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采药灵山,结驾登九嶷”——从魏晋南北朝看医学与养生

2022-03-20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3349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7 分钟。

引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文化如同雨后春笋般涌现,儒学不再一家独大,诸子百家的论点开始绽放光彩。多元的思想让自然科学得到了较大的进步,与此同时,医药文化在这个动荡的年代逐步发展,也为养生文化提供了基础条件。

这一时期的战乱、饥荒以及疾病直接威胁到了人们的生存,但另一方面却为当时的医生提供了较多的病例与经验。《隋书·经籍志》中有关医学方面的著作共有300 部,其中绝大多数是魏晋至隋代医家所作,内容极为丰富。

而魏晋南北朝时期,不仅医学得到了发展,养生文化也同样盛行。佛教道教在当时广泛传播,修习玄学的人在养生方面极为注重,并通过服药的方式来进行保健。

医学与养生之间既是独立的,又是互相渗透的,二者之间到底有哪些内容值得我们去探究呢?今天我们就魏晋南北朝这一时期来探索其发展与联系,重回战乱年代“寻灵丹妙药,修养生之道。”

朝代更迭、战乱不断,动荡中碰撞出火花

频繁的朝代更迭,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个鲜明的标志。战火从三国烧到北朝,人祸尚未平息,自然灾害更让本就受尽战争折磨的人们,生存更为艰难。且不说广大平民百姓,即使身居高位的统治者们,也不敢保证能够安稳的生活,人们的身心健康以及人身安全一直受到各方面带来的压力。

《三国志·魏志》记载,董卓之乱后的几年间,中原各大豪强互相攻伐,战火连绵,饿殍遍野,损害惨重。

东晋咸康元年六月,

“天下普旱,会稽、余姚特甚,米斗值五百,人有相鬻者。”

天灾与人祸不断侵害人民的安全,这也使得他们对生存与安定的愿望变得十分迫切。身体的健康得到了他们的关注,在这流离失所的岁月中,生命的重要性得到了十分鲜明的体现,强烈的求生欲望推动了这一时期医学的发展与养生文化的繁荣。而拥有许多特权的门阀士族,无论是在政治、经济还是是文化上,都有着雄厚的资本与优越的物质条件,相较于寻常百姓,他们有能力去更加深入的探索医学理论与养生文化的奥秘。

这时期的医学进步很快,无论是对疾病的诊断还是疑难杂症的治疗方法,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东汉末年,农民起义受到了统治阶级的疯狂镇压,而随之发生的军阀混战又让各种疾病开始流行。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自序记载,

张氏家族二百余口,自建安元年(19年)以来,在疾病流行中就死亡了三分之二,其中患伤寒病死去的占十分之七。

可见流行病对人们造成的伤害,急需有效的医疗方法来解决。若说那时期张仲景在内科上造诣颇高,那么外科上就得看三国时期的华佗了。作为一个民间医生,他很擅长针灸疗法,多年在外行医的经历让他的医术突飞猛进,并用针灸的方法医好了曹操的头风病。然而曹操强留华佗不得,便将其残忍杀害,可谓是同时期医学界的一大损失。

医学的发展给养生带来了新的思路。

南朝著名的医药学家陶弘景,著有《本草经集注》一书,对各类药物的详细记载为服药养生提供了参考。此外,他结合了多种医药书籍,总结了一些自己对养生的看法,为古代医学与养生留下了重要的见解与理论。朝代在医学与养生的交织中更迭,人们的多元化的思想也开始逐步散发光彩。

衣食住行、文学艺术,医学与养生渗透社会各个阶层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重要时期。东汉末年以来,不断的战乱与纷争让各方势力的兵力损失重大,军阀与各地政权为了扩大军队的人数,开始招收少数民族的人民,致使周边的少数民族接连流入中原,与此同时,中原地区得天独厚自然条件以及生产力发展的优越性,也吸引着少数民族主动内迁。

多种文化的相互融合让医药养生的文化得到了多元的发展,少数民族带来的独特传统养生方式,溪水一般汇入中原养生文化的河流中,让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举步维艰的人们有了更多就医与养生的选择。

衣食住行开始变得丰富多彩,人民对医疗与养生的认识深入了许多,日常的穿着打扮更为适合身心的需要,改良后的服饰也有着明显的养生与护生的功效。随着时间推移,服药养生成为了一种流行的方式。

