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致敬 战地玫瑰(上海医疗队这群女超人 是真正的“女神”)

2023-07-03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6703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4 分钟。

在抗击新冠肺炎的战“疫”中,有这样一群人:她们是远隔千里却心心念的“母亲”,是时刻被担心却说着放心的“妻子”,是还没长大、让父母放心不下的“女儿”……但是,当有人需要保护的时候,她们立刻化身为战士,勇敢地冲在了前面。她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女性。来看文汇报的报道↓

一个多月来,上海先后派出1600余名医疗队员支援湖北、驰援武汉,其中女性医护人员有1000多人。火线上的抗疫前方,生与死的战斗时刻都在打响,向着汹涌病毒迎面而上的战士中,有她们。

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想要看清一个人的面容很不容易——一样的防护服、口罩、护目镜,若不留意她们背后的名字,甚至不知道眼前的这个人是他还是她。

而今,她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上海医疗队“女神”。

今天是“三八”国际妇女节,眼下这个“女神节”,“战地玫瑰”分外香。昨天,记者与分属60、70、80、90后的四位女神展开了一场隔屏对话,听她们讲述自己和姐妹们的抗疫故事,聆听她们的疫后心愿,以此致敬这群坚守一线、勇敢向前的“铿锵玫瑰”们。

今年的三月因疫情而变得不同,但因为有她们,这个春天依旧充满美好和希望。

担当、坚韧、乐观、善良,这,就是新时代共和国女性的模样!

60后护士“奶奶”:为全队守门,“想上战场,先过我这关”

坐标:武汉三院光谷院区

讲述人:上海第三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松江区中心医院主管护师王叶琴

疫后心愿:回去之后,最想抱抱孙子

▲王叶琴(右)为医疗队员们进行穿脱防护服的培训

“没想到三八妇女节那么快就到了,想想离开家有一个多月了吧。”53岁的松江区中心医院主管护师王叶琴,在前线医疗队中算得上是妈妈级的人物。就在3月6日上午,她所在的上海第三批支援湖北医疗队正式关闭了一个重症病区。

尽管病人数正逐渐减少,身为院感组一员的王叶琴仍不敢掉以轻心,依旧忙着四处“查漏”,为所有进入病房的医护人员检查防护装备。

“前线的工作一天比一天顺,今晚,大家还会组织一场简单的妇女节联谊活动。”说到过节,王叶琴的话语略带轻松,回想起一个月前的执意出征,她觉得当初的选择无比正确。

“孩子已经成家,孙子也有了,也没啥后顾之忧了。离退休还有两年,我就想在告别岗位之前多发挥些余热。”1月28日,王叶琴随上海第三批医疗队进驻武汉市第三医院光谷院区,领队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副院长陈尔真,曾经历SARS、禽流感等多次公共卫生战役的重症急救医学专家。

按照统一部署,王叶琴与另外7名队员组成院感组,他们既是医院踩点的先头部队,也是队员们的“守门人”。到达武汉第一天,院感组便为全队148名队员进行穿脱防护服的培训。一遍遍讲解、一次次演示、一个个检查,谁穿不到位就重新来过,直到每个人都能熟练穿脱。

“想上战场,先过我这一关。”心里默念着这句话,王叶琴和组员们守在清洁区门口,一站就是一天,“所有人员进出病房前都要里里外外检查一遍,防护不能有一丝一毫的马虎。”一天下来,百余次的把关少不了。

院感组的8名队员中有6位女队员,她们拿出女性特有的严谨和细致,处处较真。负责ICU病区院感防控的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门急诊总护士长戴爱兰,曾和窗帘“过不去”。原来,过去作为保护患者隐私的隔断,在疫情期间却可能成为病毒的栖身之所。最终,窗帘被组员们塞进了医疗废弃物的专用塑料袋里,这个隐患算是排除了。

与王叶琴同队的柴丽莉是上海市第五康复医院副院长,也是松江区支援湖北医疗队队长。细心的她发现,1米9大高个的男护士即使穿上最大号的防护服,下巴也会露出一大块。有什么办法堵住“漏洞”?大家集思广益,最终找来外科口罩,先把下巴兜住,再用封箱带固定好。虽然看上去像是打了个“补丁”,却保证了防护效果。

渐渐地,这份“上海标准”被武汉当地的医护同道们学习借鉴。时间长了,当地同行每次见到他们都要道一句,“你们是上海来的老师?谢谢!”

