儿无明显诱因出现血便,呈鲜红色,每日2-3次,每次100毫升左右,无头晕、心悸、腹痛等症状,近期无体重下降。家族中无类似病人。

结肠镜下所见:距肛门25厘米乙状结肠处可见一1.5×1.5厘米之息肉,突入肠腔,基底略窄,呈亚蒂。表面充血、水肿、糜烂,可见少许粘液覆盖,质软,余处结肠末见溃疡及肿物。活检病理报告为错构瘤。结肠镜诊断:乙状结肠单发息肉。

病情分析及治疗方案:本病例具有多见于男性儿童、有无痛性血便史、肠镜发现乙状结肠单发息肉、病理证实为错构瘤等特点,可诊断为幼年性息肉。此息肉90%发生于10岁以下儿童,男孩居多。其外观为圆球形或卵圆形,暗红色,表面光滑或伴细颗粒,有表浅溃疡,充血明显,并有糜烂、出血。90%生长于距肛门25厘米范围以内,多数直径《1厘米;70%为单发,绝大多数有蒂;无蒂及0.5厘米以下者,仅占6%。组织学上表现为分化好而大小不规则的腺体,有的形成囊性扩张并贮有粘液,故又名游留性息肉。有间质增生及较多炎性细胞浸润,有时表面有溃疡形成。根据超微结构和组织培养研究,证明幼年性息肉属于错构瘤。此息肉一般不发生癌变,仅偶有癌变的报道。此患儿的结肠息肉糜烂合并下消化道出血,严重时可引起贫血、失血性休克,甚至危及生命,故应及早诊断,及时治疗。治疗可选用圈套器自息肉蒂根部电灼切除。切除的息肉应重新做病理切片检查,以证实诊断。

预后:专家提示幼年性息肉切除后预后良好。

一般认为当便血反复出现伴有严重贫血或者营养不良以及其它严重并发症,或息肉合并重度不典型增生改变甚至癌变及息肉无法用内窥镜摘除时,需考虑手术治疗。手术原则是切除全部病肠,但尽可能保留肛门括约肌功能。对于幼年性息肉病,因小肠镜尚未广泛开展,可采用剖腹术经肠切口插入结肠镜电切小肠息肉。肠镜切除的全部息肉以及手术标本均应行病理检查。对幼年性息肉病人及其一级亲属均应定期行内窥镜检查,主张每3-5年检查一次。有报道幼年性息肉病人的所有一级亲属(即使无任何临床症状)均易发生消化道癌。

4直肠息肉的外治方法介绍

直肠息肉是直肠良性肿瘤的一种,是直肠内有粘膜覆盖的肿物,呈小的结节状粘膜隆起或为大的带蒂的肿物,一般为单个,少数为多个,若很多息肉聚集直肠或累及结肠者谓之息肉病。下面就介绍一下治疗直肠息肉的外治法?

凡从粘膜表面突出到肠腔的息肉状病变,在未确定病理性质前均称为息肉,按病理可分为:腺瘤样息肉(包括乳头状腺瘤)最常见,炎性息肉,肠粘膜受长期炎症刺激增生的结果,错构瘤型息肉,其他,如粘膜肥厚增生形成增生性息肉,淋巴组织增生,类癌等疾患。临床上以大肠息肉多见且症状较明显。

治疗直肠息肉的外治法:

(一)、注射疗法:适应症:适用于小儿无蒂息肉。药物:6~8%明矾液,或5%鱼肝油酸钠。操作:侧卧位,局部消毒麻醉,在肛镜下找到息肉,再消毒,将药液注入息肉基底部,一般用药0.3~0.5ml.术后防止便秘,每日服麻仁丸9 g 或液体石蜡20ml。

(二)、结扎法:适应症:适用于低位带蒂息肉。操作:侧卧位或截石位,局部消毒,局麻扩肛后,用食指将息肉轻轻拉出肛外,或在肛镜下,用组织钳夹住息肉轻轻拉出肛外,用圆针丝线在息肉基底贯穿结扎,然后切除息肉,肛内注入九华膏。

(三)、治疗直肠息肉的外治法包括灌肠法:息肉病,可用具有收敛、软坚散结作用之药液保留灌肠。① 6%明矾液50ml,保留灌肠,每日1次。② 乌梅12g、五倍子6g、五味子6g、牡蛎30g、夏枯草30g、海浮石12g、紫草15g、贯众15g。浓煎为150~200ml,每次50 ml,保留灌肠,每日1次。

5直肠脱垂有哪些诊治方法

检查时可先发现病人内衣沾有粘液或粪渍,直肠指诊常可发现括约肌松弛,粘膜光滑。令病人取蹲位,往下用力作排便动作,可使直肠脱出而便于诊断。

检查时可先发现病人内衣沾有粘液或粪渍,直肠指诊常可发现括约肌松弛,粘膜光滑。令病人取蹲位,往下用力作排便动作,可使直肠脱出而便于诊断。如粘膜脱垂见到约长4~5cm呈淡红色皱纹或放射状粘膜,指检扪诊为双层折叠粘膜,质软。如完全性脱垂,则见到长在5cm以上的粘膜皱襞,呈环状沟,手指扪之甚厚,直肠腔位于脱垂端中心。脱垂复位后,以手指压迫前壁,令病人增?a href=“&; target=“_blank” class=blue》痈寡梗?汛苟嗖恢路⑸?但如压迫后壁,病人用力排便摒气,脱垂即可重演。内脱垂病人常有便秘、排便不畅、排便未尽感,有时并有带血粘液,检查时见不到直肠脱出,因此使诊断发生困难。应用X线电影照相技术作排便造影,可显示脱垂和套叠部份得以确立诊断。

儿童直肠脱垂大多为部份粘膜型,在积极改善体质,治疗诱发因素后,多能自愈,故不必手术。如非手术治疗失败,可考虑硬化剂注射疗法,即用5%酚甘油注入直肠粘膜下起到固定松弛的粘膜下层组织的作用。亦可注入95%酒精。Gabriel倡用肛周皮下金属线埋入,3周后拆除,亦可用羊肠线埋入肛周皮下。只有极少数需作类似成人直肠脱垂的较大手术。

成人直肠脱垂以完全性全层脱出为主,故多需手术治疗,手术方法较多,有人统计自1912年以后共有54种,大致可分下列几类:①脱垂肠管切除术;②脱垂粘膜切除或折术;③肛门环缩术;④骨盆底修补或加强术;⑤直肠悬吊和固定术;⑥提高或封闭直肠膀胱或直肠子宫陷凹手术;⑦肠管或肠系膜缩短术;⑧修补会阴部滑动性疝。手术的途径有经腹部、经会阴部、经腹会阴及经骶部。以上这些手术各有其优缺点及复发率,应该根据病情决定手术方式,有时对同一患者用上几种手术方法才能治愈,如Goligher对152例完全性直肠脱垂病例使用了10种手术方法,进行了173次手术。过去不少手术只注意修补盆底缺损,复发率较高;近年来注意到肠套叠是直肠脱垂的主要发病机制,手术方法也以针对直肠本身为主.

如果觉得《直肠息肉怎么鉴别诊治方法》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