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中国传统文化—饮食文化

2022-08-12 分类:养生资讯

「来源: |易启游Xinjiang ID:xj13109918673」

中国饮食文化博大情深、源远流长,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老子论饮食:

治大国若烹小鲜。圣人为腹不为目。

五味令人口爽,五色令人目盲。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等。

文化概述

中国饮食文化可以从时代与技法、地域与经济、民族与宗教、食品与食具、消费与层次、民俗等多种角度进行分类,呈现出不同的文化品味,体现出不同的使用价值,异彩纷呈。

中国饮食文化突出养助益充(素食为主,重视健康和进补),并且讲究“色、香、味”俱全。五味调(风味鲜明,适口者珍,有“舌头菜”之誉),奇正互变的烹调法(厨规为本,灵活变通),畅神怡情的美食观(文质彬彬,寓教于食)等属性,中国的饮食文化除了讲究菜肴的色彩搭配要明媚如画外,还要搭配用餐的氛围产生的一种情趣,它是中华民族的个性与传统,更是中华民族传统礼仪的展现方式。

中国饮食文化直接影响到日本、蒙古、朝鲜、韩国、泰国、新加坡等国家,与此同时,还间接影响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像中国的素食文化、茶文化、酱醋、面食、药膳、陶瓷餐具和大豆等,中国的饮食文化惠及全世界数十亿人。

文化特点

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存在着差异,长期以来,在饮食上也就形成了许多风味。中国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说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齐鲁、淮扬、粤闽四大风味。

四季有别

一年四季,按季节而吃,是中国烹饪又一大特征。自古以来,中国一直按季节变化来调味、配菜,冬天味醇浓厚,夏天清淡凉爽;冬天多炖焖煨,夏天多凉拌冷冻。

讲究美感

中国饮食文化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有讲究菜肴美感的传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对菜肴美感表现是多方面的,无论是个红萝卜,还是一个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种造型,独树一帜,达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谐统一,给人以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

饮食文化情怀

中国饮食文化很早就注重品味情趣,不仅对饭菜点心的色、香、味有严格的要求,而且对它们的命名、品味的方式、进餐时的节奏、娱乐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中国菜肴的名称可以说出神入化、色香味俱全。菜肴名称既有根据主、辅、调料及烹调方法的写实命名,也有根据历史掌故、神话传说、名人饮食、菜肴形象来命名的,如“全家福”、“将军过桥”、“狮子头”、“叫化鸡”、“龙凤呈祥”、“鸿门宴”、“东坡肉”。

食医健康

中和之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的审美理想。“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者也。至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礼记·中庸》)。《古文尚书·说命》中就有“若作和羹,惟尔盐梅”的名句,意思是要做好羹汤,关键是调和好咸(盐)酸(梅)二味,以此比喻治国。这种审美理想建筑在个体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之上。这种通过调谐而实现“中和之美”的想法是在上古烹调实践与理论的启发和影响下产生的,而反过来又影响了人们的整个的饮食生活,对于追求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古代文人士大夫,尤其如此。中和之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的审美理想。因此中国传统饮食文化认为天地万物都在“中和”的状态下找到自己的位置以繁衍发育。这种审美理想建筑在个体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之上。

历史发源

燧人氏,钻木取火,从此熟食,进入石烹时代。主要烹调方法:①炮,即钻火使果肉而燔之;②煲:用泥裹后烧;③用石器盛水、食,用烧红的石子烫熟食物;④焙炒:把石片烧热,再把植物种子放在上面炒。

神农氏,"耕而陶",是中国农业的开创者,尝百草,开创古医药学,发明耒耜,教民稼穑。陶具使人们第一次拥有了炊具和容器,为制作发酵性食品提供了可能,如酒、醢hǎi、醯xī(醋)、酪、酢、醴等。(醯醢xī hǎi,醯:指醋。醢:指鱼肉做成的酱。醯醢泛指佐餐的调料。)鼎是最早的炊具之一,有爪儿因为当时没灶,还有鬲(lì 古代炊具,样子像鼎,足部中空。),其爪是空心的,鬶(guī古代 一种形状像鼎的陶制炊具。有三个空心的足。)用来煮酒的。

