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除了吃汤圆(上海人过元宵节还有哪些节日民俗)

2023-07-08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1703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4 分钟。

元宵节溯源

“元宵节”又名“元夕节”、“上元节”,是流行于我国各地的重大民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晚上是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故名。

关于元宵节的来历,说法众多,有“平吕”说、“三元”说、“太一神”说及“明帝敬佛”说等。

元宵节的渊源最早可追溯至商周时代的“元日祈谷”仪式。在“国之大事唯祀与戎”的商周时代,春夏秋冬的祭祀活动都是围绕农业生产展开的。

《礼记·月令》记载:“孟春,天子以元日祈谷于上帝" ,所指孟春的“元日”,即是“正月望日”(农历正月十五)。孟春标志着一年农业活动的开端,因此天子亲自为农祈谷。同时,进行一系列复杂的祭祀开耕典礼,以表明对农业的重视与祈求农业丰收的美好愿望。

元宵节真正兴盛是自隋朝开始。据《隋书》记载,隋炀帝时期的元宵节场面宏大,“於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为戏场。”

到唐代,元宵节前后三天,国都取消宵禁,以方便民众赏灯,长安城里车马塞路,热闹非凡。“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骑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描写的就是当时的盛景。

货郎卖灯

宋太祖时期,元宵节张灯的日期增加为五天。从冬至开始,汴梁城内就要开始搭建彩棚,棚上挂满灯烛,还有各类扎制的游龙、菩萨、动物、百戏人物。御街两廊下歌舞百戏,乐声喧闹。

歌舞百戏

明朝时,元宵节更为宏大,从正月初八到十七日张灯,共十日。据《皇明通记》记载,永乐年间皇帝在正月元宵宴请百官,把百盏彩灯堆叠成山,有叠至十三层的灯山形状像鳌,称为“鳌山”。民间则搭出宏伟的灯楼,举办热闹的灯市。

虽然到了清朝,元宵张灯缩短为五天,但民间依然延续了张灯结彩庆祝的风俗,流传至今。

图中背景即鳌山灯

元宵节习俗

元宵节的民俗活动,在我国古代不同的历史时期其内容也不尽相同,它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演化。除了我们所熟知的吃汤圆、赏灯、猜灯谜外,还有“逐鼠”“迎紫姑”“吃面蚕、油锤”等。

“逐鼠”这一习俗始于魏晋时期,主要盛行于古代南方盛产桑蚕的广大地区。元宵夜“迎紫姑”起初是为了占卜,随着紫姑神的广泛流传,人们又将祭祀蚕神与拜迎紫姑的活动联系在一起。唐朝时,元宵节有“吃面蚕”的风俗。因为“面蚕”形似蚕茧,所以成为了祭祀蚕神的一种方式。宋朝的元宵食物中有一种称之为“油锤”,与现代元宵有些类似。制法是将面粉和红糖拌匀,加沸水和成很稠的面团,搓成一个个小圆球,入油锅炸熟,用竹签串起来,即成“油锤”。

迎紫姑

元宵节吃汤圆这一风俗,是从宋代开始的。“圆子”“团子”“元之”“水团”“汤团”等名称,是宋人对汤圆的称呼。

随着宋代城市经济的发展,集市上出现了专门出售汤圆的食品店。至明代,汤圆作为上元节的食品,和我们今天的制法相似,用糯米细粉洒水滚动粘粉,内用核桃仁、白糖玫瑰为馅,制成的汤团如核桃大。

到了清代,御膳房所制的宫廷风味“八宝元宵",早在康熙年间即为朝野所传闻。正月十五内廷御膳房要做八宝元宵, “效内做”即仿效内廷做的意思。

非遗项目:豫园灯会

元宵赏灯的习俗兴起于汉代。相传,汉高祖刘邦之侄吴王刘濞,将扬州灯会文化引入上海松江地区以自娱。自此,这一习俗便在上海开始流行。每逢元宵佳节,各处男女老少纷至沓来,各种灯彩争奇斗艳,处处流光溢彩。

老画报中的“城隍庙灯会”

明清时期,上海地区的元宵灯会已经非常成熟,而最热闹之处始终集中在上海县城中心的城隍庙、豫园、县衙一带。

清代的城隍庙大殿

清末豫园

明万历年间,有奇秀甲于东南的豫园在城隍庙相邻落成,周围一带小商小铺鳞次栉比,热闹无比。

上世纪50年代,一位父亲抱着孩子在购买兔子灯

1995年,豫园商城以当年的生肖为主题举办了为期十八天的灯会。此后年年举办生肖灯会。城隍庙灯会也正式更名为“豫园新春民俗艺术灯会" (简称“豫园灯会”)。

往届部分灯会美图

2019年—亥猪

2018年—戌狗

2017年—酉鸡

2016年—申猴

2014年—午马

综合:上海发布、徐汇区图书馆

编辑:毛雯露

【来源:上海徐汇】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wccm.sinanet.com

如果觉得《除了吃汤圆(上海人过元宵节还有哪些节日民俗)》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