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今日立夏,各地民俗花样多,蕴含养生智慧

2022-04-24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4973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0 分钟。

导语:今天是立夏,中国人普遍认为立夏是夏季的开始。在这一天,民间自古就有多种多样的风俗,有些至今仍然保留。这些节日风俗,是古人留给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更蕴含着尊重自然变化、顺应生命运行规律的养生大智慧。

二十四节气的发源地在我国的黄河流域,战国时就已经形成,是我们的祖先根据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时接受阳光的照射角度、时间的不同而制定出的一套时令系统。它能更好地指导作物的播种、除虫、收割等农事活动,同时也衍生出了丰富多彩的节气风俗。

说到传统民俗,中国人是最有仪式感的,那咱们就从祭祀仪式开始说起吧!

“迎夏”仪式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立,建始也,夏,假也,假,大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

不难发现,在立夏时刻,春天种的种子就已经长大了。天气会炎热起来,降雨也会增加,农作物生长最快的阶段开始了。因此,在古代的立夏这天会有祭祀的仪式,多用来祈祷农作物有个好收成。

天子祭祀“迎夏”据《礼记·月令》中记载,每年的立夏前三天,周朝的天子开始吃素,以“送春”。而到了立夏当天,就亲自带领朝中大臣去南郊举行“迎夏”仪式。仪式上穿红衣,士兵举红色旗帜,车马等都用红色装饰,祈愿当年农作物的大丰收。

古人认为红色是夏天神灵的主色调,这与中医理论认为的夏季主火、主红色不谋而合。这种仪式感,同时也提示人们,春天已经结束,夏天到了,养生也有了相应的变化。

《史记·太史公自序》:"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弗顺则无以为天下纲纪。"

不同于春天的生发,夏天是“长”的季节,植物是这样,人也是这样。这里的“长”,对于小孩子来说是长个、身体发育快;对于成年人来说,就是此时是孕育体内正气的最好时机。

百姓立夏祭祀“见三新”《清嘉录》关于立夏祭祀的记载中提到,苏州百姓用樱桃、青梅、新麦供奉祖先神灵,为“立夏见三新”,意思是立夏后就能经常见到这三样食物了。而从中医养生观来看,这三样食物在立夏食用也有其妙用。

夏季对应的五行属火,对应人体为心,对应五色为红色。夏天天气炎热,可以吃些红色的水果来养护心阳。樱桃是5月应季的水果,含水量较多,味道酸甜,《滇南本草》中记载其能大补元气,滋润皮肤。现代研究显示,樱桃中保健的成分主要为花色苷和花青素,有较强的抗氧化、抗肿瘤、降尿酸、抗痛风作用,并且对心脑血管的氧化损伤也有很好的保护作用。

立夏后气温升高,降雨增多,暑湿之气容易侵袭脾胃,让人吃不下东西,没有食欲。因此,立夏后的饮食应当“增酸减苦”,用酸味来开胃,减少苦性食物对脾胃的刺激。我们常说的“望梅止渴”,说的就是青梅。青梅味道比较酸,是因为其中富含的柠檬酸等有机酸,这些物质具有增进食欲, 恢复体力, 消除疲劳等功效,能明显改善“苦夏”症状。

时珍曰∶按∶《素问》云∶麦属火,心之谷也。郑玄云∶麦有孚甲,属木。许慎云∶麦属金,金王而生,火王而死。三说各异。

关于小麦的五行归经问题,中医是有三个不同方面的争论的,从小麦治病功效来看多养心安神、除烦止渴,认为是五行属火,归心经,养心血;从小麦的形态看,因其有麦芒,尖且利,是生长发育最快的部分,因此属木,归肝经,养肝气;而从小麦是冬天播种下种子,在夏天成熟收获,这样看五行属金,归肺经。这三个方面是从不同的方面对小麦的五行归经问题的阐述,因此各有道理。

天气热的时候,没有食欲,吃面可以解热和中,相比较大米更容易被人体消化吸收。夏天的湿热容易扰乱心神,吃面食可调养心气、疏解肝气,让人不那么烦闷。

我们从古代帝王的祭祀仪式,说到了民间百姓的祭祀食物,这其中的内涵都与中医养生观念相一致。接下来就说到了一个重要问题:中国的传统节日风俗里,怎么少得了“吃”?聪明智慧的中国人,总能抓住每次一节日聚会的机会,从时令美食中挖掘出新鲜有趣的饮食风俗。下面,咱们就说说立夏都有什么特色饮食风俗!

