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为什么我们要借吃饭来维持健康和生命

2022-07-13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2791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6 分钟。

吃饭,谁都会。但吃饭与健康息息相关。会吃饭的人,越吃越健康;若不会吃饭,则会吃出病来。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人活着,就要吃饭,我们借吃饭来维持健康和生命。表面上看,人人都会吃饭,但为什么有的人越吃越健康,而有的人却吃出疾病来了呢?

显然,吃饭是一门技术活。我们要想健康,就要会吃。我的观点是,吃饭需要掌握两个技巧,一个是如何吃,另一个是吃什么。以下详细解说。

一、如何吃?

我们应该如何吃才会健康呢?当然是学习《内经》,因为《内经》不但是关于中医基础理论以及针灸的经典,还是关于饮食的经典。可以说,《内经》的理念可以有效地指导着我们正确吃饭。

(一)食饮有节

《内经》告诉我们要“食饮有节”。我认为,这四个字的内涵非常丰富,值得深入研究。

何谓“节”?节的原意是竹节,引申为调节、节制、节奏、节令、节气、季节、礼节、节约、气节等等。那么“食饮有节”的“节”是其中的哪个节呢?

一则,少吃胜过多吃

电视里有一句广告词“好吃你就多吃点”。我的观点正好相反:好吃你就少吃点。为什么呢?从中医来分析,一方面,因为好吃,就容易吃的过多,吃多会伤脾伤胃,因此说,越是遇到好吃的,越要少吃点,这是自律。另一方面,凡是好吃的,往往无益于健康。比如,煎炸、烧烤、油腻、火锅、超加工食品等等,最好尽量远离这些好吃的食物。

今时我们有足够多的食物,我的建议是,宁肯少吃也不要多吃。有人认为,吃太少容易营养不良。我在临床上观察到,从来没有哪位病人因吃的太少而营养不良。相反,却多见因吃的太多而伤损脾胃,进而造成体质虚弱的。可以说,脾虚为诸病之源。今时饮食的主要矛盾不是吃的不够,而是吃的太多,导致痰浊阻滞,最终化生诸多慢性病。进一步说,数千年来人类基本上都是长期处于半饥饿状态的。今时粮食突然丰富了,暴饮暴食造成的危害非常大。况且,少吃可以养脾胃,让脾胃功能正常,可以更好地化生气血以濡养五脏六腑和四肢百骸,所以说,少吃才有益于健康。

生活中所见,今时许多慢性疾病高发,比如肥胖、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慢性肺脏病、慢性肾脏病、慢性消化系统性疾病、恶性肿瘤甚至慢性心理疾病等等,都与饮食过多有关。

二则,拒绝美食

有的人是美食家,只要是美食,一定要尝尝。我的观点是,不能过于贪恋美食,因为这会伤损健康。

如何判断是吃美食过度呢?很简单,看体重指数即可。若超过了正常范围,即可认为是美食吃多了。最好的办法的以后尽量拒绝吃太多的美食。我认为,健康胜过一切,美食是为健康服务的,而不能拿健康来换美食,这就本末倒置了。

在生活中所见,有的人迷恋美食,到了不可思议的程度。其实,这是贪婪的欲望在作怪,这样是对自己人生与健康的不自律。而且,越是超重的人越是难以克服对美食的欲念。迷恋美食的结果就是,不但导致了肥胖,更是扰乱了我们对健康需求的心智,甚至丧失了制服美食的能力。

三则,按时吃饭

什么叫按时?我的观点是,要在脾经、胃经、大肠经以及小肠经等与消化相关的脏腑当令的时间里吃饭。

比如,吃早餐的时间正好是大肠、胃、脾经当令之时(早晨5-7点为大肠经;7-9点为胃经;9-11点为脾经,这三个脏腑都主管消化),由此说,早餐非常重要,一定要吃早餐,并且要吃好,这样才能全身提供充足的气血,从而保证一天的生命活力。

