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针灸学中只有明白了补泻手法(才能达到治疗的目的)

2023-07-12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1183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3 分钟。

针刺的补泻,属于刺法的一个重要部分,凡通过施行一定的手法之后,能促进使人体内各种机能的恢复和旺盛的方法叫做补法。通过针刺运一定的手法之后,使其恢复正常生理状态的方法,叫做泻法。补法和泻法,虽具有调节机体偏虚,偏实的作用,但必须依靠经络气化的功能,才能达到补虚泻实的功效。如《素问·气府论》说:“分肉之间,溪谷之会,以行营卫,以会大气。”正说明了经脉和营卫之气与输穴有密切的联系,故针刺输穴,通过补泻作用,即可调和营卫气血,使脏腑的机能得到恢复,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介绍方法之前,有两个词语必须弄清楚,那就是行针和得气。什么叫行针呢?行针是针刺输穴,通过捻转提插,使之得气的操作方法。得气是针刺部位已经得到经气的感应。在医生方面,会感到针下沉涩而紧的现象。在患者方面,也会有酸,麻胀,重等感觉。若针下虚滑为没有得气。得气与不得气对于针刺的疗效有很大的关系。得气迅速,疗效好,得气慢或不得气,一般治疗效果较差。所以,在针刺以后,如毫无得气现象,或得气不明显,要审查经气不至的原因,采取“候气”,或“催气”的方法。候气,就是留针,稍待片刻,然后再予行针提插捻转,即可得气。催气,就是经上述方法而仍未得气的,采用指循法,即在针刺部位的上下,以指轻轻叩或用艾灸以助经气的来复。若经多次针灸仍无得气现象,则预后不良。

临床常用的补泻手法有以下七种:

一,疾徐补泻

进针时,慢慢地刺入,略予捻转,出针时,将针退至皮下,稍停,然后以较快的速度出针,为补。反之,进针时,迅速刺入,多加转动,出针时较缓慢地退出,为泻。

二,捻转补泻

在行针时,以捻转较重,角度较大者,为泻法。反之,捻转较轻,角度较小者,为补法。也有以在左转时角度较大,用力较重,为补。右转时角度较大,用力较重的,为泻。

三,提插补泻

刺针得气后,将针上下提插,先浅部后深部,反复重插轻提。为补。反之,先深部后浅部,反复重提轻插,为泻。

四,开合补泻

出针后于穴位上速加揉按,促使针孔闭塞,不令经气外泄,为补。反之,出针时摇大针孔,不加揉按而令邪气外泄,为泻。

五,迎随补泻

进针时,将针尖迎着经脉来的方向斜刺,为泻法。将针尖沿着经脉去的方向斜刺,为补法。顺着经脉取穴依次而针的为补法。逆着经脉取穴,依次而针的,为泻法。

六,呼吸补泻

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为补。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为泻。

七,平补平泻

将针刺入穴位后,再作均匀地提插捻针,使针下得气,然后再根据情况,将针退出体外,这种方法主要用于虚实不太显著或虚实兼有的病症。

上述各法,在运用时,可以单独使用,也可联合使用。其它一些复杂手法,均不能离开这几种基本操作的方法,须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只有掌握了这些手法,在分清疾病的虚实后,并加以运用,才能做到虚者补之,实者泻之,也才能对疾病起到治疗的效果,这是做中医必须明白的道理。

欢迎您的点评,有兴趣可关注,还会有更有价值的文章分享于

如果觉得《针灸学中只有明白了补泻手法(才能达到治疗的目的)》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