立夏的饮食风俗

中国人是最讲究饮食文化的了,时令的饮食风俗往往都是百姓从日常生活的经验中总结而来,立夏也不例外。人们吃到的是一道道特色美食,顺应的是自然气运转归变化,给予身体的是最好不过的营养补充。

吃立夏饭立夏这天,很多地方都有吃立夏饭的风俗。立夏饭,是由各种豆子,如黑豆、红豆、绿豆、黄豆、青豆等与大米一起煮成的饭。立夏饭颜色丰富,风味独特,让人食欲大开。

豆类的营养价值很高,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正所谓:“五谷宜为养,失豆则不良。”豆类蛋白质的赖氨酸含量丰富,但是色氨酸含量少;而大米蛋白质中的赖氨酸少,色氨酸多,两者一同食用时“蛋白质营养互补”,提高了蛋白质的利用率。

立夏饭,又称五色饭,人们吃立夏饭一方面寓意五谷丰登的好兆头,另一方面则是养精蓄锐、强健身体,为即将到来的麦收做好准备。

饮“七家茶”立夏饮的是“七家茶”,民间有言:“不饮立夏茶,一夏苦难熬。”关于“七家茶”的制作方法,各地略有不同。

明代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余》第二十卷熙朝乐事:“立夏之日,人家各烹新茶,配以诸色细果,馈送亲戚比邻,谓之七家茶。”

清代顾禄的《清嘉录》中提到,苏州人立夏日向左邻右舍要一点茶叶,用用隔年的撑门炭煮茶,称这为“七家茶”。

说到饮茶,中国人是最有发言权的,茶叶的发源地就在我国的广东,据说从神农时代就有了饮茶的风俗。立夏喝茶,从养生保健上来说,还有另外一层意义。前面我们说到,夏天五行属火,饮食上应该“增酸减苦”,但并不是一点“苦”都不吃。适当的“苦味”,可以去除邪恶的心火,反而能有益心神。就像我们平时吃了油腻的食物之后,喝点普洱茶或苦丁茶,可以化痰消食、温养脾胃,身体会舒服许多。

再看立夏饮“七家茶”,无论是从领居家要的茶叶,还是煮完茶与亲戚朋友、左邻右舍一同欢聚共饮,中国人的茶文化都少不了“人”。人们喝茶时调理了身体,沟通了精神世界,有句话说的好:“茶乃天地之精华,顺乃人生之根本。”

吃立夏蛋民间有句俗语:“立夏吃蛋,石头都踩烂。”立夏蛋,就是用饮用不了的“七家茶”或核桃壳熬的水煮蛋。

鸡蛋中蛋白质的含量很高,而且氨基酸的比例与人体最为相似,更有利于消化吸收。老百姓吃立夏蛋,意在增强免疫力,扶助正气,防止“苦夏”对身体的伤害。

另一方面,立夏吃蛋还是为了“固肾精”。中医认为,肾属水、藏精,心属火、藏神,两者相互作用又相互制约,也就是“心肾相交”,这样才能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不管是用“七家茶”还是用核桃壳熬的水煮蛋,都使鸡蛋“苦性”增加,去心之邪火的同时固肾精,整个人意气风发、精神抖擞。

现在,经过不断演化与传承,人们还将“七家茶”煮蛋的配方进行改良,加点桂皮、茴香、姜末等佐料,做成了一道传统小吃——“茶叶蛋”,不止立夏吃,日常也经常食用。

吃健脚笋在浙江,有立夏吃健脚笋的习俗,称这样会强健脚力。相传唐末的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在起义失败后回到杭州余杭的黄回山,当地植物以笋为多,黄巢就教士兵们吃“全脚笋”,据说吃了这道菜会让人脚步轻盈,爬山都毫不费力。

后来,当地人为了纪念黄巢,就有了立夏吃“全脚笋”的风俗。而“全脚笋”在当地方言发音与普通话“健脚笋”相似,后来就一直称为“健脚笋”。

健脚笋的做法很简单,就是把不切断的整株鲜笋剥壳后先在水中煮熟,随后加点盐、油,或者放少许酱油再烧一烧,就可以吃了。

鲜笋中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及微量元素,能清心除烦、开胃健脾,增强机体免疫力,促进肠道蠕动,预防便秘。

当然,各地还有很多立夏的特色饮食风俗,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人们在享受完了美食之后,自然会变着花样的找些娱乐活动来消消食,活动活动身体,娱乐一番。下面要说的就是立夏的两个代表性的娱乐活动,咱们一起来看看吧!

立夏的时令娱乐

挂蛋、斗蛋、涂鸦鸡蛋刚才咱们说到了吃立夏蛋,除了吃,鸡蛋的玩法还真不少。煮好的鸡蛋,挑选个大完好的,放在水中冷却后,用彩线编织成蛋套,挂在孩子的胸前,或挂在帐子上,称为“挂蛋”。

挂蛋源于一个美好的传说,相传立夏时瘟神会到人间在传播疾病,让人夏天茶饭不思,精神萎靡,得上的病就是“疰夏”。于是老百姓都到女娲那里去祈福,祈求这种病不要降临到小孩子身上。女娲知道了,就托梦给百姓,让他们在立夏那天在孩子的胸前挂煮鸡蛋,之后“疰夏”这种病就消失了。于是民间为了感谢女娲,在立夏有“挂蛋”的习俗。

