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北京生态涵养区条例正式施行(城市绿色发展呈新趋势)

2023-07-12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1530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4 分钟。

随着,我国首部省级层面的城市生态涵养区的正式施行,这标志着北京市的绿色发展又多了一道量身定制的法治“屏障”,也标志着多年的探索到了“开花结果”时。6月5日,《北京市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条例》开始施行。

按照《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北京市的生态涵养发展区包括门头沟、平谷、怀柔、密云、延庆5个区县。

从地图上将这5个区县连在一起看,北京市生态涵养区均在北京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的方向,如果由北向西为北京市建起了一道“绿色屏障”,依靠这个“大氧吧”和“后花园”,北京市2000多万居民群众生态安全将得到充分的保障。

密云区溪翁庄镇金叵罗村,“老友季”精品民宿。图片来源:人民网 池梦蕊摄

在古今中外的历史长河中从不缺乏因生态环境崩溃,人们被迫放弃繁华都市的案例,由此可见,生态屏障的建设与保护对于人类的生存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世界上许多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如巴黎、伦敦、圣彼得堡和莫斯科等,由于人口承载压力大,不仅在城市内规划了众多的绿化区域,还根据自身情况建设了环绕城市的森林公园带或森林绿化带,作为城市的生态屏障。

随着我国城市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城市或多或少面临着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因此,如何处理好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协调平衡,相互促进,任务繁重而紧迫,我国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刻不容缓。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就指出,优化城市群内部空间结构,构筑生态和安全屏障,形成多中心、多层级、多节点的网络型城市群。

永定河门头沟段。图片来源:人民日报 贺勇摄

生态屏障为城市提供所需生态系统服务的同时也必然影响到城市某些区域的经济发展。生态涵养区的建设更大的意义就是在生态屏障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间找出平衡点。

梳理北京市的生态涵养区的发展,有三个特点不能忽视,即起步早、改过名、立了法。早在2005年,北京市就开始设立生态涵养发展区,寻找平衡点;到了2017年更名生态涵养区,“两字之差”更加突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2021年开始依法实施相关条例,加强保护力度。

打造比生态屏障更科学的生态涵养区并不简单。从定位上看,生态涵养区的首要任务就是保住生态。但必须注意的是生态涵养区不是不要发展,而是要更“绿色”的发展。

生态涵养区的特殊性使得其建设注定是“开弓没有回头箭”的。在建设的初期,生态涵养的指标需求,短期内必然会影响当地的GDP,与之相伴的会是或多或少的反对声音。一旦不能一鼓作气,开始“妥协”,必然会让生态涵养区最终变得有名无实。

北京什刹海。图片源自网络

回首北京市生态涵养区的发展过程,一方面是京津风沙源治理、太行山绿化、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百万亩造林绿化工程、加大密云水库保护力度等绿色屏障建设;另一方面是大力推动特色农林业、生态旅游、精品民宿、森林康养、数字经济、科创智能等“白名单”业态发展。最直观的数据就是,2016年到2019年,生态涵养区5区县第二产业占比下降1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比上升20百分点。

根据国内外的经验,建设生态涵养区需要巨大的投入和长时间的“输血”,这就决定了,非城市群核心城市不能有此实力,非全民共识不能坚持。

北京生态涵养区的建设过程为我国其他城市群建设生态涵养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但落地的过程中,各城市在借鉴吸收别人经验的同时,既要看见生态涵养区带来的实际效果,也要关注生态涵养区人民的付出。

在北京建设生态涵养区之后,会有更多的城市选择加速自己的生态涵养区建设。然而,“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城市在建设自身生态涵养区的过程中必须从更高的站位和更远的视野出发找出自身发展与需求的定位。切忌盲目跟风,谨防画虎不成反类犬。

出品:中国城市报-观城者

文字:刘天瑞

如果觉得《北京生态涵养区条例正式施行(城市绿色发展呈新趋势)》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