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进士能做什么官

2023-07-29 分类:百科

TIPS:本文共有 975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2 分钟。

进士得授七品官职。

进士中举人并顺利成为贡士以后就可以参加殿试了,殿试是由皇帝主考的,考中前三名为一甲进士,分别称为状元、榜眼、探花,可以直接授官了,剩下的为二甲和三甲进士,可以继续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做官。

进士能做什么官

授予京官者,有择优进翰林院备皇帝咨询、学习为仕经验,含有培养后备干部之意,也有分发六部及其它官署附官外放则可为知县主官或府、州附官。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此称始见于《礼记·王制》。隋炀帝大业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唐朝时以进士和明经两科最为主要,后来诗赋成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

元、明、清时,贡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且分为三甲:一甲3人,赐进士及第二、三甲,分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科举制度

中国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的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他渊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经隋、唐、宋、元、明、清。根据史书记载,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的进士科算起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乙巳年〉)正式废除,整整绵延存在了1300周年。

在漫长的1300年的科举考试中,曾产生出700多名状元、近11万名进士、数百万名举人(至于秀才就更不计其数了)

进士能做什么官

1、清朝进士,并不一定授官,授官品级、职位也不一定。2、清朝主要官职,授予不需要参与科举的满族、蒙古、汉军八旗贵族。所以能提给进士的职位非常少。造成大量进士多年,甚至一辈子都不得授官。3、得考中进士还能必然授官的,只有一种情况——翰林庶吉士。也就是中进士后,参加翰林院的考试,也叫“馆选”。考上后称“庶吉士”。进入翰林院进修、实习3年。毕业后吏部直接安排官职,进士带着吏部颁发的官凭直接上任,不必经过地方督抚。称为“老虎班”4、其他进士需要回到地方,也有的留在京城,“待选”、“候缺”。也就是等有了官缺,而且八旗贵族不愿意干,然后就在这些进士里“抽签”。一般贫穷边远的州县官职比较多,品级比较高,但是很多人又不愿意去。富庶州县的低品级小官,大家照样抢。因此不一定是给什么品级的官。5、清朝后期,上层没有关系的进士基本就没有授实质性的官,只给一个“候补知县”荣誉头衔。大多数人都是候补一辈子。

如果觉得《进士能做什么官》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