“疰夏”,就是老百姓说的“苦夏”。由于夏季气候原因,暑热、湿热易侵袭人体的脾胃,造成运化不利,出现食欲不振、倦怠、乏力等症状。同时出汗较多,体内分水和盐分流失较多,很容易使电解质失去平衡而加重浑身无力的症状。

除了挂蛋,有的地方还在蛋壳上画画、涂鸦,还有的小孩子用鸡蛋相互比试,称为“斗蛋”。这些都突出了立夏吃蛋的意义,是人们为了防止“苦夏”的出现而开展的娱乐活动。

立夏“称人”《上海县竹枝词》有:“立夏称人轻重数,秤悬梁上笑喧闺。”

吃完立夏饭,人们在房梁或大树上挂一杆大秤,小孩坐在箩筐内称重,大人则双手拉住秤钩、双脚悬空称重。

要说立夏“称人”,还与刘备的儿子阿斗有关。相传刘备死后,诸葛亮让人把阿斗送到他的继母吴国孙夫人那里抚养。送到那天正好是立夏,孙夫人让阿斗称了体重,过了一年立夏再称体重,看看体重增加了多少,然后写信告诉诸葛亮。后来,立夏称体重就成了民间习俗。还有人说在这天称了体重就不会怕夏天的炎热,身体不会变瘦。

立夏“称人”的举动,实际上是人们提醒自己要做好准备,面对接下来更加炎热的天气给机体带来的挑战,同时,也表现了人们增幅添寿的美好愿望。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演变,人们在不同的社会土壤中滋生出了相应的民俗禁忌。除了消极性,某些禁忌其实是有其历史文化价值, 咱们就接着说说立夏这天的风俗禁忌。

民间禁忌

小孩禁忌坐石阶,坐了就凑成七数立夏这天,孩童忌坐石阶或门栏,据说坐了石阶或门栏接下来的夏天就会疲倦多病。如果不小心坐了石阶,那就再坐6阶台阶或6道门栏,凑成了数字“7”就没事了。数字“7”与人体的疾病真的有关系吗?这就说到了古代的两本经典古籍《黄帝内经》和《易经》。

《周易·系辞上》有:“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易经》相传是根据伏羲的言论和思想总结而来的思想体系,体现的是伏羲根据“河图”和“洛书”总结出了阴阳五行的变化和日常现象之间的联系规律。《黄帝内经》与《易经》很多方面都相得益彰,还可通过《易经》来解释人体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相互关系等。

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我国为夏季,人体内的阳气在心经运行。由《易经》中关于数字的论述,得出手太阳小肠经系丙火,小肠为阳腑,数字“7”代表丙火小肠经。

立夏日忌坐石阶主要是为了突出数字“7”和丙火小肠经的关系,如果不足“7”,就是手太阳小肠经的阳气虚。中医里的小肠和西医解剖学有所不同,小肠主要是起到接受胃初步消化的食物,吸收精华、排出污秽的作用。如果小肠功能失调,就会导致食欲不振、消化不良、二便不通畅,整个人没有精神。

立夏忌“怒”

大家都知道“怒”伤肝,的确,总是生气的人肝必定会受影响。其实,怒也伤心,我们来看这个“怒”字,下面一个“心”,上面是“奴”,什么意思呢?奴隶是抬不起头的,卑微的,发怒会把心气压制伤害到特别虚的状态。夏日通心气,发怒就会对人体的健康非常不利。

人为什么会发怒?我觉得多半还是三个字“想不开”,时候要理性一些,不要被情绪左右。当然,如果实在调解不好,更不能憋着,找到适合自己的发泄情绪的通道。比如有的人去唱歌,有的人去找人聊天倾诉,有的人做手工活。总之,找一个你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怒气以适当的方式排解出去。否则,这些不好的情绪会化成中医说的“痰”或造成“瘀”,最终受害的都是自己。

综上所述,“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文明的文化传承,对我们现实生活也有着指导意义。在立夏这天,古代帝王天子有“迎春”仪式,百姓则用“三新”祭祀祖宗神明,从精神层面上接受时令的变化。人们吃立夏饭、饮“七家茶”、吃立夏蛋和健脚笋,养护心阳、坚固肾精、强健身体,享受新鲜应季的食物美味,顺应节气变化的阴阳转化规律,与自然协调统一。

立夏挂蛋、拄蛋、斗蛋、涂鸦鸡蛋,一个鸡蛋有如此多的玩法,可见立夏在人们心中的重视程度。立夏称人,不止是称小孩,大人也来称一称,祈福安康谁都不能少!立夏禁忌坐门槛,体现着《易经》和《黄帝内经》两大经典古籍的高度契合统一,数字也有其精妙之处。立夏忌怒,则为的是夏日属火,通心气,养生不止是吃吃喝喝,情志也很重要!

今日立夏,祝您健康快乐!我是营养师安妮。

如果觉得《今日立夏,各地民俗花样多,蕴含养生智慧》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