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海水池塘刺参对虾生态混养技术

2023-07-03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2736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6 分钟。

海水池塘刺参对虾生态混养技术

王骅等

刺参是我国北方重要的海水养殖品种之一,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传统刺参单一品种的池塘养殖存在敌害生物侵扰、大量天然饵料难以被充分利用、夏眠期池塘闲置水体资源浪费等问题。近年来,敌害已逐渐成为影响刺参池塘养殖的主要因素,尤其是繁生的桡足类、钩虾等小型节肢动物与养殖刺参竞争生存空间,侵袭刺参体表,轻则干扰刺参正常摄食生长,重则导致刺参表皮溃烂直至化皮死亡。

自2014年以来,本团队开展了以刺参为主导品种的生态混养试验研究,利用对虾摄食刺参池塘桡足类等敌害生物的特性,建立了刺参—对虾的生态养殖模式。这是一种多营养层级生态绿色养殖模式,将处于不同生态位多营养层级的品种进行混养,可以充分利用饵料、空间等资源,提高系统内物质和能量的利用效率,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经多年改进熟化,本技术已日臻成熟,目前在山东省刺参养殖地区推广应用8万余亩,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现以2020年刺参—凡纳滨对虾—日本对虾生态混养为例介绍该模式的优势与技术要点。

一、材料与方法

(一)池塘环境优化

试验池塘为莱阳市海洋渔业有限公司养殖池塘,位于五龙河入海口处,可自然纳潮,进排水便利,水质优良。试验池塘面积大小60亩,池深2m,底质为较硬的泥沙底。放苗前30d清塘,清除刺参和对虾的敌害生物和病原微生物。池塘进水至60cm~80cm水位,适当施用氮、磷无机肥肥水,透明度保持在25cm~40cm。进水口设置40目~60目2道拦网。放苗前培育饵料生物,移植适宜藻类,适度培育蜾蠃蜚、钩虾等小型节肢动物。选择与试验池塘相邻、条件相同的单养刺参池塘作为对照池塘。

(二)苗种选择与中培

选择优质凡纳滨对虾和日本对虾苗种,查验亲本检验报告和苗种生产检测记录,确保苗种达到SPF标准和无疫病水平。对苗种进行适当前期标粗,条件为:水深1m以上,溶解氧不低于5mg/L,池水透明度为25cm~40cm,水色淡绿色或黄绿色。凡纳滨对虾苗种规格1.5cm左右,每亩放养2000尾;日本对虾苗种规格在1.0cm以上,每亩放养750尾。选择优质刺参苗种,规格为5g/头~10g/头,每亩放养2000头。2020年4月7日,当池塘水温适宜时,首先放养日本对虾苗种,4月18日~20日放养刺参苗,5月5日放养凡纳滨对虾苗,放苗时间均选择在晴天的上午。

(三)环境调控

4月~5月减少换水量,6月之后视进水水质条件适当加大换水量。夏季池塘溶氧小于4mg/L时,可启用水车式增氧机进行增氧,解决高温期水温和溶氧分层问题。适时调节水位,创造养殖对象生长的水温条件,增加透光率,促进底栖硅藻和有益菌群繁殖生长,增加池中饵料生物量。注意池塘的消毒处理,施用生石灰等调控水质、改良底质,为池内养殖动物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四)日常管理

日常管理坚持每日早晚巡塘制度,监测池塘水环境变动情况和刺参、对虾摄食、活动情况,检查养殖设施是否正常运作。做好生产日志,对气象、水温、水质、管理、药物使用量及使用方式进行完整记录。适时施用免疫增强剂等,增加刺参及对虾的抗病力和免疫力。每隔1个月随机抽刺参、对虾生长、摄食和成活率等情况。

二、结果与分析

(一)养殖结果

监测刺参、凡纳滨对虾和日本对虾在混养过程中的成活率,由表1可知,生态混养的刺参养殖期间每个月的成活率均在85%以上,较单养模式差异不显著;凡纳滨成活率为74.6%。日本对虾为68.4%。