再如,下午1-3点为小肠经当令,此时亦是吃午饭的时间。而除以上四时时辰之外,其他时辰所对应的脏腑都与饮食消化无关,当然也就不需要吃饭了。

今时我们非常重视吃晚餐,这其实是不符合五脏六腑的当令规律的。下午5-7点为肾经当令,不需要吃饭;晚上7-9点为心包经当令、9-11点为三焦经当令,也都不需要吃饭。如果在这三个时辰里暴饮暴食,明显是逆反了天地规律,肯定无益于健康。对于老年人、胖人和运动量极少的人,我的建议是,完全可以不吃晚饭或过午不食。

另外,还要把握这样的原则:不饥不食、未饱先止,每餐之前要有饥饿感,不饿就不要吃,当然也不能等到大饿时再吃,因为大饿的时候容易让人饥不择食、狼吐虎咽,反而吃的更多。每顿饭不要吃太饱,建议少食多餐。并且建议细嚼慢咽,每次吃饭不要少于20分钟。

(二)谨和五味

一则,五味的作用

《内经》告诉我们,吃饭要“谨和五味”。这里的“五味”既指食品的“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又指代食物的种类。五味各有不同的养生效果,以下做一个简单的描述。

①酸味:有敛汗、止汗、止泻、涩精、收缩小便等作用,如乌梅、山楂、山萸肉、石榴等;

②苦味:有清热、泻火、燥湿、降气、解毒等作用。如桔皮、苦杏仁、苦瓜、百合等;

③甘味:有补益、和缓、解痉挛等作用,如红糖、桂圆肉、蜂蜜、米面食品等;

④咸味:有泻下、软坚、散结和补益阴血等作用。如盐、海带、紫菜、海蜇等;

⑤辛味:有发散、行气、活血等作用,如姜、葱、蒜、辣椒、胡椒等。

二则,为什么要“谨和五味”?

《内经》告诉我们,“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说明五味调和得当是身体健康、延年益寿的重要条件。

其意在于告诫我们,饮食很重要,一定要会吃。一方面,要谨慎选择可吃之物;另一方面,要谨慎调和各种味道,由此才能达到饮食养生的目的。

现代医学认为,人体要维持健康,就要保证新陈代谢所必需的脂肪、蛋白质、糖、维生素、无机盐和水,所以要多吃些富含以上这些成分的谷物类、豆类、蔬菜类、鱼肉类、禽蛋类等各种食物。

我的观点是,现代营养学只重成分而不重气化,其实是机械论,并无益于健康。因为生命不仅有成分,还是气化。所以,我还是愿意按《内经》的观点去吃饭。《内经》提倡的食养原则是:“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我的理解是,人是杂食性动物,食物的品种需要多样一些,才能更好地保证五味调和。

三则,如何“谨和五味”呢?

我的体会是以下几点:其一,要咸淡适宜,宁淡勿浓。因为淡是脾的正味,淡最养脾。而脾为后天之本,为气血生化之源。所以在调和五味的基础上,尽量让五味淡一些。

其二,中和五味。不偏不依谓之中和。我的观点是,每种味道都可以吃一些,包括各种食物的酸、苦、甘、辛、咸各种味道都吃,不必挑食。生活中所见,不少人有挑食的习惯,尤其是孩子,稍觉不对胃口,就不想吃。结果往往是体瘦肢弱,容易患病。我的建议是,为了健康,不主张一味地吃山珍海味、鸡鸭鱼肉、美酒茗茶,同时,也不主张茹苦清素、厌食或绝食,这些都会导致五味不和。

其三,五味不可过极。五味各入五脏,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五味调和,则五脏亦归于平衡。反之,若五味过极,则各伤五脏。《吕氏春秋》说“大甘、大酸、大苦、大辛、大咸,五者充形,则生害矣”。

当然,若五味过淡导致完全不能激发食欲,那也没有必要。但不可因食欲不振而过食五味,虽然开了胃口,但伤了五脏,反而无益于健康。正如嵇康在《养生论》中所言:“滋味煎其脏腑,醴醪煮其胃肠”,结果就是健康受损。#养生#

(董洪涛)(未完待续)

如果觉得《为什么我们要借吃饭来维持健康和生命》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