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如何养生?从嵇康的养生“五难”说起

2022-04-10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1196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3 分钟。

养生是个古老的话题。尤其是中国人,自古就把养生当成绝大的事情。上至皇家贵族,下至平民百姓,无不热衷于是。如此,才有了秦始皇派徐福东渡,寻找长生不老灵丹妙药的故事;有了许多皇帝迷恋炼丹保健以求长寿,从而中毒身亡的悲剧;更有文人墨客的养生论道,乃至坊间众多的养生偏方。从古至今,这种传统好像从来没有断绝过。

中国人的养生传统并非都是糟粕。这里包括了古代先人长期的经验总结,也有潜心研究的成果。尤其是医家的治未病,道家的性命双修,佛家的禅坐冥想,儒家的修身养性,都是古老养生理念的精华。这种文化的浸润,便成了国人养生的基本认知。所以说起养生,每个国人都能说出许多道理。

然而,养生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便深识此道。他一生崇尚老庄,讲求养生服食之道,他的《养生论》更是中国养生学史上最早较全面、较系统的专著。他在“答难养生论”中详述了养生的“五难”。“养生有五难:名利不灭,此一难也。喜恝不除,此二难也。声色不去,此三难也。滋味不绝,此四难也。神虑消散,此五难也。”这“五难”之所以难,是因为每个人都无法完全弃绝。人活着就有七情六欲,就有悲欢离合,就有声色滋味,就有名利纠葛,就有生老病死苦,可能就是圣人也无法摆脱。养生要在这种情景下达成,可谓难矣。

由此说来,养生绝不可能是超然物外的产物。因为,人这种社会性动物,离开社会无法生存。如今社会变化日新月异,每个人都无法置身事外,更无法遁入“空门”。社会大潮的裹挟下,老年人也不可能躲避三舍,独善其身,没有“健康码”就寸步难行。养生不是逃避现实的社会环境,也不是逃离现实的生活。驻进巴马这样的长寿之地,也不保你长寿安康;所有养生福地也不是你福养人生的温柔之乡。养生最重要的,是生活在任何环境下的心安。心有安处,则处处都是养生场景;泰然处之,时时都是养生善境。

其实,养生没有灵丹妙药,没有统一模式,也没有必须严格实行的唯一路径。因为,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遗传基因、身体特质、机能秉赋、健康状况、生活环境等等绝然不同。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你唯一的养生模式。完全没有必要模仿他人,也完全没有必要套用所谓科学的模板,刻意为之。如果养生成了生活的唯一,往往会变成病态的,如同走火入魔,伤害无穷。

养生是一种一以贯之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习惯,持之以恒,才能收到效果。记得有位西藏活佛讲过一个故事。有一次,他走到一个穷乡僻壤的地方,看到远处山上有座土屋,放射着佛光。他想肯定是高僧大德修炼之地。不想看到的,却是一位年迈的老婆婆在礼佛。老婆婆告诉他,自己几十年如一日如何口念咒语的敬佛大礼。活佛见老婆婆念的咒语是错的,并教她如何改正。随后,活佛离开土屋,再回看土屋,佛光消失了。这时活佛恍然大悟,赶紧跑进土屋,让老婆婆依然按照她以往的咒语礼佛,土屋重现佛光。养生也如此,只有念属于自己的“真经”,长久不辍地实行,才能见到养生的“佛光”。

如果觉得《如何养生?从嵇康的养生“五难”说起》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