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1957年 南昌工地发现一具戴脚镣的骸骨(验证身份最终惊动中央)

2023-07-08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2981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6 分钟。

1957年的春天,江西化纤厂在南昌开始准备建设,工人们正在挖地基,突然在挖掘的过程中发现了一具遗骸,上面还有一副镣铐,见到这样的场景,工人们很快向上级报告,最终负责人选择报警,并将这一片土地保护了起来。

警方很快赶到,经过仔细勘察,很快就有人意识到这可能是建国前牺牲的烈士遗体,他们马上向上级汇报。

“南昌下沙窝发现了一具带有镣铐的遗骸”这一消息,很快传到了江西省政府,一些专家迅速赶往现场。

这具遗骸是谁呢?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专家们很快将南昌这一地点,与前些年中央寻找的一名烈士遗体联系了起来。

新中国成立后,伟人曾多次向身边的工作人员提起一名烈士的名字,他就是方志敏。1953年,伟人到浙江视察工作,有一天,伟人登上了莫干山浏览周围的景色。

伟人看着浙西的方向,对汪东兴说:“那边是不是就离你们家乡不远了?”得到答案后,伟人沉默了一会,想到了弋阳,伟人赞叹到:“你们弋阳出了个英雄方志敏。”

壮烈牺牲

1934年,方志敏执行组织命令,带领抗日部队离开赣东南向皖南进军,在皖南方志敏遭遇敌人的重兵围困,艰难激战两个月后,方志敏所率的部队被7倍多的敌人包围在了江西怀玉山区,他带领部队奋战脱险后,为了接应剩余的部队,毅然返回重围,寻找部队,最终不幸被俘。

国民党士兵搜查方志敏的身上,只找到了一只怀表和钢笔,一分钱都没有找到。

1935年,方志敏被敌人秘密杀害,壮烈牺牲,这一年他才36岁。由于敌人的严密封锁,烈士的遗体所在何处无人知晓。

新中国成立后,烈士的遗体所在地仍然是一个谜团,为了让烈士英魂得以告慰,1955年,组织做出了寻找方志敏烈士遗体的决定。在江西省成立了调查小组,寻找烈士的遗体。

调查小组首先发动了人民的力量,号召人民提供烈士遗体的线索。有人想到,方志敏从容不迫前往刑场时,留下了在刑场的照片,摄影师应该对这一情况很了解。考虑到这点,调查小组很快将目光转向了摄影师,积极寻找着,功夫不负有心人,很快找到了当年负责摄影的一名“真真”照相馆的摄影师,但让人失望的是,这名摄影师到了下沙窝地方后,却也无法找到具体的位置。

调查小组又一次组织人手在下沙窝进行了挖掘,寻找烈士的遗体,但最终也没能找到烈士的遗体,直到这一次化纤厂动工。

调查小组得到消息后,马上联想到了会不会是方志敏烈士的遗体,他们一方面派人到实地去观察。另一方面发出一份紧急电报到浙江东阳的一个中学里,寻找一名老师。

为何要寻找一名老师?这名老师实际上与方志敏烈士有过接触,他曾经担任过关押方志敏烈士的看守所的代理所长。

他叫凌凤梧,凌凤梧比方志敏年长3岁,早年在上海读过英语和政法的专科学校,经人介绍到了江西的军法处工作,刚开始做一些记录的书记工作,后调任看守所的代理所长。凌凤梧本是要奉上司的命令劝降方志敏,但凌凤梧却在与方志敏接触的过程中,却被方志敏的人格魅力所折服,对方志敏的遭遇十分同情。

凌凤梧向军法处的处长曹振飞再三请求,将方志敏脚上的沉重镣铐卸下,换上轻型的镣铐,但没得到同意,凌凤梧以“方便劝降”的理由,仍然做主将镣铐更换。并曾在暗中支持过方志敏越狱,但越狱行动最终没能成功。多次接触方志敏的凌凤梧很快就引起了同事的警惕,被同事密告军法处处长,曹振飞得知后,十分担心出意外,但又没有什么直接证据能证明,便将凌凤梧调回了军法处。

方志敏烈士牺牲后,敌人在烈士的囚室中搜出了一张字条,内容是感谢凌凤梧为他减轻镣铐的举动,尽管内容写得十分很隐秘,但敌人还是将凌凤梧关押三天,还撤了凌凤梧的职。此后的凌凤梧一直流落在各地当教师,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凌凤梧的事情被仔细调查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改造,凌凤梧被安排到了中学当了一名教师。

