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宋代饮食文化与著作,为现代人研究饮食文化提供了大量素材

2022-02-13 分类:养生资讯

近代以来,博物观念、动物保护观念、营养观念和生态平衡等观念的传入,使素食不仅了具有科学的诠释,脱离传统的个人修养意义,而且被提高到国家建设的层面,成为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理性选择。据生态学“林德曼效率”理论,人作为食物链中的一员,

其食物能量的生产和消费受到规律的制约,在同样的土地上,如以农耕种植和素食为主,就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如果以畜牧业和肉食为主,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口数量则会大大降低,这个比例大概是十分之―。在生产力并不发达的宋代,人口的数量对社会生产具有决定性意义,

宋代士人食素整体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饮食行为有了新的思想内涵。素食也不例外,在宋代,素食代表良好的饮食习惯和清高的士人品格。

现代医学表明,素食不仅不会影响人体健康,而且由于素食清淡,脂肪含量较少,基本不含胆固醇,能有效减少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可能性,同时由于素食纤维含量充足,可以带走身体的部分毒素,肉类中含有的蛋白质也可从豆类和全谷类中寻找替代。

1.士人阶层男性食素

早在先秦时期,中国人就有了养生的概念。中国传统的养生理论,就是来源于道家的养生思想和中医理论。随着医学理论水平的提高,养生方式开始转向日常饮食。这种转变,可从宋代士人对饮食的态度中窥见。苏轼就认为养生主要在于注意饮食,防病于未然,“养生者,不过慎起居饮食,节声色而已。

陈著在《闲居有感》中感叹道:“参差梅竹槿花篤,强对溪山傲百罹。终日书声清屋气,四时蔬食寿家规。”他也认为蔬食可令人长寿,是一种有效的养生方法。

2. 素食与品格

春秋时代,饮食的差异就表示阶级的高低,到后来,“肉食”和“肉食者”逐渐演变成一种象征性的说法,代表荣华富贵和显要地位,并具有了负面的象征意义。一提到“肉食者”,就会浮现鄙俗、贪婪、无能的形象。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是最好的例子,欧阳修也有“肉食何人为谋国”?的感叹。“肉食者”的象征不断向下沉沦,越来越负面,《鹤林玉露》表达了宋人对食肉者的鄙薄心态,将幕官吃肉视作不廉洁,甚至德行有亏的行为。

在中国畜牧业不甚发达的农业社会中,肉类来源有限,因此从很早开始,人们就视肉类为珍贵难得的食品,能够吃肉的人多半属于高官贵族,一般平民百姓则少有吃肉的机会。

3. 士人阶层女性食素

赵荣光曾指出在中国历史上曾存在一个素食文化圈。这个文化圈,是一个特殊的饮食文化圈,它没有严格固定的地域,也没有明确的区域界线。形成较晚,于近代基本淡化,其大致地域是黄河中游以下、长江中游以下的广大地区,主要包括京津区、黄河中下游区、长江中下游区、东南区和西南区等部分地区。

根据上表食素士人的籍贯来看,食素士人的主要分布与素食文化圈是一致地分析其食素原因,应当归结于宋代社会的整体环境。素食的发展,当然曾深受佛教的影响,但从寺院扩散到民间,绝不仅仅是佛教的缘故。

儒家的经典、道家的教义,以及民间的信仰和个人的诠释都促进了素食的发展,最终混合为养生和清高的素食观。士人食素更不能忽略当时的社会背景,宋代内忧外患的政治环境,导致大部分知识分子郁闷难填,良好的生活环境让他们更多的转向自己的个体世界。

宋代士人食素个案

1. 士人食素现象

苏轼对饮食有着独到而深的见解,每食一餐都会有新的诗作产生。一生足迹遍及祖国的南北,到过四川、陕西、山东、河南、江浙、安徽、广州、海南等十几个省份,期间经历复杂,不仅与社会各阶层的人交流,更是与少数民族同胞情深义重,在现存的三千多首诗词里,有669首为饮食诗。

苏轼饮食习俗众多,内容庞杂丰富,蔬菜在其中占有很大比例。一千多年过去了,苏轼却不曾淡出人们的视野。提到苏轼与美食,大家最容易想到的应当是他在黄州(今湖北黄冈)创制的东坡肉,而东坡肉因为苏轼的缘故也早已成为江南地区的传统名菜。但苏轼对于饮食的贡献远不仅于此,他对素食和养生的重视更值得我们关注。

2. 陆游食素个案

陆游是很会烹饪的。在现存古诗9362首中涉及到饮食方面的诗达到3292首,占全部诗作的三分之一,若除外饮食内容不太典型者,则得诗3000首。

其中更是有很多来歌颂和赞美日常生活中的朴素蔬菜,对于蔬食养生更是深有体会就地取材,亲自下厨掌勺,烹制丰盛的宴席,吃的宾客们腹便便:“今日山翁自治厨,嘉肴不似出贫居,白鹅炙美加椒后,锦雉羹香下豉初。箭茁脆甘欺雪菌,蕨芽珍嫩压春蔬。平生责望天公浅,扪腹便便已有余。”

3. 士人素食著作

林洪的主要活动时间大多集中在南宋中后期。他自称是林逋七世孙,兴趣广博,爱好清雅。著有《山家清事》、《茹草记事》、《西湖衣钵集》和《文房图赞》等,陈达叟与《本心斋疏食谱》,也称《疏食谱》,通常认为是陈达叟的作品。

陈达叟,河北清漳人,全文不过700字,共记有二十条简单食谱,每条菜谱仅对用料或制作方法做简要介绍,之后附有16字的诗句进行赞美。素食由祭祀和丧灾之事发展为宗教信仰,再到脱离桎梏主动追求,经历了一个很漫长的时期。

宋代素食在前代寺院素食发展的基础之上,已经逐渐摆脱教义影响,开始向大众普及,食素成为了一种社会新风尚。宋代是素食大放光彩的时候,并且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体系。

宋代成熟起来的素食文化后被明清继承,继续发展,《易牙遗意》、《随园食单》等都记有素食的发展情况,冒襄、李渔、袁枚等更是学习前代士人的精神品格,十分追求饮食的艺术化,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士人饮食文化。

近代以来,博物观念、动物保护观念、营养观念和生态平衡等观念的传入,使素食不仅了具有科学的诠释,脱离传统的个人修养意义,而且被提高到国家建设的层面,成为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理性选择。

据生态学“林德曼效率”理论,人作为食物链中的一员,其食物能量的生产和消费受到规律的制约,在同样的土地上,如以农耕种植和素食为主,就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如果以畜牧业和肉食为主,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口数量则会大大降低,这个比例大概是十分之―。

结语

古往今来的事实证明,从穿衣风格到饮食习惯都是由上及下普及的,这不仅是因为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使社会上层有更多的选择,更是因为人类往往具有趋上性,喜欢模仿和追求比自身好的人的生活习惯。

具体到素食上,素食的发展离不开社会上层尤其是宋代士人的推崇。作为素食主义者的部分人,选择素食就是选择了个性。他们个性化的强烈追求,引发了一场全民食素的社会风潮。与素食相关的诗歌广为传颂,新创的素食菜品受到大家欢迎,素食著作更是被保留到今天,诉说着素食曾经的繁荣……

如果觉得《宋代饮食文化与著作,为现代人研究饮食文化提供了大量素材》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