“和队员们每天忙里忙外,不觉得累,反而很充实。”采访中,王叶琴不止一次提到,“大家都对我很照顾,脏活累活抢着干。”她不知道的是,对于队里的许多小辈而言,老将出马,意味着“定海神针”的作用。

在另一片战区,武汉雷神山医院有位与王叶琴年龄相仿的护士“奶奶”。作为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护理部主任,55岁的卢根娣从小汤山到雷神山,都如同一味“行走的安慰剂”。尽管当年的“小卢”变成了“老卢”,她却一心想着:“我要去和我的孩子们在一起。”

▲卢根娣

到隔离病房照护患者,年轻的护士拦着她:“我们毕竟比您小20岁,您别进去。”“我肯定要进去。”卢根娣很坚定,“看到我不怕,她们就更不会怕。”

这份淡定背后,是几十年来的专业积累。从医院到住处,从进出隔离病区到出入宾馆房间,细之又细的防护规矩,卢根娣一一成文。到雷神山的最初几天,她一直在疯狂写流程,“要保护好孩子们,春暖花开时,一起去一起回来。”

王叶琴同样期待着“春天”的到来。最近几天,和家人视频时,2岁的孙子总会冲着她撒娇:“奶奶……抱抱……”

“回去之后,最想抱抱孙子。”王叶琴说,待到疫魔击退之日,便是阳光明媚团圆之时,到那时,举杯共饮,共话家常,何其幸福。

70后“日记医生”:病魔多无情、生命多无私,就在这字里行间

坐标:武汉金银潭医院

讲述人:上海市第一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仁济医院呼吸科主治医师查琼芳

疫后心愿:想在武汉走走,不戴口罩,自由呼吸

疫情发生以来,不知有多少人是每天看着这名上海女医生写的“战地日记”起床的。这位医生就是查琼芳,她写的“查琼芳援鄂日记”,让我们有机会直击武汉抗疫一线。

“写日记?哈哈,上一次写日记是在中学时代,后来学医了,太忙了,根本没空写日记。”查琼芳说,没想到自己的日记成为“新闻眼”。

去年大年夜,查琼芳随上海医疗队出征,是上海最早派出的一批医疗队队员。到今天,她已在武汉金银潭医院奋战43天,她写的日记也更新到第42篇。

1月23日,武汉“封城”;24日,他们这支上海医疗队进入武汉。临出发前,仁济医院院方交代查琼芳,有时间的话、最好每天给上海方面作些“汇报”。没想到她这一写,竟然成就了日记体汇报。

查琼芳的日记里,记录着最早战“疫”者们的艰辛:

1月31日,援鄂第七天,我们三个医生值夜班,凌晨2点多,一名50多岁的女性出现了血压下降,我们赶紧处理,所幸病人最终好转。为防再有情况发生,我戴着口罩,穿着厚重的棉大衣,坐靠在办公室的椅子上。这是我人生第一次体验戴着口罩睡觉,在安静的环境下,我能清晰地感受到自己的每一次心跳和呼吸。每一次喘气我都需要费力,我想到那些躺在病床上的病人,他们该有多痛苦啊。

▲看看这群女队员的双手

查琼芳的日记里,记录着病魔的无情:

凌晨6点不到,我从疲惫中苏醒,刚准备写交班记录,5床病人的情况恶化了,我尽最大所能救她,能用的抢救药物都用了,她在清晨7:30还是走了。当我打电话通知她爱人时,一个大男人在电话中哭了,他要求能否见病人最后一面,并且留下妻子的手机做一个留念。这时任何话都很无力,再说下去我的泪水也快止不住了,只能匆匆挂上电话。

查琼芳的日记里,也记录着生命的无私:

有患者去世后,经家属办理了遗体捐献,这些普通人只希望通过自己的身体让医生找到攻克病魔的方法。全国第一例、第二例新冠肺炎遗体解剖正是在金银潭医院完成的,两名逝者生前均在由上海第一批支援湖北医疗队所在的病区抢救,逝者的“大爱”是对医护全力奋战的一种感恩回馈。

查琼芳的日记里,还有更多记录着温情时刻:

2月13日,酒店大堂,一位女队员在钢琴前弹起了《致爱丽丝》,在抗疫前线大家依然热爱着生活;2月14日,病区里的一对老夫妻拿着苹果让上海医疗队员拍了一张合照,这是他们的情人节纪念……

“这场战‘疫’里,有太多难忘时刻,第一天大巴车开进金银潭大道,我们才知道,哦,我们来的是金银潭——这次疫情的中心地带。当天培训,张定宇院长(注:金银潭医院院长)跑上来就自嘲,“你们看看我的腿”,后来我们才从知道他是渐冻症患者,妻子还感染了新冠肺炎,在我们来之前,他已带领大家撑了一个月,令人钦佩。还有我们的郑队(注:上海首批医疗队领队郑军华),他发过誓,要带大家平安回家,我们明白这话的压力。”查琼芳感慨,感觉曙光就在眼前了,以前“人等床”,现在“床等人”了。

