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自然养生医学的圣经,《黄帝内经》到底讲了什么,被奉为至道之宗

2022-07-09 分类:养生资讯

健康长寿,是人类长久以来的梦想,中国是研究养生术最早的国家之一。早在两千年前,中国就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养生理论,这在《周易》、《黄帝内经》、《老子》中都可以看到。

《黄帝内经》说:“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并揭示出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虽然此书写于两千年前,但书中所描述的酗酒纵欲、追逐享乐、耗散精力、透支能量的生活方式,竟与我们现代人的生活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可见人性的弱点,并未因岁月的流逝而发生丝毫的改变。

尽管两千年前的人,已经知道如何调养身心,健康百岁,然而真正能做到的人又有多少呢?几千年来,终其天年的人可以说寥寥无几,正所谓:知易行难。问题的关键不仅在于懂得养生之道,更在于奉行养生之道。

《黄帝内经》是我国春秋时期的养生医学经典,充满了健康的智慧,其中涉及大量的自然健康理念。由于《黄帝内经》是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衍生出来,因此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将人置于天体运动、气候变迁、社会环境、生存条件中来观察,把自然界与社会的各种因素考虑在内,形成了完整而独特的养生理念,并将天、地、人作为一个整体,注重人的生活习惯、思想情绪以及外部环境对健康的影响。它的养生原则主要包括:天人合一、身心合一、阴阳平衡。

《黄帝内经》认为,天地是个大宇宙,个人是个小宇宙,天人是相通的,人无时无刻不在受着天地自然的影响,自然环境和气候的变化会影响人的健康,自然中的六气一一风、寒、暑、湿、燥、火是导致疾病的外在原因。这同道家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是一致的。

所以《黄帝内经》在养生上,强调天人一体,主张人必须随四时变化来调整自己。“天人合一”思想对东方人影响很大,但是与西方人的生活方式却大相径庭,不过近些年来这一思想却正在改变西方人的观念。

《黄帝内经》认为,人的情绪一一喜、怒、忧、思、悲、恐、惊是导致疾病的内在原因,所以它不仅重视身体的锻炼,也非常重视精神的修炼。中国道家文化讲究两个东西:性与命,性就是精神的生命,就是我们常说的心灵;命就是肉体的生命,也就是我们的身体。

所谓的修身养性,就是调整自己的心灵与身体,以求达到身心合一的境界。如果思想用得太过,就会妨碍养性;身体用得太过,就会妨碍修身,淡泊宁静,就是为了养性情。《黄帝内经》认为,阴阳平衡的人オ是健康人,人之所以会生病,是因为阴阳失去了平衡,而养生的目的就是求得身心的阴阳平衡。

这一健康理念深受道家思想影响,老子认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就是说天地万物都有阴阳,要达到和谐状态,必须阴阳调和。阴阳平衡是万物的理想状态,也是生命的健康状态。

在中华民族两千年的繁衍生息中,《黄帝内经》曾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特别是它的养生哲学,体现了极高的实用价值,被中国历代医家视为医学的圣典。《黄帝内经》提出了著名的三大养生原则:“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避邪不至,长生久视。”

意思是:人体养生应该根据四季气候的变化,随时调整自己的生活起居;情绪的稳定与内心的平和是养生的关键,人体阴阳的平衡是健康的保障。只有身心平衡、恬淡虚无、起居有节的生活方式,才能使人远离疾病、健康长寿。自然养生医学,可以说是中国文化传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700年前,欧洲鼠疫暴发,四分之一的人被夺去了生命;中国也曾有过大范围的瘟疫流行,但从未像欧洲那样惨痛,这同我国古代中医药文化是分不开的。然而,在现代医学已经发展到细胞分子水平的今天,去了解两千年前的《黄帝内经》还有意义吗?中国古代养生医学是否已经过时了?许多人开始对此产生疑问。一项对我国大学生的随机调查发现,75%以上的大学生不知道《黄帝内经》为何物,也有个别学生说“好像是金庸写的武侠小说”。

近年来,残酷的现实已经让人们逐渐意识到,医学并非是万能的,人类真正能治愈的疾病并不多,特别是许多慢性病,一旦形成就很难治愈。如果我们能更早地重视养生,将重点放在预防上,相信今天世界上的高血压、心脏病、癌症、糖尿病等疾病的发病率会低得多。

1996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21世纪的医学,不能继续以疾病为主要研究领域,而应该以人类健康为主要研究方向。”这似乎标志着现代医学在观念上的根本转变,正在由治疗为主的医学模式,转向预防为主的医学模式。

让人震惊的是,《黄帝内经》在两千年前就提出了预防为主的思想,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意思是:最好的医生,善于治疗未成形的病,如果等到疾病已成,再去用药物治疗,就好像是口渴了以后再去打水井,那不是太晚了吗?

从某种意义上说“治未病”是《黄帝内经》最重要的治疗原则。《黄帝内经》认为养生比治疗更重要,这一健康理念无论在当时、还是在现在来说,都应该是非常超前的了。

《黄帝内经》深入探讨了养生、医道,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问题。它不仅将人与自然看成一个整体,强调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更是将人体内部器官也看成一个整体,提出要协调好人体内各部分的平衡。

现代人由于过度征服自然,导致了生态失衡、环境污染,已经危及到人类安全,现在人们已经意识到必须与自然界和谐共生,才能保障自身的安全。同样,现代医学由于过度征服疾病,导致了医源性疾病的泛滥,许多人没有死于疾病,却死于医药的伤害,人们已经开始意识到,只有自然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能创造真正的健康。从这个意义上说,天人合一既是最古老的、也是最现代的生命自然观。

《黄帝内经》将人体阴阳平衡(自我稳定)和天人合一(对外适应)看作生命健康的两个重要条件。这一产生于两千年前的生命健康理念,同现代世界卫生组织的健康定义不谋而合。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在《组织法》序言中,将健康定义为:健康不仅为疾病或羸弱之消除,而系身体,心理与社会适应之完全健康状态。

如果觉得《自然养生医学的圣经,《黄帝内经》到底讲了什么,被奉为至道之宗》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