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酷热未消,秋燥来袭!处暑养生专家的4点建议要记牢!

2022-08-10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1082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3 分钟。

今天迎来秋天的第二个节气——处暑。不过南方天气还未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秋凉,因此,防暑降温依然是主旋律。另外,现时时节具初秋之“燥热之气”,也要注意开始防秋燥。出伏之后,夏季开始真正意义上向秋季过度,气候逐渐干燥,这个时候饮食上要润一点,可多吃些滋阴润燥的食物,避免燥邪伤害。如蜂蜜、黄鱼、干贝、海带、海蚕、芹菜等。适宜的膳食有芝麻菠菜、青椒拌豆腐、百合莲子汤、百合脯等。

处暑后的天气多半以干燥为主,应多喝水补充水分,还可多吃一些有滋阴润燥功效的食物,如梨、葡萄等水分充足的新鲜水果,避免燥邪伤害。饮食应以清淡为主,合理营养,不吃或少吃辛辣烧烤类的食物。处暑时节过后昼夜温差逐渐加大,白天虽然酷热,但夜间凉爽,钟伟泉提醒,晚上睡觉时空调温度不宜过低,26℃以上为宜,或改吹风扇,但不要对着直吹。频繁出入空调房的上班族要注意预防感冒。出伏后会让你感到疲乏,即“秋乏”。此时阳气会向收敛,阴阳之气盛衰也会发生变化,许多人会感到睡眠不足,应增加睡眠时间,清晨应加强运动,如慢跑,爬山、做操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秋季养生不能离开“收、养”这一原则,要把保养体内的阴气作为首要任务。运动也应顺应这一原则,即运动量不宜过大,尤其是老年人、儿童和体质虚弱者,以防出汗过多。可选择轻松平缓的项目,如慢跑、骑自行车等有氧运动增强身体抗病能力。

处暑的"处"是指"终止",处暑的意义是"夏天暑热正式终止"。所以有俗语说:争秋夺暑,是指立秋和处暑之间的时间,虽然秋季在意义上已经来临,但夏天的暑气仍然未减。冬季易患许多肺部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哮喘、反复感冒等,往往与秋季肺阴受损有关。因此,秋季最应注意养肺。市民可通过叩击督脉、膀胱经、廉泉至天突等穴位以补益肺气,亦可温灸关元、涌泉等以收藏元气。气温下降、一场秋雨一场寒处暑开始,冷空气越来越多,形成雨的机会也就越多,如果接连下了几场雨,这即说明本地区已受冷空气控制,地面的温度将渐渐降低,天气也就一天比一天寒冷起来。民间有处暑吃鸭子的习俗,其因是老鸭味甘性凉。做法也花样繁多,有白切鸭、柠檬鸭、子姜鸭、烤鸭、荷叶鸭等。北京至今还保留着这一习俗,通常处暑当日,北京人就会到店里去买处暑百合鸭等。

气温下降逐渐明显!处暑以后,除华南和西南地区外,我国大部分地区雨季将结束,降水逐渐减少。此节气中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处暑过后,天高气爽,秋意正浓,非常适宜人们出游迎秋观景。处暑过,暑气止,天气不再像酷夏那样炎热,此时天空的云朵疏散而自如,民间就有“七八月看巧云”的说法,人们纷纷走出家门到户外,去感受秋天带来的无限惬意。

如果觉得《酷热未消,秋燥来袭!处暑养生专家的4点建议要记牢!》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