▲查琼芳与上海首批医疗队医师组组长周新(右)

眼下,武汉的最新“战况”是:很多方舱关了,病区关了。查琼芳说,他们这群身处金银潭医院的伙伴做好了准备,奋战到最后一刻。因为这里是传染病医院,最后一批患者将收治在这里。

1998年入党,今年是查琼芳入党第22个年头;1993年进入医学院,今年是查琼芳踏入医学大门第27个年头。她说,不论是作为医生,还是作为党员,都决定了她将为了生命,义无反顾。“这里是我战斗过的地方,这是一座美丽的城市。”和很多坚守在此的白衣天使们一样,她盼望着战“疫”胜利那天的来临,想看到一个重新按下“播放键”的武汉,想在这里好好吃一顿。

80后“ICU小超人”:每个人都有英雄梦,在武汉见到了很多现实里的“大英雄”

坐标: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光谷院区

讲述人:华山医院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华山医院肾脏病科医生倪丽

疫后心愿:回去上班

▲团队中个子最小的那个就是倪丽

“小个子,竟有这么大能量!”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副院长、华山医院支援湖北医疗队总指挥马昕说的,正是倪丽。她是80后,工作12年,正是最年富力强时。

眼下,倪丽正随华山医疗队奋战在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光谷院区唯一的ICU(重症监护室),面对的是整座医院最危重的新冠患者。马昕直呼她“小超人”。

2月16日,她连续工作了24小时,不眠不休。隔离服有时间显示,超时后就没防护功能了,必须从病房出来换一套。她就每4-6小时出来,换身衣服又进去。

连续24小时奋战,为什么?这天,ICU收了三位重病患者,都急需做血透。其中一位是79岁的老奶奶,有十多年尿毒症病史,一周没做血透了;还有一个是患高钾血症、肾脏损害的病例,情况也十分严重。倪丽带着团队挑战自己的身体极限,终于换来了三名病人转危为安。她后来说,抢救过程中,什么都忘了,就是一种亢奋状态,“就觉得这些病人需要我们,我们通过努力能让他们好起来”。

肾脏科尤其是血透团队在对此次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和危重症患者的救治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这个2月9日出征的华山医院第四批支援武汉医疗队里,有一个由2名血透医生和7名血透护士组成的危重症血液净化团队,清一色的“女将”,倪丽医生正是其中一员。

光谷院区ICU首例床旁CRRT(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就是她们完成的。

“所谓特殊血液净化,就是通过体外循环方式清除体内潴留的水分、代谢产物和炎症因子等,为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治疗提供内环境的稳定。这是危重症患者最基本的生命支持平台之一,为抢救赢得时间与身体上的保证。”倪丽说,这也是自汶川地震后,凡遇到大灾大疫都有血透团队出现在救治一线的原因。

也因此,当今年1月听到关于疫情的新闻报道后,在老家过年的倪丽第一时间改签最近一班的火车回到上海。年初四,她就投入华山医院肾脏科病房工作。“我都没抢到年初二值班,同事们都太积极了。”倪丽说,每个人都有一个英雄梦,这也是她此次第一时间报名驰援武汉的原因。而且,在这次战“疫”里,她如愿见识了很多现实里的“大英雄”。

血液透析是尿毒症患者生命所系,医院的血透室就是患者除了家以外最熟悉的地方。倪丽说,她的导师——华山医院肾脏科副主任、血透中心负责人陈靖教授就是她眼中的“英雄”。

陈靖目前正奋战在华山医院医院血透室。战“疫”打响后,她领衔团队在短短三天里,将一系列防控新措施全部落实到位,拉开全面阻击新冠病毒入侵血透室的新战役。

▲ 出征现场,女将多多

还有一名“女英雄”,正是这次华山医院第四批支援武汉医疗队队长李圣青。“她这个领队,就是带领我们大家冲锋的。从第一例气管插管到后来所有危险的操作,都是她冲在最前面,她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来!”倪丽说,这是她第一次来武汉,记忆太深刻。从初来时、在短短24小时就从无到有建起ICU、迎接危重病人大量涌入,到目睹病重的同胞还来不及施救就离世了,再到如今重症危重病人开始好转甚至出院,病房从“人等床”变成“床等人”……所有医护人员都感觉到两个字——“生机”。

“我们来这里,就是想竭尽我们所学所能,奋力延长每一个生命。”倪丽面对患者是医生,但在家里,她是妻子,是妈妈,也是父母眼里永远的女儿。到武汉后,她每晚要跟母亲视频,“直播”自己吃饭。“看着我把所有饭菜吃完,她就放心了,她认为吃得下,就说明我还健康,不然她一晚上睡不着。”

