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肛裂便血原因是什么

2023-06-10 分类:百科

TIPS:本文共有 3411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7 分钟。

大肠息肉对肛裂有什么影响,肛裂的病因是什么呢,大肠息肉与肛裂的关系,其中又有哪些细节要注意的?请阅读以下文章的详细解析。

1肛裂便血原因是什么

肛裂是一个长期反复的过程,在这长期的过程中,不同的病症也慢慢地出现。肛裂导致的便血,血色鲜红,滴出或手纸擦后有血迹,且便后有肛门剧烈痛疼。

肛裂便血的原因有哪些?

痔疮:有外痔时可在肛门口摸到柔软的小结节,内痔则摸不到。出血量多且不与大便混合,有时只在手纸上沾有血迹,出血常与大便干结或排便时用力过度有关,也是肛裂便血什么原因的答案。

直肠、结肠恶变:近年来这几种病明显增多,发病率增加了2-3倍。此病初时可见少量血液覆盖粪便表面,随着病情发展,便血量逐渐增多,也可出现大便变细,甚至发生肠阻(不排便、不排气、呕吐、腹部出现包块、腹痛)。粪便可有脓黏液及恶变肿组织产生的特殊臭味。当全身出现症状,如食欲下降、消瘦、浮肿、贫血等,已属病变晚期。

溃疡性结肠炎:要知道肛裂便血什么原因,也是和这种疾病有关系的。血色或鲜或暗,几乎每次大便均混有血、脓黏,常有腹痛、腹泻,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

大肠息肉:有的属良性,有的易恶变(如腺瘤样息肉、绒毛状腺瘤)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可单个或多个。便血常呈间隙性,血色鲜红,一般血量未几,血液不与粪便混合。粪便本身无特殊变化。

2预防大肠息肉的几大绝招

大肠息肉多发生于直肠和乙状结肠。统计资料表明,单发性息肉复发率为15%,而多发性息肉复发率为35%左右。上海中佑肛肠医院专家提醒:预防大肠息肉复发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 极治疗慢性腹泻。结肠的慢性炎症如肠结核、溃疡性结肠炎等可刺激大肠黏膜而引起增生,若根据不同的病因治疗慢性炎症,可降低大肠息肉的复发。

2. 坚持定期复查肠镜。对单发性息肉每2年复查一次,多发性息肉每年复查一次,怀疑有息肉癌变者应3~6个月复查一次肠镜。

3. 保持大便通畅,养成良好的大便习惯。如果粪便停留在大肠内的时间太长,即会刺激肠黏膜增生,引发息肉。

4. 平日多吃富含纤维素的绿叶蔬菜,减少脂肪类和刺激性食物的摄入。

5. 适当补充抗氧化维生素,如维生素C和维生素E等,能有效地预防大肠息肉复发。

3大肠息肉的病变

直肠息肉泛指直肠粘膜表面向肠腔突出的隆起性病变,

包括有腺瘤(其中有绒毛状腺瘤),儿童型息肉、炎症息肉及息肉病等。从病理上来看,其内容不一,有的是良性肿瘤,有的是炎症增生的后果。但由于肉眼看来大体相似,因此这一含意笼统不清的病名“息肉”一直被习惯采用。直肠是息肉常见的所在,更由于易于发现和处理,因而受人重视。

凡是大肠黏膜上任何向肠腔突起的赘生物,

无论其大小、形状和组织学类型如何,临床均统称为“息肉”或“多发性息肉”,也称“息肉病”属于肿瘤的范畴,部分为类癌;介于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癌]之间。病理检查可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管状绒毛状(混合型)腺瘤、腺瘤样息肉(包括乳头状腺瘤)最常见,炎性息肉,肠粘膜受长期炎症刺激增生的结果,错构瘤型息肉,其他,如粘膜肥厚增生形成增生性息肉,淋巴组织增生,类癌等疾。临床上息肉可为单个多个,以大肠息肉多见且症状较明显。

那肠息肉会自己消失吗?

不会。

4怎么治疗大肠息肉

目前摘除息肉的方法主要是内镜下行各种摘除法。根据息肉的形态、大小、数量及蒂的有无、长短粗细而分别采用:

①高频电凝圈套切除法:主要用于有蒂息肉;

②高频电凝灼除法:主要用于多发半球状小息肉;

③高频电凝热活检钳法:目前很少应用,主要被②④法取代;

④活检钳除法:主要用于单发或少数球状小息肉,简便易行,又可取活组织病理检查;

⑤激光气化法和微波透热法;适于无需留组织学标本者;

⑥粘膜剥离嵌除法:主要用于扁平息肉或早期癌患者;

⑦“密接”摘除法,主要用于长蒂大息肉,难以悬于肠腔者采用大息肉密接肠壁电凝切除法。南方医院创此法为142例患者切除大息肉157颗,仅发生2例轻度粘膜灼伤,未发生穿孔并发症。

