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世说新语|从“三年之艾”感悟中医治未病的养生之道

2022-07-18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1664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4 分钟。

“世”说新语 当成语遇上中医药

古风盛行,国潮迭起。当成语遇上中医药,又将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呢?为推动中医药文化传承,胡博士说中医系列特推出“世”说新语栏目,从中医理论角度出发,重新挖掘成语的中医价值与内涵,分享成语背后的故事与养生方法,让读者感受不一样的中医药文化。

“三年之艾”,从字面的解释是存放了三年的陈艾。那么,为什么要用存放三年的艾蒿?而“三年之艾”又与中医有着怎样的联系呢?让我们一起来解读吧!

三年之艾

【解析】原文为“尤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意思是病久了才去寻找治疗疾病的陈艾叶。比喻凡事要平时做好准备,事到临头再想办法就来不及了。

【出处】《孟子·离娄上》:“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畜,终身不得。”战国时期,孟子就夏桀和殷纣的灭亡提出了自己看法:现今想统一天下的人,好比得了七年的病要求存了三年的艾草来医治,平时没有去积畜,一辈子也找不到。也有另一种理解之说,曰其七年之久的病,要连续用艾草治疗三年。

为何要用“三年之艾”?

艾,为菊科蒿属植物,《中国药典》收录其药用部位为干燥叶,其味辛、苦,性温;有小毒。归肝、脾、肾经。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外用祛湿止痒的功效。中医临床一般用于吐血,衄血,崩漏,月经过多,胎漏下血,少腹冷痛,经寒不调,宫冷不孕;外治皮肤瘙痒。醋艾炭温经止血,用于虚寒性出血。

民间传统有着各式各样使用艾的习俗和方法,如端午挂艾、做艾糍、艾叶煮水洗澡、泡脚、艾灸等等……而治疗用艾一般入汤剂用新艾,灸多用陈艾。新鲜的生艾含挥发油较多,做成灸条的话燃烧比较快,味道较辛辣,皮肤刺激性也较大,而陈艾不会。《本草纲目》记载:“凡用艾叶,需用陈久者,治令细软,谓之熟艾,若生艾灸火,则伤人肌脉。”据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艾叶中的总黄酮和总多糖均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清除自由基和有效阻止脂质过氧化引起细胞破坏的功效,而总黄酮含量在艾叶存储前三年逐年升高,第三年达到峰值后急剧下降;总多糖含量则是逐年下降。综合分析,古人总结推崇的“三年之艾”是有一定道理的。

“三年之艾”与中医的关系

回归到“三年之艾”的寓意,是告诫我们平时就要注意积累,不打“没准备的仗”,这用中医的角度去理解就是治未病。《黄帝内经》有云:“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指的就是要在没有发病之前进行预防,增强自身抵抗力,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要增强自身“正气”,日常的适当锻炼身体、均衡控制饮食、合理安排作息、保持良好心态是最简单有效的方式。此外,用艾灸也是补充人体阳气行之有效的方法。艾草性温,“阳气十足”,加上火的物理作用,能激发和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增强机体抗病能力。而艾灸最佳季节是夏季,因为夏天人体阳气最盛,借助艾草温阳之力,让人体与自然之阳气更好地结合而固阳于体内。同理,一天之中最理想的艾灸时间是正午,若太早或太晚,容易导致机体内阴阳失衡而带来不良反应。

艾灸能有效预防和治疗疾病,是中医治未病的“神器”之一。不过这“神器”也有“失灵”的时候,皮肤过敏者、经期血量较大女性、情绪不稳定者等,还有饭后或过饥时,均不应进行艾灸。

日常生活中适当服用艾草也有防病治病之效。

艾叶红糖水

材料:艾叶10克、大枣(去核)5枚、生姜5片、红糖适量

方法:将艾叶、大枣、生姜同煮,水开后调文火再煮10~15分钟,加入适量红糖煮溶即可。

功效:温经散寒止痛。用于寒湿凝滞痛经。

艾叶姜茶

材料:艾叶6克、生姜3片

方法:艾叶、生姜同煮,去渣代茶饮。

功效:温经止泻。用于治疗寒泻。

而对于内服艾叶,或许有人会对其有小毒的描述而有所担忧。其实,据文献记载“口服干艾叶3~5克可增进食欲,但大剂量可引起胃肠道急性炎症,产生恶心呕吐……”。也就是说,要大剂量或长期使用,才会对人体产生毒性反应。在此,建议大家日常保健食用艾叶每天鲜品不超15克、干品不超9克,不要连续或超量服用,如有不适尽快就医。

来源:“胡世云主任”公众号

执行编辑:刘文婷

审核校对:庄映格

责任编辑:宋莉萍

如果觉得《世说新语|从“三年之艾”感悟中医治未病的养生之道》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