问倪丽疫情结束最想做什么,她的答案出乎意料,她说:最想回去上班。“我们交流下来,大家都是这样想的——上那种正常的班,尽管很累,但大家都感觉,那些日子就是本应珍惜、平淡而美好的生活。”倪丽相信,这样的日子快回来了。

90后“灵魂画手”:线条勾勒暖心瞬间,“治愈系”处方不停更

坐标:武汉雷神山医院

讲述人:上海第八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市一医院外科护士邹芳草

疫后心愿:“奶茶、火锅、唱歌”走起

“小笼包遇上热干面,一条江系上两座城。”这些天,一张画着上海小笼包与武汉热干面顺利“会师”的战“疫”漫画在沪汉两地的医护朋友圈刷屏,“求连载”“求更新”的留言无数。

原来,在上海第八批支援湖北医疗队中,有一位90后“灵魂画手”——来自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外科护士邹芳草。在前线负责院感防控的她,每天第一个进舱、最后一个出舱,期间需要跟组检查每位医护人员的防护隔离装备,保证大家安全进入,干净撤出。

一线工作辛苦,邹芳草有特别的解压方法。隔离病房内四处可见的白,记录本上密密麻麻的病例文字记录,都成了她创作的天地和灵感,“我想通过线条的勾勒、色彩的变化记录下雷神山病房里真实生动的每一幕,为战友们换一种心情,让病患心头多一抹亮色。”

出征临行前一晚,邹芳草带上了画图工具与平板电脑。24岁的她当时就决定了,在前线既要当战士,也要用画笔开出“治愈系”处方,记录下抗疫一线的暖心瞬间。于是,她的第一张画便是市一医院156人医疗队抵达武汉雷神山医院的“出征照”。

半个多月来,邹芳草坚持每天不停更,她自己最喜欢的是一幅“吃豆人”的漫画。“你不觉得和我们医疗队很像吗?”在她的笔下,吃到豆豆就是治愈患者,但为了吃到豆豆,要努力躲避小怪兽,就好像医护人员每天和病魔作斗争却又不能触碰病毒,直到患者痊愈,就是最大胜利。

这两天,忙碌之余的邹芳草还在筹备一件“礼物”,为所有女队员画一张集体照,“希望用我的特长,为这个特殊的妇女节留下一份特别的回忆”。

前线救治病患的战场上,邹芳草时常收获感动。每次作画前,她都会在脑海中不断回放一天中印象最深刻的场景或镜头:每日唠叨却又无微不至照顾大家的“队妈”“队爸”、穿全套设备时要牢记一百遍的注意事项、变身奥特曼与病毒大战的“大白”队友……

有一次,邹芳草看到医生为患者调节呼吸机参数,边调节边询问,事无巨细。“我想,最后的成功与胜利,应该是建立在这份细致上的吧。”回到酒店驻地,邹芳草便创作了一幅漫画,背景上的心电图好似一颗爱心,这是医生对患者最深的爱。

充满趣味的图文也给患者枯燥的住院生活带来了暖意。“印象最深的一次,一位60多岁的阿姨边竖大拇指,边向我们敬了个军礼。”那一刻,这位医疗队中最年轻的“小朋友”感动极了。

在上海支援湖北的各支医疗队中,90后医护占比不少。“也许有人觉得我们娇气,事实上并非如此。”邹芳草说,为了这次出征,姐妹们及腰的长发说剪就剪,每天素面朝天,脸颊上留下深深的压痕也全然不在乎。

“我和老刘说,原来90后这么能吃苦,连我们自己也没想到。”邹芳草口中的“老刘”是市一医院脊柱外科护士刘莹婷。同为90后,两人是无话不聊的好闺蜜。”

▲邹芳草在“战友”们的防护服上画上趣味漫画

我也想去的,结果没选上。”话虽这么说,留守上海的刘莹婷也没闲着,支援市一医院南部发热门诊,一待就是两星期。“除了中饭和晚饭,其他时间基本都在隔离病房。”感到很累的时候,她也会通过手机和邹芳草开开玩笑,吐吐槽。“90后有自己的解压方式。”线上狼人杀、你画我猜,一根网线让沪汉两地的小伙伴心心相连。同处战“疫”一线,这群画风不太一样的90后,为整个“战场”平添了别样色彩。

两位小伙伴也时常聊到,疫情结束后,最想做什么。邹芳草脱口而出:“自然是‘奶茶、火锅、唱歌’一条龙走起。”顿了顿,她又想起了什么,“不过我得先隔离,要是老刘你有良心的话,就给我送点吃的喝的。”

来源:文汇报、上海发布

原标题:《致敬,战地玫瑰!上海医疗队这群女超人,是真正的“女神”》

如果觉得《致敬 战地玫瑰(上海医疗队这群女超人 是真正的“女神”)》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