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古文学习之路:文言文翻译的请教与探索

2023-09-03 分类:百科

TIPS:本文共有 2237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5 分钟。

下面是李澄中《游桃源山记》的原文、注释和译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游桃源山记

(清)李澄中

①余读渊明《桃花源记》,谓其中“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如外人,未尝谓其为先也。

②庚午秋,余奉使滇南,回道桃川宫。东有桃源山,从小径入,初甚狭,久之至八卦亭。亭前多古碑,率斑驳不可读。东上有方石,为遇仙桥,水流其下,甚甘洌。南岸多方竹,有亭,今废。乃用两童子扶掖,策杖缘磴道,侧足石齿间。数折得平台,延袤可丈许,有石几,列石墩三。东壁悬泉下注,洑流苍沙中,求所谓“鸡犬”、“桑麻”者,盖杳不可得矣。土人曰:“南峰下故有洞口,其中乃秦人隐处也。前数年尚为深潭,今沙砾日积,已深二丈余矣。”

③夫妇人小子无不知有桃源者,以其得渊明之记而传也。今观遇仙桥,石床石几,恍惚若鬼物,是岂渊明之旨邪且溪口皆崇山峻岭,欲问渔人舍舟之所而亦无焉,其非渊明所记无疑,岂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古今变迁而然邪抑渊明好奇,偶有所闻,率而漫笔,而不核其实邪又或痛义熙之乱,欲得所为不知魏晋者而逃焉,有所托而寄慨邪然则士君子欲以文辞垂后世,固宜确有所据焉。勿徒快意一时,使传闻异词,滋后人之惑也。

(《小方壶斋与地丛钞》)

【注释】

1、外人:外面的人。指人世以外的人。

2、奉使:奉命出使。

3、回道:回归途中取道。道,动词,取道。

4、久之:过了很久。之,音节助词,用在时间词后面补足音节,无实义。

5、率:一律、一概大都。

6、斑驳:色彩错杂貌。

7、读:读取。这里指辨认。

8、东上:从东边向上走(爬)。

9、甘洌:也作“甘冽”。甘美清澄。

10、废:荒废放弃不用的。如宋·姜夔《扬州慢》:“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11、扶掖:搀扶。

12、策杖:拄杖。也称杖策。

13、缘:动词,攀缘。现在也写作“攀援”。

14、磴道:登山的石径。

15、侧足:置足插足。

16、石齿:齿状的石头。亦指山石间的水流。这里指石头。

17、数:读作硕,副词,屡次多次。

18、平台:供休憩、眺望等用的露天台榭。

19、延袤:绵亘绵延伸展。引申为长度和广度,又指面积。

20、可丈许:约一丈左右。可,副词,大约。许:副词,左右。

21、几:桌案。

22、悬泉:原形容漏壶滴出来的水。这里指瀑布。

23、下注:向下流泻。

24、洑(fú)流:原指回漩的水流。这里是动词。

25、苍沙:青沙。

26、求:寻找探寻。

27、盖:连词,因为由于。

28、杳(yǎo):幽深渺茫。

29、土人:世代居住本地的人。即当地人。

30、故:原先原来。

31、隐处:犹隐居。

32、夫:读作福,句首发语词,无实义。

33、恍惚:仿佛近似。

34、鬼物:鬼鬼怪。喻指令人怪异惊惧的事物。

35、旨:意义,目的:意旨。

36、高岸:高崖,高峻的山崖。

37、抑:或者还是。

38、率而:轻率随意。而,形容词词尾。

39、漫笔:犹随笔。

40、核:查证核实。

41、所为不知魏晋者:意为“所谓‘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晋’的人们所生活的地方”。所为,即“所谓”。不知魏晋,即《桃花源记》中所说的“不知有汉,何论魏晋”。者,……的地方。

42、逃焉:逃往那里。焉,兼词,相当于“于之”。

43、有所:有什么。

44、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45、文辞:亦作“文词”。文章。

46、垂:流传。

47、异词:不同的言论和意见。

48、滋:滋生产生。

49、惑:疑惑迷惑困惑。

【译文】

我读陶渊明《桃花源记》的时候,文中讲到“桃花源”里面“田间小路纵横交错,鸡狗之声到处都听得见”的景象就如同人世以外的世界,(我却)不曾认为(陶渊明师说)他们是先民的意思。

庚午年秋季,我奉命出使云南南部地区,归途中取道桃川宫。(它的)东边有座桃源山,(我们)从小路进入山中,起初(道路)非常狭窄,(走了)很久之后来到八卦亭。亭子前面有很多古碑,(碑文)都(已经)色彩斑驳,残破不堪,无法辨认了。从东面向上走,(路边)有一块方形大石,是遇仙桥,山泉从桥下流过,泉水特别甘甜清澈,泉水南岸长着很多竹子,岸边有个亭子,现在荒废不用了。于是让两个小童仆搀扶着我,拄着手杖沿着石径攀缘,我在列如牙齿的石路上艰难前行。经过多次折转来到一个平台,长宽约一丈左右,(平台上)有石桌,还摆着三个石墩。东面山壁(一条)瀑布向下流去,然后回旋在青沙石中,寻找《桃花源记》中所说的“鸡狗之声到处都听得见”以及“种植桑麻”的地方,大概因为太过幽深渺茫而找不到了。当地人说:“南面山脚下原来个洞口,洞里面就是《桃花源记》中所说的秦人隐居生活的地方。前几年还是一个深潭,先自爱沙砾一天一天积累,已经深两丈多了。”

这里的妇孺没有不知道桃花源的,是因为读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才流传开的。现在我看这里的遇仙桥、石床和石桌,就好像是鬼怪一样令人怪异惊惧的事物,这些难道真是陶渊明所说的地方吗而且溪水两边都是崇山峻岭,想问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所说的“渔民弃舟登岸”的地方也没人知道,这里不是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记述的地方是毫无疑问的,难道(是因为)高崖变成山谷,山谷变成山陵,古今变迁而造成这样的结果的吗还是(因为)陶渊明好奇,偶尔听说了这样一个地方,于是随意走笔,并未查证核实它的是实际情况呢又或者(是因为)痛惜“义熙之乱”(义熙之年间社会的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想找到一个所谓“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晋”的人们所生活的地方而逃往那里,同时在这篇文章中有什么寄托的感慨呢既然这样,那么士人和君子们想凭借文章流传后世,本来就应当确实有所依据啊。(千万)不能只逞(自己)一时之快,而让传闻有各种不同的说法,使后人产生困惑啊。

如果觉得《古文学习之路:文言文翻译的请教与探索》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显示评论内容(2) 收起评论内容
  1. 2023-11-14 15:56一*连[西藏网友]203.27.81.242
    文言文翻译需要一定功底,期待楼主分享翻译后的成果,我们一起学习进步。
    顶5踩0
  2. 2023-10-09 19:04ggh[重庆市网友]114.141.70.106
    这个问题真有意思,文言文翻译可真不容易啊,希望能看到各位大神的翻译作品。
    顶42踩0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