⑧分期批摘除法,主要用于10~20颗以上息肉患者无法一次切除者。

⑨内镜、外科手术联合治疗法,主要用于息肉病患者,即将息肉稀疏区以手术切除,这样即可达到治疗目的,又可维持大肠正常功能。

由于大肠息肉,特别是腺瘤性息肉已被学者公认为癌前期病变,所以,大肠息肉患者的定期随访已被提到防治早期大肠癌的高度来认识。南方医院10年内随访252例患者,其中腺瘤性息肉184例,炎症性息肉68例,二者首次随访阳性率分别为51.0%和34.2%。二者的阴性患者再随访,腺瘤者的阳性率为9.8%,炎症者为8.2%;而二者的阳性患者再随访 ,阳性率比阴性者明显增高,分别为47.3%35.6%。值得注意的是腺瘤性者10年内随访4~7次,仍为阳性者15例(8.2%),但无1例恶变。追其原因,与定期随访中及时发现息肉及时摘除有密切关系。同期曾有1例女患者为腺瘤性息肉,由于患者不同意摘除,而两年后症状明显。再次检查肠镜,结果发现原腺瘤已演变为进展癌终被迫手术治疗。因此,大肠息肉,尤其腺瘤息肉、定期随访是防止息肉恶变的重要一环。

息肉的再检出率较高,国外报道13%~86%不等,新检出的息肉除部分为残留息肉再次生长的复发息肉外,一些为大肠新生息肉和遗漏息肉。为保持肠道无息肉状态,防止大肠癌的发生,制定一个经济有效的随访时间是必要的,目前国际上对腺瘤随访时间是必要的,目前国际上对腺瘤随访提出了多种方案。其中在波士顿召开的第三次国际大肠癌会议中大肠腺瘤组讨论建议的方案较为详细。他们指出腺瘤患者在腺瘤切除后再发新腺瘤及局部腺瘤再复发的危险不一,故应区别对待:凡是单个、有蒂(或广基但<2cm管状腺瘤),伴轻或中度不典型增生的腺瘤属低危险组。凡有以下情况之一者属高危险组:多个腺瘤、腺瘤直径>2cm,广基的绒毛状或混合型腺瘤,腺瘤有重度不典型增生或伴原位癌,腺瘤已有浸润性癌变者。高危险组的随访方案是腺瘤切除,3~6月作内镜检查,如阴性隔6~9月再检查1次,如再次阴性可隔1年检查,如仍为阴性,每3年再检查1次,但期间每年需作大便潜血检查。低危险组腺瘤在切除腺瘤后1年复查,如阴性可每隔3年检查1次,共2次,然后每隔5年检查1次,但在随访时间,每年须作大便潜血试验。复查中一旦发现息肉即行内镜摘除。

5大便如带血,警惕大肠息肉!

警惕大肠息肉的4个信号

大肠息肉是指肠腔内黏膜表面的隆起病变,多见于直肠和乙状结肠。大肠息肉很常见,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高,且有一定的恶变倾向,恶变率约为10%。大肠息肉可单发,也可多发。当息肉数量很多,超过100枚以上时,称为大肠息肉病,临床上主要有黑斑息肉病(P—J综合征)和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两种。在大肠息肉中,有两种病理类型应特别重视:一是腺瘤性息肉,包括管状、绒毛状及管状绒毛状腺瘤,此种息肉发生癌变的概率很大,特别是绒毛状腺瘤,如果不治疗,百分之百会癌变。二是家族性息肉病,它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属癌前病变,恶变率为100%。

大肠息肉常隐匿起病。常见信号主要有4个:

①大便带血:不少饮食起居不规律、大便秘结的青年人常有大便带血,若自我药疗1周后还有出血,或用药好转后,症状常有反复,需及时去医院就诊。

②大便习惯和性状改变:若发现大便变细、有凹槽、有黏液,原本一天一次大便,现在变为两三天一次或一天两三次,就需要引起重视了。

③便秘和腹泻:长期腹泻和便秘的病人,若药物疗效不佳,就需进一步检查,排除大肠息肉可能。

④腹痛:有长期腹部隐痛者应行肠镜检查,在排除大肠息肉后,再进行对症处理。

提醒:息肉摘除后定期复查

大肠息肉多有遗传倾向,大肠息肉患者的直系亲属,如兄弟姐妹、子女等,患大肠息肉的风险是一般人的4~6倍,患大肠癌的风险是一般人的6~10倍。因此,若父母或直系亲属中有结肠癌或结肠息肉患者,一旦发现自己有大便出血、腹泻、大便变形等异常,应及时去医院就诊。

大肠息肉很容易复发,这次出现在直肠,下次可能在盲肠发现。因此,息肉摘除后并非一劳永逸,定期做肠镜检查非常必要。增生性息肉因生长较慢,患者可1~2年随访1次。腺瘤性息肉,尤其是伴有不典型增生的,患者随访时间要适当缩短,一般为6个月~1年(重度不典型增生应在息肉摘除术后3个月随访1次,若无异常,可延长至6个月~1年)。

如果觉得《肛裂便血原因是什么》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