若要从身体的角度来看,嵇康的那句"服食改姿容"或许可以解释为何魏晋南北朝时期这种服药养生之风兴起。

口服药物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人们的外表,或是治愈疾病改善面容,或是延年益寿强健身体。在这一时期,各个思想流派都有诸多修身养性之人,道教的兴盛推动了服药养生的发展进程,魏晋的修行名士中,很多人都希望能通过服用“灵丹妙药”来寻求长生,但他们并不是追求飞升成仙,更注重的是药物的养生功效。

秦承祖曾言,

“夫寒食之药,故实制作之英华,群方之领袖。虽未能腾云飞骨,练筋易髓,至于补生养寿,无所与让。”

民族文化的融合促使各阶层的人民从医学角度改善生活,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跪坐的习惯逐渐变化,这也让坐具以及床榻的设计随之改变,改良后的坐具更为符合身体的机能,有舒展筋骨、疏通经脉的效果。

医学理论的完善丰富了人民的生活,甚至有文人雅士隐居山林修身养性,或是深入群山寻找治病良药。寻医与寻药的足迹遍布各地,共同促成了同时代医学的诸多成就。

多种多样的民生习俗让这一时期人们的思想得到开化,就医寻药以及养生充斥着社会各个阶层。战争的逼迫以及文化的繁荣使得魏晋南北朝的医学更上一层楼,医学的进步又为养生提供了阶梯。在医学与养生的共同发展中,处于战火与天灾中的人们得以为自己的生命做出努力,以便捱过这时代的寒冬。

魏晋南北朝的医学与养生文化经久不衰

纵览古今,无论在哪个朝代,医学与养生都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独特的时代特征以及思想上的开放,让医学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对于疾病的预防以及保健养生也有着丰富的方法,同时也提供了许多医学病例与经验。

丰富的医学实例不仅催生了多位医术了得的名医,也为中国医书宝库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西晋时期王叔和编撰的《脉经》是我国医学史上现存第一部有关脉学的专书,为后世对脉学知识的探索提供了依据;《针灸甲乙经》的著成,对于针灸学的发展与传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宋、金、元、明、清时期的重要针灸学著作基本上是在此书的基础上加以充实;东晋时期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记录了多种简单易懂的疗法,其中对青蒿素可治疟疾的记载,更是为屠呦呦团队对抗疟疾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魏晋南北朝养生文化在中国养生史上有着承前启后的地位。魏晋南北朝养生文化不仅继承了先秦时期养生文化的主要内容,在战火纷飞的时代下,进行了多方面的创新与发扬传播,达到了中国养生文化史上第二个高峰。

与医学的发展一样,这一时期的养生文化也为后世的养生开创了更多新的局面, 其中对隋唐的养生文化有着直接的促进作用。隋代巢元方所著的《诸病源候论》、唐初孙思邈的《千金要方》,以及后来所产生的相关著作中,都存在着这一时期的各种养生方式的影子,后世对这时期的养生术不仅传承了,还因此得到了新的启发和思考,对原著进行扩充和创新。

此外,从各种服药养生的方式来看,魏晋南北朝时期所记载的丹方也是保健养生行业的雏形,在当今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能够通过静下心来冥想打坐得到修身养性的人少之又少,大部分人都希望通过快捷又直接的方式保养身心,那么前人通过实践留下的养生药方则帮了大忙。百忙之中抽空服用几个药片,便可让身体获取多种需要的元素,属实节省了不少的时间。

虽然这一时期产生的丰富多彩的医学与养生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清晰的印记,但我们在传承和享用这些文化带来的成果时,切记不要脱离了时代的特征,在那个兵荒马乱的日子里,人们已经为保护和延续自己的生命做出了十足的努力。

结语

医学与养生之间是密不可分的,养生是指人们通过各种方式来增强自身的身体素质,预防疾病,进而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

它们在许多方面共同促进与发展。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这种发展方式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人的求生本能如火焰一般引燃了思维的火花,肉体上的病痛反向延伸了医学与养生的范畴。

如此多彩多样的医学养生文化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无论是在朝代更迭、衣食住行、政治经济还是文化融合方面,其中的内涵与价值都是值得后人不断探索的。

充斥着人们生活的此类文化,不再为统治阶级所独享,而是飞入寻常百姓家,在人民的参与和创造中发扬光大。我们在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医学造诣以及养生方式时,其实也揭开了当时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以及人们最真实的想法。

参考文献

《魏晋南北朝医学研究纵览》

《魏晋南北朝养生文化研究》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医务体系及疾病防治》

《魏晋南北朝医药与服食养生之风》

如果觉得《“采药灵山,结驾登九嶷”——从魏晋南北朝看医学与养生》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