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循秋令特点保健养生

2022-07-10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3590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8 分钟。

8月8日立秋了。入秋以后,该怎样顺应秋令特点保健养生呢?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写道:“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大意是说:秋季呈现一派丰收、平定的景象。秋风渐来,天高气爽,暑湿之气一扫而光。这个季节里,人们应该早睡早起,起床时间可比春季稍迟些……

精神情绪要保持安定平静,藉以缓解秋凉之气对身体的束缚。怎样才能做到安定平静呢?这就要收敛自己的思绪,控制自己的心情,而不急不躁,平静自然,使秋季肃杀之气不能伤害身体,而使肺气保持通利调畅。这就是与秋季相适应的,可以保养人体“收”气的方法与原则。

如果违背了这个法则,肺气就会受到伤害,到了冬季还会发生完谷不化的腹泻病。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秋季的“收”,是冬季“藏”的基础,若秋天阳气应当收而未能很好地收,到冬天阳气应当藏也不能藏,于是就会出现阳虚腹泻的病证。

从中医理论来看,顺应秋令特点保健养生可以在以下几方面着手。

1.防燥邪

秋季,阳气渐收,阴气渐长。顺应自然界“秋主收、冬主藏”的规律而重视蓄养,以适应收藏的需要,为来年阳气生发打基础。

燥为秋季的主气,燥邪伤人,易伤人体津液,口唇干、鼻干、咽干,大便干结、皮肤干甚至皲裂等。因此必须防止燥邪伤人。

寒凉之秋,脾胃机能多健旺,是营养物质易于蓄积的大好时机,因此宜加强营养,多吃温热之物及血肉有情之物,还可进食养阴滋液之品,如阿胶、龟肉等。

2.养肺

秋季,其气清肃,其性干燥。肺为娇脏,主呼吸,性喜润而恶燥,故当空气中湿度下降时,肺首当其冲。燥邪犯肺,最易伤其阴液,轻则干咳少痰、痰粘难咯,重则肺络受伤。因此,秋季养生重点在肺。

中医认为“忧伤肺”所以金秋养生应心情开朗,常想常做令人快乐的事。笑能宣发肺气,使机体的血液循环加快,心肺气血调和。

秋天干燥的气候,使人体丢失水分较多,所以补水是秋季养肺的重要措施之一。每天至少饮水2000毫升,才能保证呼吸道润滑,减少损伤。对秋燥症状明显的人,可以通过进补中药膏来达到润肺的目的,如贝梨膏、八仙膏等。

“肺与大肠相表里”,若大肠功能失常,大便秘结,则肺气壅闭,气逆不降,致咳嗽、气喘、胸中憋闷等症加重,故防止便秘,保持肺气宣通也十分重要。

3.养胃

秋季,气温转凉,胃肠道对寒冷的刺激非常敏感,如果防护不当,就会引发胃肠道疾病或使原有的胃病加重。因此秋季养生宜养护胃。

胃部常感不适者,要特别注意胃部保暖。消化道溃疡发生、发展与情绪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要避免紧张、焦虑、恼怒等情绪的刺激。

饮食宜清淡、较精细、易消化、富有营养,定时定量、少食多餐。进行适度的运动锻炼,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4.睡眠

中医学认为,阴气盛则寐(入睡),阳气盛则寤(醒来),子时(晚21-23点)为一天中阴气最盛的时候,因此应在子时以前上床,以便在子时进入最佳睡眠状态。睡前可静坐、散步、看慢节奏的电视、听低缓的音乐等,使身体逐渐入静,静则生阴,阴盛则寐,最好能躺在床上做几分钟静气功做到精神内守。

睡前也可吃些养心阴的食物,如冰糖百合莲子羹、小米红枣粥、藕粉或桂圆肉水等;睡前用温水泡脚,促进心肾相交,有利于阴阳相合,有好的睡眠。

夏秋之交,湿热氤氲,稍不慎,就易导致寒湿之邪侵袭人体。多有全身酸重、脘腹痞满、便溏、四肢无力、周身关节疼痛等症状。所以,入秋后切莫贪凉。

“千金要方”中说:“凡人卧,春夏向东,秋冬向西。”理由是春夏属阳,头宜朝东卧;秋冬属阴,头宜朝西卧,以合“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

为了保证睡眠质量,还要注意一些细节。比如说:忌睡前进食、忌饮刺激性饮料(咖啡、茶、可乐等)、忌睡前情绪激动、忌睡前过度娱乐、忌多言谈、忌张口睡觉、忌直吹风等。

5.饮食

①秋季宜食甘润之物。

补肺润燥可适当服用梨、蜂蜜、甘蔗、百合沙参、麦冬、荠、菠萝、香蕉、萝卜等含水分较多的甘润食物以补充水分,防止口唇开裂等。尤其晨饮淡盐水,晚饮蜂蜜水,既补水分,又养生抗衰。

“饮膳正要”说:“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禁寒饮食,寒衣服。即秋季进补宜甘润温养,不过热,也不太凉,以不伤阳不耗阴为度。若过食寒凉之品或生冷不洁的瓜果,会导致温热内蕴,毒滞体内,引起腹泻、疾等,老人、儿童及体弱者尤要注意。

②秋季饮食宜少辛多酸。

肺主辛味,肝主酸味,秋季要减辛以平肺气,增酸以助肝气,以防肺气太过,使肝气郁结。所以,秋季日常饮食的搭配上,应尽量少食蒜葱、生姜,八角茴香等辛辣的食物和调味品,以免助燥伤阴,加重内热,应适当摄入酸味的水果和蔬菜。

