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孩子和老人直肠脱垂的原因是什么

2023-06-10 分类:百科

TIPS:本文共有 4278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9 分钟。

直肠脱垂是孩子和老人高发的疾病之一。那么你知道日常生活中,哪些原因导致孩子和老人直肠脱垂呢?

1孩子和老人直肠脱垂的原因是什么

为什么婴幼儿和老年人容易患脱肛

祖国医学认为:小儿气血未旺、老人气血已衰,皆易脱肛。 5岁以下儿童发生直肠脱垂非常多见,由于小儿体质娇嫩,发育不完全成熟,元气不实,骶骨弯曲未长成,直肠粘膜下组织也较为疏松,直肠缺乏骶骨的支持,而且直肠与骨盆几乎笔直,即垂直的状态,比较活动,不利于固定,而且增加了肛门括约肌的负荷量,儿童时期又易患营养不良、百日咳、肠炎、腹泻等疾患。长期腹内压增大,失去对直肠的牵拉固定作用,就易发生直肠脱垂,这就是小儿易患直肠脱垂的主要原因。临床上还常见到小儿排便、排尿坐盆时间过久而诱发本病。小儿随着骨盆的发育、骶骨弯曲形成,多数直肠脱垂患者常可自愈,故一般应用非手术治疗。

老年人直肠脱垂则多因年老体弱、气血不足、中气下陷、气虚不能收摄而引起。“虚”是老年人发病的主要原因。由于老年人全身组织衰退、肌肉松弛,加上一些慢性疾病,如便秘、气管炎、咳嗽、前列腺肥大、排尿困难等。频繁增加腹压,同时隔肌下降,压迫腹腔脏器推压乙状结肠和直肠向下移位,又由于老年人体弱无力,括约肌松弛,骨盆直肠窝、坐骨直肠窝脂肪量减少,这也是老年人易发生不完全性直肠脱垂的原因之一。故对老年人患直肠脱垂的治疗,既应重视局部的致病因素,更应重视全身整体的状况。

2怎么正确应对病理性直肠脱垂方法

直肠脱垂为直肠黏膜、肛管、直肠全层和部分乙状结肠向下移位而脱出肛门外的一种疾病。各种年龄层均可发病,但多发于幼儿、老年人、久病体弱及身高瘦弱者。而女性因骨盆下口较大及多次分娩等因素,发病率高于男性。

病因:发病多与长期腹泻、习惯性便秘,排尿困难等因素,使腹内压增高,促使直肠向外推出。年老衰弱,幼儿发育不全者,盆底组织软弱,不能支持直肠于正常位置。

病理:临床常见有不完全脱垂和完全脱垂两种,前者是直肠下部粘膜和肌层分离,向下移位,形成皱折。粘膜脱出呈紫红色,表示有出血点或糜烂。后者为直肠全层脱出,因括约肌收缩,直肠壁静脉回流受阻,不及时回纳,可发生坏死、出血,甚至破裂。

症状:排便时直肠由肛门脱出,便后自行回缩到肛门内,以后逐渐发展到必须用手托回,严重时不仅大便时脱出、在咳嗽、喷嚏、走路等腹压增高的情况下,均可脱出。常有大量粘液污染衣裤,引起肛周瘙痒。当脱出的直肠被嵌顿时,局部水肿呈暗紫色,甚至出现坏死。

体征:检查时令患者蹲位用力,使直肠脱出,不完全性脱垂仅粘膜脱出,指诊只是两层折叠粘膜。完全性脱垂为全层肠壁翻出,粘膜呈同心环状皱襞,肿物有层层折叠,如倒宝塔状。

诊断:1、临床表现 早期便后有粘膜自肛门脱出,便后能自行回纳,以后渐渐不能自然回复,须手托或平卧方能复位。日久失治,由于直肠各层组织向下移位。2、体检可见肛口呈散开状,指检常发现肛括约肌松弛,收缩力减弱。肛门镜可看到直肠内粘膜折叠。

治疗:

(一)一般疗法 幼儿直肠脱垂有自愈的可能,应注意营养,使排便时间缩短,便函后立即复位,际俯卧位等。成人也应积极治疗慢性咳嗽、便秘、腹泻及产生腹压增高的疾病,尽量消除产生脱垂的因素。(二)注射疗法 适用于轻度的脱垂,其机制是注到射硬化剂在直肠周围,便之产生无菌性炎症,造成粘连,而使直肠与周围组织固定以制止脱垂。但需多点多次注射,且易于引发感染,效果不很好。

