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养生与中医的本质区别*星星论道

2022-01-31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1748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4 分钟。

多年来人们困惑于健康和养生,总会把二者混为一谈,即便是主流舆论和专家也搞不懂,甚至还会有意模糊二者的概念。首先说说中医,它就是个治病的体系,是由医生对病人采取的治疗手段,这些手段包括望闻问切,包括中成药,包括穴位按摩,包括刺血疗法等等等等。中医的主体是医生。有人说养生是治未病,是中医的最高层次,这种说法不完全对,如果真的掰开了看,甚至是错误的。因为,真正的养生不需要中医,也不会得病,怎么谈得上治未病呢?连中医都不懂,怎么能说是中医的最高层次呢?这里要强调的是养生的主体不是医生,而是每个自然人。这就是养生与中医的本质区别。

下面我们将就养生与中医的区别进行详细讨论。

中医看病,望闻问切,望,指观气色;闻,指听声息;问,指询问症状;切,指摸脉象。合称四诊。最早源于【难经】第六十一难。最早使用四字连称,则应出于【古今医统】:望闻问切四字,诚为医之纲领。这种复杂的专业技术只能用来治病。而养生则不同。养生源于自然,自然规律,自然习惯,只需要注意吃喝拉撒睡,只需要观察精神面貌、心态、运动能力就足够了,不需要任何专业知识。

病人腰疼背疼,中医会给病人推背、刮痧、按摩穴位。

养生则不然,只需要自己练练单杠、双杠、俯卧撑、仰卧起坐就永远不会腰疼背疼。

病人胃疼,中医会给病人诊断出一系列名目:胃疼、胃脘疼、胃炎、温疟、胃气疼、痿痹、胃癌,又是胃阴不足,又是胃火过盛,光治疗胃病的中草药就有上百种,还有摩罗丹、胃康灵、温胃舒等许许多多让人眼花缭乱的中成药。另外还有足三里、中脘穴等等的穴位按摩。

养生则不然,只需早起跑步锻炼,做做保健操,适当多做肌肉锻炼,晚饭后散散步,化化食就可以保证一副好胃口。

牙疼了、耳痛了、鼻炎了、红眼了、口舌生疮了,中医会根据每一个五官的每一个症状,给出详尽的报告,并且判断出是哪个相应的脏腑出现了气滞血瘀还是上火还是寒湿、痰湿。比如,单单一个眼睛那就学问大了。上下眼皮代表着脾胃,瞳孔代表着肾,黑眼仁代表着肝,白眼仁代表着肺,眼角代表着心。这五官哪个也不是省油的灯,至于中药加在一起也有几百味,还要根据君臣佐使进行配伍。

养生则不然。只要你锻炼的程度一到,满头大汗,眼泪鼻涕痰一出,七窍一通,保证你的头部和五官都很轻松,不会得病。养生是不是比中医简单?

中医将人老腿先老,这话虽不完全对,但是有一定道理。风湿、类风湿、腿部疼痛会困扰许多人。中医会开许多方子,包括不少泡脚方。中药的有效成分会渗透进皮肤,达到调理身体、治疗疾病的目的。其实,真正靠中药泡脚而治愈的几乎没有。

这些人之所以脚凉,气血不通,不是缺少药物,而是缺乏运动。养生只需要动起来,通过跑步、通过背后七颠、通过蹲起、通过跳远跳高,让脚热起来,让脚出汗,像年轻人一样,谁还会腿疼呢?谁还会用药呢?谁还会去医院治病呢?!

许多人颈椎有毛病,中医会给病人开颈复康,或者是拔罐,或者是刮痧,病人可能当下轻松一些,没过两天又会疼痛加剧。其实真正的原因是因为你的颈部肌肉不够强大,不能护体。靠中医能行吗?

养生则不然,只需要锻炼单杠、双杠、哑铃,就这么简单!

失眠了,中医会认为脏腑失和、气血失调所致。调理脏腑,使气血调和、阴阳平衡为治疗原则。中医讲辨证施治,又把失眠分为:肝郁化火型,痰热内扰型,胃气失和型,阴虚火旺型等等等等。中医治疗失眠以中药为主。一旦失眠就要伴随苦药汤子度日了。

养生则不然。心静自然凉,心静自然眠。我提出的外动而内静,身动而心静的理论,是治疗失眠的最好妙方。多去大自然,多去感受天地的那份宁静,忘却多余的妄念,把身外之物看得越来越轻,这就是心静。让身体动起来,让身体的各个部位都动起来,排除体内的毒素,让身体变得轻松。保证你九点多就会哈欠连天,哪里还会有失眠呀!

太多了!就不一一比对了。一句话,中医能做的,养生都可以做到,中医不能做的,养生一样可以做到。否则世界上那么多长寿老人怎么会都不懂中医?那些长寿老人是无意中适应了自然规律,得到了长寿的报答。而养生则不然,养生之道是主动寻求自然的规律,并按照自然规律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规范自己的生活习惯,规范自己的人生,以期达到天地人一体的最高境界。

当我们明白了养生与中医的本质区别后,我们就明白了应该怎么更好的养生了。养生之道并不是海市蜃楼,而是实实在在通往健康长寿的大道。

如果觉得《养生与中医的本质区别*星星论道》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