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学问与修养

2023-07-05 分类:养生资讯

学问与修养

黄玉海/文

一个人,看重什么,便会为什么所累,心生执念,嗔痴之念。而真正能做到无欲无求的人很少,即便先贤也是如此。因为不为外物所念不为外事所累的,都是那些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人。而真正能跳脱出那种牵绊,修身养性,超凡脱俗,进行天人对话的,恐怕只有老子那样的人。这一点,就是孔子也做不到,反而为声名所累,一生奔走于诸侯之间。

一个人,就象一块天然的玉石一样,置身于什么样的环境,便会沾染到什么样的习气。久而久之,那种习气会慢慢浸透入自身,甚至浸透入骨子里,成为一种割舍不去的东西。而这种浸透入自身的生活习气,就象玉石外面的包浆一样,形成一层皮,而这种习气,这一层皮,就会成为人的贪嗔痴。有的人喜欢纯粹的玉石,有的人喜欢带皮的玉石,认为那是一种包浆,一种文化,一种厚重,一种历史。而本质上,人喜欢的还是玉,而不是那层包浆。只是因为有了那层包浆,让人有了脾气,有了一些贪嗔痴的念想。

一个人的修养也是如此,修养身心,一种是润其心,一种是润其身,润其心则更注重内在心灵的意境,所谓灵修,润泽其心,涵养其真。润泽其心,通透其魂,逸气其身,清澈其真,修养的不只是一种学问,一种习气,而是由内而外的一种境界的纯粹。人由外及内地修养自身,往往注重于外在的形式,这种形式慢慢会成为一种行为规范,由外在地约束来进行秩序的维护。许多时候,可能会由于外在的执念,而造成内心的负重,并形成一种刻意为之的嗔痴。由一种形式,转换另一种形式,仅靠外在的维持,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有时候,人是靠信仰之力,来维持其身心内在的修养秩序,并且由内而外,形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气质。一个人如此,一个社会大约也是如此。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讲的是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意思。一个人真正做到淡泊明志,并非易事,然而却是身心修养中极为重要的内容。如果做不到淡泊明志,便自然为外在的事情所累,而难以做到宁静致远。而当一个人真正能做到这些的时候,则开始进入了一种人生境界,做事情开始通达,看问题变得通透。一块美玉如此,少了杂质,去了燥气,多了温润,灵性与通透;君子修身如玉,一个人的修养亦是如此。

一块玉之温润亮泽,清澈通透,如一颗星辰之所在,亦如人之相知,人看得到的是其光亮与流露于外的气质,而看不透的是其内在的学问与修养。内在的修养,如同涵混出太虚,是一种博大渊深,如同一个人的学问,而由学问化之为修养,则是一种境界,一种人生的通透。

2021年4月28日清晨写于北京

如果觉得《学问与修养》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