凌凤梧接到消息后,很快就赶到了南昌,来到了下沙窝辨认烈士的遗体,见到了那具带有镣铐的遗体,凌凤梧小心地托起了镣铐,对镣铐的重量进行辨认,用手将铁锈去除后,凌凤梧很快就辨认出来,就是这幅镣铐,面对遗体,众人纷纷落泪。

确认烈士遗骨

为了确认遗体就是烈士方志敏,很快调查小组启用了法医进行检测,这项任务交给了法医张伟纳,当时省公安厅的设备还不完善,这项任务要求绝对不能出错,张伟纳的压力还是很大的。

张伟纳很快先来到了现场进行检测,下沙窝这个地方临近着赣江,江水侵蚀,土质很潮湿。根据土质判断,烈士的遗骸上面呈现出的年代经历大致为20多年,与方志敏烈士牺牲的时间大致相同。

为了更加准确的判断是否是烈士的遗骨,通过方志纯、凌凤梧等人的回忆,提供了方志敏烈士的一些情况。方志敏烈士身高在1米8左右,而通过对烈士的遗骸进行检测推算,身高在1米77左右,也很符合。年龄鉴定也在30到40岁之间,与方志敏烈士牺牲时的36岁大致相同。

为了确保无误,法医还将烈士的遗骨带到了上海,通过司法研究所再次确认,研究所的所长是法医张伟纳的老师,经过多名专家和教授的帮助和化验,最终能肯定,张伟纳的鉴定结果是准确的。

很快江西省将这一情况汇报给了组织,组织指示要安葬烈士遗骨。

建墓工程由于受到了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被拖延了下来,考虑到1965年是方志敏烈士牺牲30周年,便决定在此时举行安葬仪式。

1964年,江西省还请求伟人为方志敏烈士墓碑题词,最终由伟人亲笔写下了烈士的墓碑题词。

但不久之后烈士的遗骨安葬仪式被搁置了下来。

在那段时间,张伟纳细心地保管着烈士的遗骨,将遗骨所在的箱子放在了工作室的水池中,用木板盖上,伪装成工作台的样子,每天都阅读着《方志敏在狱中》这本书,时不时到工作室看看,张伟纳就这样守护着烈士的遗骨十年。

安葬烈士

1977年,方志敏烈士牺牲后的42周年,在江西省革命烈士纪念堂前,张伟纳和陪同的领导,将烈士的遗骨当着烈士的家属,仔细的清点好,放进了为烈士准备的棺椁中。许许多多的百姓都自发地在道路上站着,目送着灵车缓缓驶出,开向墓地。

烈士的陵墓修建在梅岭的一个山岗间,墓前是奔流不断的赣江,后面是层峦叠嶂的山峰,无数翠绿的柏树守护着通往陵墓的道路。

各界代表来到了墓地参加了烈士的安葬仪式。大家怀着十分沉重的心情,悼念烈士。

方志敏烈士短暂的36年生命中,有许多时光,都在为了革命事业而努力。哪怕在监牢中,方志敏烈士也没有一丝懈怠,在一名看守兵的口中,得知自己要被“缓办”,已经做好了牺牲准备的烈士,开始思索起了自己还能做的事情。

最初方志敏烈士首先想到的就是越狱,但越狱成功的可能性并不高,方志敏烈士毅然拿起手中的笔开始了写作,这是敌人用来对他进行劝降的,他用这些笔和纸表明了自己的信仰。

学生时期的方志敏就十分喜爱文学,他不仅阅读过许多中外名著,自己也创作了许许多多的文章,这一次方志敏烈士再次重新拿起了笔,用一种紧迫感鞭策着自己,书写革命的真理。

方志敏早年患有肺病,在监狱中生活,肺病更加严重,带着镣铐,忍受敌人的折磨,方志敏的身体已经十分虚弱。写作时间稍微长一点,头就会有晕眩感,他靠着桌子写作,实在坚持不了,倒在床上歇一会,又马上起来写作。

方志敏烈士知道自己随时会牺牲,他将这最后的时间十分珍惜,在潮湿的房间中,他不顾蚊虫地叮咬,坚持着写作。

在生命的最后时光,方志敏烈士每天仍然工作16个小时,留下了13万字的文稿,这些文稿通过狱中的囚友胡逸民等人传递了出去,留给了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方志敏烈士为革命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如今的我们应该继承烈士身上那些宝贵的精神,继续前行。向英雄致敬

如果觉得《1957年 南昌工地发现一具戴脚镣的骸骨(验证身份最终惊动中央)》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