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60年代 董加耕放弃北大回乡务农(还被主席邀请吃饭 后来怎样了)

2023-07-01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2050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5 分钟。

在上个世纪60年代,我国重视农业生产,在农业领域也诞生了许多的优秀模范,董加耕就是其中之一。

但与其他的知识分子不太相同,董加耕高中时期成绩十分优秀,本来可以免试进入北京大学继续学习,可是他却放弃了这条道路,在自己的志愿上填写了“返乡”,要求回到农村辅助建设

建国初期,无数的人们渴望通过学习来改变自己的未来,从农村走出来,董加耕却反其道而行之,自然遭致了周围亲友的一片反对,然而他却没有因此而放弃返乡的念头,毅然决然地回到了村中。

在村中工作的几年里,他不怕困难,乐于吃苦,带领村中村民们取得了不菲的成绩,将村庄建立得井井有条。毛主席听说了他的事迹,还专门请他一同吃饭,董加耕也被媒体称赞为学习模范,号召大家向他学习。

这么多年过去了,现在的董加耕有着怎样的生活呢?而当初他在农村,又做出了怎样的成果呢?

董加耕是江苏盐城人,从小生长在鱼米之乡,可是家庭条件却十分不好。那个时候的中国局势十分动荡,百姓都在夹缝中生存,小小的董加耕从小就帮父母分担家中的劳动,直到新中国成立,他才有机会读书。

董加耕十分聪明,而且又十分上进,所以哪怕他比同龄人上学晚了许多,但是学习成绩却在班中遥遥领先,他深知自己学习机会来之不易,所以学习上很刻苦

他尤其热爱文学,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以后考取名牌大学,为父母争光,补贴家用。功夫不负有心人,1958年,董加耕成功考上了盐城当地的重点龙岗高中。

在高中学习期间,董加耕学习更加刻苦了,他利用各种碎片化时间学习,哪怕是吃饭的时候他也要看书作伴,即便是放假回家帮父母做农活,他也随手拿起几本书,在空闲时期看。他的努力让父母和老师都对他寄予厚望

在高中时期,董加耕就因为优异的表现获得了入党的机会,在校期间还担当了班长等学生领导职位,是同学们心中名副其实的榜样

1959年,盐城遭遇了十分严重的自然灾害,百姓生活苦不堪言,村里的田地也都颗粒无收

董加耕目睹了百姓生活的困难,心中大为触动,他非常希望能够为农村的建设出一份力,改变农村落后的现状,之后他就将更多的目光投入到了农业建设上去

此时,党中央发出了“建设农村”的号召,董加耕看到之后,更加坚定了心中的信念,他决定用自己的学识为农村出力,但是因为他优异的成绩,他也并不希望放弃考进优秀大学的机会

在学校的董加耕受到了学校劳动教育宣传的影响,深刻意识到了农业对国家的重要性,渐渐地,返回农村的意念占据了上风

1961年,董加耕在毕业考试之中的成绩十分优异,获得了北大保送的资格,前途十分光明。但是董加耕,却做出了让人大跌眼镜的选择,他毅然决然地决定投入农村建设中去,放弃了深造的机会,让校长老师们都大吃一惊。

学校领导以及老师,都劝董加耕继续学习深造,连他的女朋友都劝董加耕,不要去又苦又累的农村。

然而面对这些劝阻,董加耕依然坚持自己的信念,即使无奈与女朋友分手,他依然没有改变想要回到农村的想法。就这样,刚刚高中毕业的董加耕回到了贫瘠的家乡,回到了农村群体中去。

回到村中的董加耕,发现实际情况比他想象的要困难得多,农村中有些田地终年积水,人下去连站稳都难,更何况是种植作物了。

村里的干部还劝说董加耕不要下地,队长觉得官员是要指挥工作的,但是董加耕却坚持和村民一起工作。

下雨时,董加耕为了保护粮食不被淋湿,整日整夜地守在粮食周围。在接下来的一个多月内,他都守在粮食旁,饭菜都由家人给他送过来,再饿、再累,他也没有吃过一次公粮

有一次,董加耕和社中成员一同护送粮食上交给国家,往返需要几天的路程,董加耕就提前带好了路上的口粮,收拾行囊和社员一起出发了。

护送行李的路上少有人迹,吃饭就成了最大的问题,董加耕拿出了自己准备好的食物准备填饱肚子,随行的社员惊讶地看着他。董加耕觉得十分奇怪,他们为什么不带自己的口粮呢

结果两名社员讥讽道:“吃公粮不就行了?反正没有别人知道。”董加耕听后十分生气,但还是劝慰两个社员,不要吃公家的粮食,如果他们想吃,可以吃自己的。

最终在董加耕的劝解下,三个人成功地将粮食送到了县城,而且粮食一点都没有少,董加耕也因为这样正直的表现,被评为“模范社员”。

董加耕因为其正直的工作态度,很快地引起了上层的注意,多家媒体都对董加耕的事迹进行了报道,从此他的名声也越来越大,职务也越来越高。

1964年12月26日,毛主席71岁生日来临,也为了进一步与这些基层干部加深交流,毛主席请董加耕参加了自己的生日宴。除了董加耕外,还有钱学森、王进喜等代表人,一众国家领导人也在宴会中,让董加耕十分激动

改革开放之后,董加耕依然在一线工作,时刻惦记着农民群众,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如今,已退休的董加耕回到家庭,过起了安详的晚年生活

董加耕的事迹是我们广大基层干部的一个缩影,他们在一线工作,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一直奋斗,将自己的青春热血挥洒在广袤的土壤间,为中国基层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是如今的青年人应该学习的榜样。

当代的青年村官也应该有这样积极风险的觉悟,农业生产始终是我们中国发展的重要部分,我们要积极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如果觉得《60年代 董加耕放弃北大回乡务农(还被主席邀请吃饭 后来怎样了)》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