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惊蛰养生:使情志如春日般舒展

2022-07-08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1555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4 分钟。

“一阵催花语,数声惊蛰雷。”3月5日16时54分,当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惊蛰如期而至。

惊蛰,是24节气中第三个节气,也是24节气中唯一一个用动物行为命名的节气。原名“启蛰”,后为避汉景帝刘启之名讳,改名“惊蛰”。

这两个名称,虽然都是指二月节,但含义有所不同。

清 《十二月令图》之二月

启蛰,是指蛰伏于土穴中冬眠的动物,至阳春二月天气回暖,便纷纷醒来,开始启户而出。

《乐志》云:“二月建卯。卯者,茂也,言阳生而滋茂也。”所谓“阳生而滋茂”,就是指天气回暖,万物复苏。故二月在古代又称“如月”,意为“万物相随而出,如如然也”。启蛰,正是蜇虫“如如然而出”之象。

而惊蛰一名,则是指蛰虫被雷声惊醒,走出洞穴。

《淮南子·天文训》说:“加十五日,指甲,则雷惊蛰。”“加十五日”,是指雨水节气后十五日,“指甲”,意思是北斗的斗柄指向“甲”方(东偏东北)。此时雷声响起,惊醒了蛰虫。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蛰,言发蛰也。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用卦象解释惊蛰,出处是《周易》。《周易·说卦传》说:“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又说:“震为雷。”

实际上,许多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它们出穴与否,主要是跟着感觉走。感觉到天气寒冷了就藏起来,天气变暖了才走出来。

显然,启蛰比惊蛰用词更准确,更符合自然规律。

清 郎世宁《锦春图》

但不管是“阳和启蛰”还是“闻雷惊蛰”,都反映了仲春二月阳气上升、时有雷雨的事实。而天气乍暖还寒,甚至出现“倒春寒”也是常见之事。

在这个气候变化多端的时期,应如何防病防疫、保健养生?

仲春温暖的气候,是多种细菌、虫子蚊蝇等滋长蔓延的温床,故首先要清洁家居。

按传统习俗,惊蛰期间,人们会手持香熏、艾草等熏遍家中四角,以香味驱赶蛇、虫、鼠、蚁,以防疟疾、鼠疫等疾病。又用石灰防虫蚁,《千金月令》云:“惊蛰日取石灰糁门限外,可绝虫蚁。”

现在有了消毒液和各种杀虫气雾剂,清洁起来就更方便了。

今年入春以来,天气虽已回暖,但近日气温又下降。广州等地还有雷暴,还极有可能出现潮湿回南天气。

明 唐寅《桃花八哥》

面对这种忽冷忽热的天气,可用民间流传已久的“春捂”养生法。所谓“春捂”,就是衣服要捂紧一点,不要急于减衣服,以防感冒或感染流行疾病。

起居方面,宜“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行”。这里的“夜卧”,是指晚上10点左右入睡,不是指三更半夜才睡。

情志养生方面,因春天肝气旺盛,人易生气发火,如控制不好情绪,易发眩晕、中风、长痤疮等疾病。因此惊蛰时要力戒焦虑、发怒等情绪,使自身的情志、气血也如春日般舒展通畅。

饮食养生方面,宜减酸增辛,助肾补脾。因过多的酸味食物会引起肝气偏胜,克犯脾胃,导致脾胃功能失调。应多吃“助阳升发”的食物,如韭菜、芽菜等。

在古代,惊蛰节气有一习俗叫做“惊蛰吃梨”。此习俗源于何时已无从可考,为什么惊蛰节要吃梨?

有一种说法是,因惊蛰以后气候比较干燥,容易使人口干舌燥、外感咳嗽。而梨无论生食、榨汁或水煮,均有助脾益气、增强体质之效,故民谚有“惊蛰吃了梨,一年都精神”之说。

运动养生方面,仲春时节除适宜慢跑、步行外,还可练练古代流传下来的“陈希夷二十四节气导引坐功”。

《惊蛰二月节坐功图》

其中惊蛰节的功法是:每天清晨,盘腿坐,两手握拳,头颈向左右缓缓转动各数次。然后两肘弯曲,前臂上抬至与胸齐平,手心朝下,十指自然弯曲。两肘关节同时向后顿引,再还原。如此反复做30次。

做完以上动作后,叩齿36次,待津液满口,即徐徐咽下。

据说常练此功可祛腰脊、脾胃蓄积之邪毒,改善目黄口干、齿鼻出血、头风面肿、喉痹、暴哑、目暗怕光、遍身疙瘩等证。 有兴趣者不妨一试。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 钟葵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图片记者 钟葵(翻拍)

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 戴雨静

如果觉得《惊蛰养生:使情志如春日般舒展》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