水果味甘多汁,具有滋阴养肺、润燥生津之功效,是秋季养肺的最佳辅助食品。水果可分温热、寒凉、甘平三类。

温热类水果有:枣、桃、栗、李、杏、龙眼、荔枝、葡萄、樱桃、杨梅、菠萝等。体质燥热之人食用这类水果应适量。

寒凉类水果有:柑、橘、香蕉、雪梨、柿子、荸荠等。体质虚寒之人应慎食。

甘平类水果有:梅、椰、枇杷、苹果、青梅、橄榄等。适宜于各种体质之人。

水果也不是吃得愈多愈好。大部分水果,性偏凉,食用要适当,以免引起腹泻、呕吐、食欲减退等不良反应。

③养生粥、养生汤、养生茶

芹菜粥

芹菜(连根)、粳米、食盐、味精各适量。芹菜洗净,切成2厘米长的小段,与米一起放入锅内,加水适量,用旺火烧开,改用文火熬成粥,放食盐、味精调味即可。此粥能清肝热,降血压。

菊花粥

菊花30克,粳米100克。先将菊花煎汤取汁再煮成粥。此粥适用于秋季风热型感冒、少烦咽燥、目赤肿痛等病症,对心血管疾病也具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枸杞粥

枸杞、粳米各适量,加水同煮成粥。此粥具有滋肝补肾、养阴益血、安神明目的功效,适用于腰膝酸软、内热消渴、目晕不明等症,并具有保肝、促进肝细胞再生的功效。

银耳粥

将适量银耳加水浸泡后,和粳米、冰糖共煮成粥,粥熟后加入蜂蜜。此粥具有润肺生津、滋阴养胃、补脑强心的功效,适用于阴虚咳嗽、口鼻干燥等症。

花生粥

花生(不去红衣)捣碎,与粳米同煮至粥将成时,放入冰糖再煮片刻即可。此粥具有健脾开胃、润肺止咳的功效,适用于脾虚食少、湿疹、血友病等症。

土豆粥

取土豆100克,去皮,清洗干净,切成小块,和大米一起煮成粥。此粥具有健脾和中、益气调中的功效,适用于胃燥、胃痛便秘等病症。

* * * * * * * *

金橘汤

金橘2枚,用刀划破果皮,挤去核,放水中加糖适量,文火煮熟,吃金橘饮汤。此汤可用于治疗痰多喘咳。

双白汤

银耳、白萝卜、鸭汤、盐各适量。将银耳泡发择净,摘小朵,白萝卜洗净切丝,与银耳一起放入鸭汤中小火清炖15分钟,放少许盐即成。此汤具有清热祛痰、补肺气、利水消肿的功效,适用于秋燥咳嗽及口干舌燥等症。

萝卜茶汤

将白萝卜清洗干净,切成片,加水适量,煮烂,加入食盐调味,再将茶叶用开水冲泡5分钟,倒入萝卜汁内服用。此汤具有清热化痰理气开胃的功效,适用于秋季咳嗽痰多食欲不振等症。

清炖排骨汤

排骨、莲子、薏苡仁、山药、芡实、红枣、生姜、酒、盐各适量。排骨洗净切寸段,用沸水焯一下,撇去浮沫,放入生姜和用水浸泡过的莲子、薏苡仁、芡实、山药,用大火煮沸后加入红枣、米酒煮至熟烂,加盐调味即可。此汤具有健脾胃、促消化、增强免疫力功效,适用于脾虚腹泻、营养不良性贫血等症。

兔肉红枣汤

兔肉、红枣、盐各适量。兔肉洗净,切小块,与红枣一起用大火煮沸,然后改小火煨20分钟,放盐调味。此汤具补中益气、止渴健脾、凉血解毒的功效。适用于糖尿病等。

灵芝煲乌龟

将乌龟放入清水锅内煮沸,然后取出宰杀,去内脏,切块,略炒,然后与去核的红枣和灵芝(约30克)用沙锅煲汤,调味后饮汤吃肉。此汤具有降血脂、降胆固醇之功效

* * * * * * * *

佛手茶

将鲜佛手果切成片,取数片用开水冲泡、可用于治疗胃病、胸腹胀痛等。

姜苏茶

将适量的生姜丝和洗净的苏叶用开水冲泡10分钟饮用。此茶具有疏风散寒、理气和胃的功效,适用于风寒感冒、咳嗽痰多、胸闷不舒等症。

橘红茶

橘红6克,绿茶5克。放入锅内,隔水蒸20分钟后,随时饮用。此茶具有润肺化痰理气止咳的功效,适用于秋令咳嗽痰多、黏而咳痰不爽之症。

杞麦茶

枸杞子15克,麦门冬15克,一起加水煎煮,代茶饮。此茶具有滋补肝肾、清热除烦的功效,适用于咽干口燥、干咳等症。

桑菊茶

菊花、桑叶、绿茶各适量。将菊花、桑叶煎汤,去渣后,用其汤沏绿茶饮用。此茶具有润肺止咳、清利头目的功效,适用于热感冒、头痛眩晕等症。

柚皮茶

将柚子皮洗净,切细丝,与冰糖同煮,取汁代茶饮用。此茶具有消食健胃、化痰止咳的功效,适用于咳嗽、气喘痰多等症。

参麦银花茶

玄参15克,麦门冬10克,金银花9克。三者洗净,研成粗粉,放入保温杯中,加冰糖适量,用开水冲泡,盖闷30分钟即可,代茶频饮。此茶具有滋阴清火、利咽解毒的功效,适用于自觉咽喉部有异物感、口干咽燥或声音嘶哑、干咳少痰等症。

如果觉得《循秋令特点保健养生》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