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怎样避免直肠脱垂的发生

2023-06-10 分类:百科

TIPS:本文共有 2327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5 分钟。

肛管、直肠向外翻而脱出肛门外,称为肛管直肠脱重,简称脱肛。多发生在4岁以内的小儿,但1岁以内的婴儿很少见到患此病,这个疾病很容易反复发作,那如何避免此疾病的发生呢?

1怎样避免直肠脱垂的发生

脱肛的早期表现仅在排便时有一团红色的又湿、又软的肿块在肛站口,便后肿块很快架缩到肛门内。反复发作后,肿块不能立即回缩,必须用手帮助把肿块回复。由于经常脱重,粘膜受到磨擦刺激,粘液分泌增多,粘膜出现充血、水肿、出血、溃疡,甚至坏死。

脱肛的原因有两大类

1、先天因素:与上儿直肠的解剖特点有关,即小儿的先天性因素是盆腔组织结构发育未完善,支持直肠的周围组织相通薄弱、固定不牢。

2、后天因素:为腹腔内的压力长期处于增高状态,如用力排便、剧烈咳嗽、呕吐、频繁腹泻;排便习惯不良,坐便盆时间过长等,都可以促使直肠脱重。这种情况不妨打个比喻,袖口看作肛门,如果夹里与里子连接不牢,夹里就容易从袖口脱出,脱肛的发生就是这个道理。

那么如何避免脱肛的发生呢?

1、要使小儿养成每日定时排便的好习惯,切忌坐便盆时间过长。

2、有便秘小儿,平时应多喝水、多吃富含纤维素的食物。

3、有咳嗽及反复腹泻的病儿,积极治疗原发病为主,以预防脱肛的发生。

对经常脱肛不能自行回复的,必须去医院进行治疗。如果一般的保守治疗仍然没有效果,那就必须进行手术。

2直肠脱垂的症状

直肠脱垂是指直肠粘膜、肛管、直肠和部份乙状结肠向下移位,脱出于肛外的一种慢性疾病。以大便时直肠粘膜脱出,下腹坠痛,便之不净;重者可发生直肠粘膜充血、水肿、溃疡、出血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其脱垂程度可分为三度。

中医学称此为脱肛,认为多因气血不足、气虚下陷、温热下注大肠等所致。

直肠脱垂为直肠黏膜、肛管、直肠全层和部分乙状结肠向下移位而脱出肛门外的一种疾病。各种年龄层均可发病,但多发于幼儿、老年人、久病体弱及身高瘦弱者。而女性因骨盆下口较大及多次分娩等因素,发病率高于男性。该病以直肠黏膜及直肠反复脱出肛门外并伴随肛门松弛为主要特点。

现代医学认为:全身功能状态尤其是神经系统功能的减退对脱垂的发生有重大影响,但局部因素如解剖结构缺陷和功能不全、肠源性疾病、腹压增高等,也是造成脱垂的重要条件。一般认为其发病因素常有以下几种:小儿发育未成熟:体质虚弱;患者呼吸、消化及泌尿生殖等系统的某些疾病,如前列腺肥大和泌尿系结石致排尿困难等使腹压持续升高的疾病;神经、肌肉受损等。直肠脱垂起病缓慢,无明显全身症状,早期便后有黏膜从肛门脱出,但能自行回纳,以后渐渐不能自然回复,需受托或平卧方能复位。日久失治,致使直肠各层组织向下移位,直肠或部分乙状结肠脱出,甚至咳嗽、蹲下或行走时也可脱出。患者常有大便不尽或大便不畅情况,或出现下腹部坠痛,腰部、腹股沟及两侧下肢有酸胀或沉重感觉。因直肠黏膜反复脱出暴露在外,常发生充血、水肿、糜烂、出血,故肛门可流出黏液,刺激肛周皮肤,可引起瘙痒。

3直肠脱垂怎么治疗

直肠脱垂有很多治疗方法,应按年龄、脱垂种类和全身情况选择不同治疗。每一种手术均有其优缺点及复发率,没有任何一种手术方法可用于所有需手术的病人,有时对同一患者需用几种手术方法。如Goligher对152例完全性直肠脱垂使用了10种(153次)手术方法;上海长海医院78例直肠脱垂在1981年以前也用了11种治疗方法。不论采用何种手术,术后都应尽可能去除引起直肠脱垂的各种因素,使手术固定的直肠及乙状结肠与周围组织产生牢固的粘连。

儿童和老年不完全和完全肛管直肠脱垂都应先用非手术疗法,如不见效,可采用直肠内粘膜下注射疗法,很少需要腹内手术。成人不完全脱垂可用注射疗法、粘膜纵切横缝术。成年人完全脱垂以腹内直肠固定或悬吊术安全,并发症、发病率及死亡率都较低,效果良好。乙状结肠和直肠部分切除术效果也较好,但术后并发症较多。不能复回的脱垂或有肠坏死的可经会阴行直肠乙状结肠部分切除术。

4直肠指诊鉴别直肠脱垂

直肠脱垂的定义

直肠脱垂指肛管、直肠,甚至乙状结肠下端向下移位而脱垂于肛门外,常见于儿童及老年人。直肠外脱垂诊断不难,病人蹲下做排粪动作,腹肌用力,脱垂即可出现。部分脱垂可见圆形、红色、表面光滑的肿物,粘膜呈“放射状”皱襞、质软,排粪后自行缩回。

直肠粘膜脱垂需与环状内痔相鉴别

除病史不同外,环状内痔脱垂时,可见到充血肥大的痔块,呈梅花状,易出血,且在痔块之间出现凹陷的正常粘膜。直肠指诊,括约肌收缩有力,而直肠粘膜脱垂则松弛,这是一个重要的鉴别点。

直肠脱垂的分类有多种方法,共分三度:

Ⅰ度:即粘膜脱垂型,是不完全脱垂,成年人常伴有内痔或外痔。排便时或增加腹压时直肠粘膜脱出肛门外,便后自行还纳,脱出长度3~6cm。

Ⅱ度:即完全性直肠脱垂,不合并肛管脱垂。排便时,长期反复脱出,使直肠粘膜充血,水肿,溃疡,因而常有血液及粘液分泌物流出肛门外,此期直肠全层脱垂,需要用手还纳,脱出长度8cm左右。

Ⅲ度:在完全性直肠脱垂的基础上并有肛管及乙状结肠脱出。不仅在排便时直肠脱出,而且在咳嗽、打喷嚏、排气、行走、久站、久坐时直肠都脱出肛门外,此期直肠全层或肛管及部分乙状结肠脱出肛门外,自己根本不能还纳,脱出长度12cm以上。

5什么是直肠脱垂

直肠脱垂是指肛管、直肠甚至乙状结肠下端向下移位突出于肛门外的一种病理状态。仅黏膜下脱是不完全脱垂,直肠全层下脱为完全脱垂。

脱垂部分位于直肠内称内脱垂,脱出肛门外则称外脱垂。

直肠脱垂以儿童及老年人多见,直肠脱垂在儿童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多数在5岁前自愈,故以非手术治疗为主。成人完全性直肠脱垂较严重者,长期脱垂将致阴部神经损伤产生肛门失禁、溃疡、肛门周围感染、直肠出血、脱出肠段水肿坏死及狭窄,应以手术治疗为主。

如果觉得《怎样避免直肠脱垂的发生》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