(三)手术疗法:1.脱垂粘膜切除对部分性粘膜脱垂患者,将脱出粘膜作切除缝合。

2.肛门环缩术:使肛门缩小,以制止直肠脱垂,但效果有限。手术用局麻或腰麻,在肛门前后各切一小口,用血管钳经皮直绕肛门潜行分离,便二钳会合。置入金属线,结成环状,使肛门容一指通过。2~3个月后取出埋置线。

3.直肠悬吊固定术 手术在腰麻或全麻下进行。手术要剪开直肠前腹膜反折,仔细游离直肠至肛提肌边缘,将因反复脱垂而被分开的肛提肌和松弛的盆底筋膜予以缝合至松紧适度,直肠两侧也需游离,使直肠能缝合封闭。最后将乙状结肠固定于腰肌筋膜。

直肠脱垂的预防:1、患脱肛后,应及时治疗,防止发展到严重程度。2、避免负重远行,积极治疗慢性腹泻、便秘、慢性咳嗽等,防止腹压过度增高。3、局部可采用丁字形托带垫棉固定,或每天进行提肛运动锻炼

3怎么饮食应对直肠脱垂

直肠脱垂是指直肠粘膜、肛管、直肠和部份乙状结肠向下移位,脱出于肛外的一种慢性疾病。以大便时直肠粘膜脱出,下腹坠痛,便之不净;重者可发生直肠粘膜充血、水肿、溃疡、出血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其脱垂程度可分为三度。直肠脱垂为直肠黏膜、肛管、直肠全层和部分乙状结肠向下移位而脱出肛门外的一种疾病。各种年龄层均可发病,但多发于幼儿、老年人、久病体弱及身高瘦弱者。

直肠脱垂的发病原理是什么?

有的人在排便或下蹲时,由肛门内翻出来一段肠子 ,在站立或便后有时还需用手托回去,这种病理现象俗称为“脱肛”。现代医学认为直肠脱垂是指直肠的粘膜层或直肠全层组织松弛或是肛门直肠周围组织松弛失去扶持直肠作用,甚至乙状结肠下段的肠管因结肠系膜太长,随着粘膜外翻脱出到肛门外的一种疾病。

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小儿多为直肠粘膜脱垂;20~40岁的男性、50岁以上的女性多为直肠全层脱垂。根据我国统计,脱肛占肛门直肠疾病的0.18%,居肛门直肠疾病的第六位,而且男性多于女性。也有的国外资料认为脱肛者女性多于男性。直肠脱垂的发病机理是由于直肠与周围的支持组织松弛、分离,失去支持固定而滑脱下移,使直肠上提肌群、筋膜韧带松弛下陷及肛门内收肌群收缩无力,失约而脱出。

关于直肠脱垂的发病原理学说众多。目前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滑动性疝学说,认为直肠脱垂的发病初期,指诊可以摸到疝,直肠脱垂是疝的发生过程,开始是直肠膀胱或子宫凹陷沿直肠向下通过盆底成为滑动性疝,当腹内压力增大时直肠前壁沿这个凹陷向下滑动,以至脱出到肛门外。另一种学说是肠套叠学说,认为由于直肠、乙状结肠连接处发生肠套叠而引起,这种套叠与一般肠套叠不同,套叠起点无固定部位,因反复下脱,逐渐向下移位,如乙状结肠末段下脱,然后直肠末段外翻。临床上常见的直肠脱垂套叠的形式较多。近年来,有的学者认为,以上两种学说基本上是一回事。因为直肠前壁陷入直肠壶腹处也可以看作是部分肠套叠,只不过是程度上的差异。

直肠脱垂该怎么预防?

1、平时要注意增加营养,生活规律化,切勿长时间地蹲坐便盆,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防止大便干燥,便后和睡前可以用热水坐浴,刺激肛门括约肌的收缩,对预防直肠脱垂有积极作用。

2、积极除去各种诱发因素,如咳嗽、久坐久站、腹泻、长期咳嗽、肠炎等疾病,婴幼儿尤要注意。

3、妇女分娩和产后要充分休息,以保护肛门括约肌的正常功能。如有子宫下垂和内脏下垂者应及时治疗。

4、有习惯性便秘或排便困难的患者,除了要多食含纤维素的食物外,排便时不要用力过猛。

5、经常做肛门体操,促进提肛肌群运动,有增强肛门括约肌功能的效果,对预防本病有一定作用。

治疗直肠脱垂的常用食疗方:

(1)、 配方:黄芪30克,猪大肠头1只。制法:将新鲜猪大肠头洗净,反复清洗并除味后备用。然后将黄芪洗净用纱布包好,与备用的猪大肠头一起放入冷水中煮,使大肠头煮烂,弃药渣,加盐、酒等佐料后食用。适用于小儿直肠脱垂患者。

(2) 、配方:黄鳝1条、瘦猪肉60克、黄芪30克。制法:黄鳝去内脏洗净与瘦猪肉、黄芪煮熟,加盐、糖、黄酒适量,去黄芪后食用。适用于成人直肠脱垂者。

(3) 、治疗直肠脱垂的常用食疗方包括配方:大米、小米各60克。制法:大米、小米洗净加水煮至半熟,再加入豆浆1斤,搅匀煮熟,可食用。功用:健脾胃、补虚损。适用于老幼直肠脱垂者。

4直肠脱垂容易混淆的疾病

直肠黏膜脱垂需与环状内痔相鉴别,两者病史不同,环状内痔脱出可见梅花状痔块,充血呈暗红色,易出血,痔块间是凹陷的正常黏膜。直肠指诊,括约肌收缩有力,而直肠黏膜脱垂有括约肌松弛。

直肠脱垂的并发症

1.出血 偶尔因直肠孤立性溃疡可发生大出血。

2.肛门失禁 16%~20%的对气体失禁,17%~24%完全失禁。直肠脱垂引起失禁的原因包括:①直肠脱垂产生实质性的直肠扩张,引起肛门内括约肌持续反射性抑制而松弛,尤其在老年人因耻骨直肠肌薄弱,活瓣不起主要作用时则一旦内括约肌功能障碍,就将引起失禁;②分娩或长期用力排便使会阴异常下降,造成阴部神经被拉长的伸展性损伤,使盆底横纹肌去神经变性薄弱。肛管直肠测压有助于了解肛门括约肌等的功能,张连阳等对直肠内脱垂患者行肛管测压的结果表明其存在肛管压力的降低,其中直肠黏膜脱垂有肛管静息压降低,而全层直肠套叠则存在肛管静息压和咳嗽压的降低。

5为什么会发生直肠脱垂疾病

为什么会发生直肠脱垂

中医认为,脱肛是全身气血双亏的局部表现,多属虚寒之症。《外科证治全书》记载:“脱肛属气虚,有虚汗而脱者,有热积而脱者寒则洞泄不涩,热则涩”。《殇科心得集》中指出:“老人气血以衰,小儿气血未旺皆易脱肛”。总之,气血不足,中气下陷;湿热下注、不能升提;中气不足,不能收摄;寒热洞泄,不能固涩,均可导致脱肛的发生。

现代医学认为,脱肛可由下列原因所致:

1.肛门直肠周围的支持组织有先天性缺陷、发育不良或衰退。肛提肌、直肠纵肌、盆骨底部肌肉和筋隐神经营养不良、发育不全、松弛无力、不能支持和固定直肠与正常位置。

2.直肠粘膜下层组织松弛,直肠粘膜个肌层脱离,失去原有的粘连和固定作用,则直肠粘膜向下移位,脱出于肛门外。

3.骶骨的正常的弯曲度消失,或骶骨失去正常的凹陷,是直肠位置变为垂直位,腹腔内压增高时,直肠失去骶骨的原有支持力,而向下滑动。

4.职工直肠间隙或膀胱直肠间隙的腹膜反折过低,腹腔内压增大时,肠壁直接压迫直肠前臂,并将直肠向下推出。

5.长时期腹内压增高,如经常性便秘或腹泻,前列腺肥大和膀胱结石引起的排尿困难,慢性支气管炎和气喘引起的长期咳嗽,均可使腹内压增高,促使直肠向下滑动脱出。

6.年老体弱,久病体虚、多胎产妇,直肠周围脂肪消耗殆尽,肛门括约肌松弛,内脏和直肠失去支持固定作用,可引起内脏下垂,子宫脱垂和直肠脱垂。

7.肛门直肠外伤或产后肛门括约肌损伤,是去了对直肠的支持作用。

8.排便习惯不良、蹲便时间过长,成人养成蹲便是看书报,小孩边排便边贪玩的恶习,日久容易造成直肠粘膜脱垂。

9.骶神经损伤(可有手术或外伤引起),肛门功能失调,肛门括约肌松驰,或者手术时损伤肛管直肠环,引起肛门失禁,久之可造成直肠脱垂。

如果觉得《孩子和老人直肠脱垂的原因是什么》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