表1 刺参、凡纳滨对虾和日本对虾在不同模式中的成活率

刺参在、虾混养模式中的生长情况如表2所示。实验过程刺参在单养模式下的体重增长显著低于生态混养模式。在夏季高温时,凡纳滨对虾和日本对虾摄食旺盛,其排泄物及其他有机碎屑沉降到池塘底部,在一定程度上对刺参摄食活动起到促进作用,减少了因休眠造成的生长停滞。

表2 刺参在不同生态养殖模式中的生长情况

(二)效益分析

经5个月养殖,混养池塘共收获凡纳滨对虾2136kg,亩产量为35.6kg/亩,按均价50元/kg计,亩均产值1780元;日本对虾462kg,亩产量为7.7kg/亩,按均价180元/kg计,亩均产值1386元。由于此模式无需投饵,增加成本仅为虾苗、网具、人工费、药物等费用,约700元/亩,因此,仅混养对虾新增利润约2460元/亩。同时,大规格刺参苗种在生态混养模式中的生长速度亦高于单养模式,对虾的引入也增加了养殖刺参的附加效益。

三、讨论

(一)模式分析

刺参是典型的底栖动物,能够充分利用沉降到池塘底部的有机碎屑以及其他水生动物的排泄物。在单一品种池塘养殖系统中,底部营养物质主要来自池塘进排水,而生态混养池塘养殖系统中,刺参可利用其他养殖动物产生的有机颗粒物等碎屑。在虾类与其他各类混养中,养殖生物对氮、磷的利用率比常规单一品种养殖时有所提高,而刺参在养殖系统中起到了池底“清道夫”的作用,可提高水体底层水环境质量。

[吉山花瑶自媒体网络首发]在本模式中,2种养殖对虾在池塘中上层水体活动,摄食池塘内的天然饵料,而其代谢物可被池底的刺参再次利用,促进刺参的生长,并改善水体与底质条件,实现养殖全程不投饵。同时,对虾在水体中的搅动增加了溶氧量,促进了刺参的生长和代谢。日本对虾有潜沙和底栖活动的习性,凡纳滨对虾喜在饵料丰富的水体中层活动,底层的刺参与多品种对虾的生态混养充分利用了池塘养殖的各层水体空间,在充分利用养殖资源的同时达到了生态环保的效果。

(二)注意问题

本模式中池塘养殖对象以刺参为主,刺参苗种的投放量与单养池相比无需减少。同时,对虾虾苗投放密度不宜过大,尤其是日本对虾的投放密度一般在1000尾/亩以内为宜。池塘生态环境调控应以适于刺参生长为主,兼顾凡纳滨对虾和日本对虾。夏季刺参养殖应保持一定池塘水位,而对虾对池塘水位情况没有特殊要求,因此水位调整应视刺参的生长和池塘整体环境而定。

池塘多品种生态养殖的优势之一是可有效控制养殖敌害生物,养殖池塘中桡足类、钩虾、蜾蠃蜚等刺参敌害动物是凡纳滨对虾和日本对虾非常理想的生物饵料,无需对虾类进行额外投喂。养殖池塘中刺参是经济效益的最主要来源,因此刺参的养殖应放在第一位。

(三)前景展望

与传统单养刺参相比,本技术能够发挥多营养层级系统中各生态位养殖对象的优势,彰显刺参在生态系统中的清道夫作用,实现各营养层级养殖对象的互益共生。其单位面积综合养殖效益可较传统单养模式提高30%以上,不仅可大幅提高池塘生境内各种资源的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还可有效减少养殖废弃物对海区环境造成的影响,减轻池塘敌害生物的危害,降低病害发生率,保障养殖产品质量安全。通过养殖品种的调整,可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推动海水养殖业整体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符合当前国家对海水养殖绿色发展的要求,推广前景较为广阔。

如果觉得《海水池塘刺参对虾生态混养技术》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