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养生漫谈-初识中药>丨④补气要药-黄芪

2022-05-22 分类:养生资讯

黄芪,味甘,性微温,归脾、肺经。有补气固表,托毒排脓,利尿,生肌的功效,用于气虚乏力、久泻脱肛、自汗、水肿、子宫脱垂、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疮口久不愈合。

据《神农本草经》中记载,黄芪,味甘,微温。主痈疽,久败创,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

据《本草经集注》中记载,黄芪,味甘,微温,无毒。主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妇人子藏风邪气,逐五脏间恶血,补丈夫虚损,五劳羸瘦,止渴,腹痛泄利,益气,利阴气。生白水者冷,补。其茎、叶治渴及筋挛,痈肿,疽疮。

《本草经解》中对此进行了解读,黄芪,气微温,味甘,无毒。主痈疽,久败创,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酒炒、醋炒、蜜炙、白水炒)。黄芪气微温,禀天春升少阳之气,入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味甘无毒,禀地和平之土味,入足太阴脾经。气味俱升,阳也。脾主肌肉,甘能解毒,温能生肌,所以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也。风湿热壅于肌肉筋脉中,则筋坏肉败而成大麻风癞疾矣。脾主湿,胆主风,三焦主热,“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黄芪甘温,补益气血,故治癞疾也。肠澼为痔,肠者手阳明经也,太阴脾为阳明行津液者也;甘温益脾,脾健运,则肠澼行而痔愈也。鼠瘘者瘰疬也,乃少阳经风热郁毒;黄芪入胆与三焦,甘能解毒,温能散郁,所以主之。人身之虚,万有不齐,不外乎气血两端。黄芪气味甘温,温之以气,所以补形不足也;补之以味,所以益精不足也。小儿稚阳也,稚阳为少阳,少阳生气条达,小儿何病之有?黄芪入少阳补生生之元气,所以概主小儿百病也。

黄芪用途广泛,,许多经方中都黄芪这味药为主药。如出自《圣济总录》的补气黄芪汤,由黄芪(锉)、人参、茯神(去木)、麦门冬(去心,焙)、白术、五味子、桂(去粗皮)、熟干地黄(焙)、陈橘皮(去白,焙)、阿胶(炙燥)、当归(切,焙)、白芍药、牛膝(酒浸,切,焙)和甘草(炙,锉)组成,具有养血补气,培元固本之功效,主治肺劳饮食减少,气虚无力,手足颤掉,面浮喘嗽。如出自《丹溪心法》的玉屏风散由防风和黄芪组成,主治自汗。如出自《金匮要略》黄芪桂枝五物汤由黄芪、芍药、桂枝、生姜和大枣组成,主治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经常食用黄芪进行养生。下面再列举几个当归日常搭配的方法:

(一)黄芪银花粥:生黄芪50克、金银花40克、粳米50克。将配料洗净,将生黄芪、金银花装入已消毒的纱布袋中,放入砂锅内,加入1000ml水,煮沸20分钟,将纱布袋及药渣捞去,放入洗净的粳米,煮烂成粥。有清暑热,解湿毒的功效,夏季感受暑湿之邪,发热,四肢倦怠,恶心厌食者可选用此膳。

(二)黄芪和枸杞:有效抗衰老、提高睡眠质量、提高记忆。枸杞子被称为“智慧果”,配上黄芪不仅能改善大脑记忆力,还能提高学习能力,适合学生及上班族常喝。

(三)西洋参黄芪茶:西洋参和黄芪都具备有补气补虚作用,由于西洋参还具备营养心肌,增强心肌功能的作用,因此西洋参黄芪茶还可以作为心肌炎的辅助治疗佳品,西洋参黄芪茶药效互补,经常饮用可以增强机体免疫功能,降低血压,对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有很好的调理功效。西洋参和黄芪各3克,加入300毫升的水就可以泡一壶养生茶,冲泡10分钟后即可饮用,可以往茶壶添水,直至水味淡为主。黄芪泡水喝,对于体质虚弱,气虚体弱的人会有很大的帮助。

此外,从体质上来说,黄芪最适合气虚脾湿型的人,这种人往往身体虚胖,肌肉松软,尤其是腹部肌肉松软。而身体十分干瘦结实的人则不宜。从身体状况来说,孕期、经期、感冒都不要吃黄芪。从季节来说,普通人春天不宜吃黄芪。阴虚、湿热、热毒炽盛者用黄芪一般会出现毒副作用,应禁用。

如果觉得《<养生漫谈-初识中药>丨④补气要药-黄芪》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