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黄帝内经》指出人禀天地之气生,顺应四时规律才能确保健康

2022-01-11 分类:养生资讯

《黄帝内经》指出人禀天地之气生,顺应四时规律才能确保健康。对此《素问·宝命全形论》云:“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知万物者,谓之天子。”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特征之一,即应与宇宙自然、四时阴阳保持整体联系。

为此,《黄帝内经》提出了“生气通天”的命题。《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

《黄帝内经》认为,人的脏腑、经络、气血、五官等身体各个部分与自然界万物,包括时间和空间,都是息息相通的,这就将人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进行了广泛的联系。由于人与天地的统一性,人的生命活动既会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又依赖天地自然的补养。《灵枢·岁露论》云:“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也。”《素问·六节藏象论》云:“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人的生命活动与天地阴阳之变化是同步的。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阐明了人体阳气随昼夜变化而有生、隆、虚、闭的运行规律,因此应当顺应自然变化而养生。就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云:“苍天之气,清静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确立了四时养生的目的宗旨“法于阴阳”是四时养生的根本出发点,“法于阴阳”的最终目的和指归,是为了达到“和于阴阳”,阴阳平秘。“法于阴阳”语出《素问·上古天真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关于“法于阴阳”之含义,《内经》之注家皆有论述,如马莳:“法天地之阴阳。”吴昆:“法,则也,阴阳,四时昼夜也。”张志聪:“法,取法也,阴阳,天地四时五行六气也。”故“法”可理解为取法、效法。“阴阳”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再结合各注家之注解,可理解为“阴阳”是宇宙万物变化之规律。“法于阴阳”即指人若要健康长寿,则要效法自然之阴阳变化规律才能达到。《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指出人秉天地阴阳之气而生,随生、长、收、藏之四时规律而活。说明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只有顺应四时之规律才能得以健康生存。因此《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生死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四时阴阳变化规律是宇宙万物变化规律的一部分,因此顺时养生是法于阴阳的体现。《素问·生气通天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可知“阴平阳秘”是人生命健康的理想状态,因此四时养生之目的就是使人尽可能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关于“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之义,王冰解释为:“阴气和平,阳气闭密,则精神之用,日益治也。”即阴气充足而平和于内,阳气充足而固密于外。四时养生旨在调整身体之阴阳,使之保持在和合的状态。正常情况下,人体具有自我调节的能力,使阴阳能保持在相对平衡稳定的状态下。如果阴或阳某一方过盛或过弱,超过了人体自我调节能力,则疾病将生。对此《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阳盛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俯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

《素问·调经论》云:“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故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是阴阳失衡。当人体出现阴阳过盛或过衰的且超过机体调节能力的情况,应根据“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原则,通过服药、针灸等治疗手段或食疗、导引等养生方法将阴气调整至平和、阳气调整至固密的状态。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语出《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根据文中内容可知,“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养生大法,目的是“从其根”,而“根”指的是“四时阴阳”,即四时阴阳的变化规律。所以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四时养生的重要原则。古人关于“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内涵的认识,主要有以下四种:①以高士宗为代表,其《素问直解》云:“所以圣人春夏养阳,使少阳之气生,太阳之气长;秋冬养阴,使太阴之气收,少阴之气藏。”即依照四时阴阳消长规律阐述了其内涵。②以王冰为代表,其《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春食凉,夏食寒,以养于阳;秋食温,冬食热,以养其阴。”

即根据阴阳对立制约的关系阐述其内涵,并将“养”作“制”解,认为春夏阳气亢盛易伤人体阴气,应食寒凉以制约亢阳而养阳;秋冬阴气亢盛易伤人体阳气,应食温热以制约盛阴而养阴。③以张志聪为代表,其《素问集注》云:“春夏之时,阳盛于外而虚于内;秋冬之时,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而培养之。”认为春夏人体阳气盛于表而虚于里,故应补里虚之阳;秋冬阳气潜藏在内而阴气盛于外虚于内,故应补内虚之阴。

如果觉得《《黄帝内经》指出人禀天地之气生,顺应四时规律才能确保健康》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