黄帝,中华民族的饮食状况又有了改善,皇帝作灶,始为灶神,集中火力节省燃料,使食物速熟,而广泛使用在秦汉时期,当时是釜,高脚灶具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蒸谷为饮,烹谷为粥"首次因烹调方法区别食品,蒸锅发明了,叫甑(zèng古代炊具,底部有许多小孔,放在鬲(lì)上蒸食物。)。蒸盐业是黄帝臣子宿沙氏发明,从此不仅懂得了烹还懂得调,有益人的健康。

周秦时期,中国饮食文化的成形时期,以谷物蔬菜为主食。春秋战国时期,自产的谷物菜疏基本都有了,但结构与现在不同,当时早田作业主要是:稷,(最重要)是小米,又称谷子,长时期占主导地位,为五谷之长,好的稷叫梁之精品又叫黄梁。黍,是大黄粘米仅次于稷,又称粟,是脱粒的黍。麦,大麦。菽shū,是豆类,当时主要是黄豆,黑豆。麻,即麻子。菽和麻都是百姓穷人吃的,麻又叫苴( jū大麻的雌珠,开花后能结果实。)。南方还有稻,古代稻是糯米,普通稻叫粳秫(shú古指有黏性的谷物。jīng粳稻,稻的 一种。叶较窄,色浓绿,耐肥、耐寒,不易倒伏。米近圆形,黏性强,胀性小。),周以后中原才开始引种稻子,属细粮,较珍贵。菰米(gū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生在浅水里,开淡紫红色小花。嫩茎经菰黑粉菌寄生后膨大,叫茭白,果实叫菰米,均可食。),是一种水生植物茭白的种子,黑色,叫雕胡饭,特别香滑,和碎瓷片一起放在皮袋里揉来脱粒。

汉代,中国饮食文化的丰富时期,归功于汉代中西(西域)饮食文化的交流,引进石榴、芝麻、葡萄、胡桃(即核桃)、西瓜、甜瓜、黄瓜、菠菜、胡萝卜、茴香、芹菜、胡豆、扁豆、苜蓿(主要用于马粮),莴笋、大葱、大蒜,还传入一些烹调方法,如炸油饼,胡饼即芝麻烧饼也叫炉桡ráo。淮南王刘安发明豆腐,使豆类的营养得到消化,物美价廉,可做出许多种菜肴,1960年河南密县发现的汉墓中的大画像石上就有豆腐作坊的石刻。东汉还发明了植物油。在此以前都用动物油,叫脂膏,带角的动物油叫脂,无角的如犬,叫膏。脂较硬,膏较稀软,植物油有杏仁油,奈实油,麻油,但很稀少,南北朝以后植物油的品种增加,价格也便宜。

八珍和四大系

周代“八珍”的出现,标志着烹饪形成为一门重要的艺术,显示了周人的技艺饮食的科学性。以炮豚为例,首先将小猪洗剥干净,腹中实枣,包以湿泥,烤干,剥泥取出小猪,再以米粉糊遍涂猪身,用油炸透,切成片状,配好作料,然后再置于小鼎内,把小鼎又放在大镬鼎中(huò镬是古代煮牲肉的大型烹饪铜器之一。古时指无足的鼎。今南方称锅子叫镬。有三个足架空,可以燃火,两耳用铉(铜钩)和扃“jiong”(横杠)抬举。),用文火连续炖三天三夜,起锅后用酱醋调味食用。这一道菜先后采用了烤、炸、炖等三种方法,而工序竟多达十余道。“八珍”开创了用多种烹饪方法制作菜肴的先例,后世令人眼花撩乱的各种菜肴,均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甚至在菜名上也袭用“八珍”,还有“八珍糕”、“八珍面”、“八宝粥”之类。

山八珍:驼峰、熊掌、猴脑、猩唇、象拢、豹胎、犀尾、鹿筋。

海八珍:燕窝、鱼翅、大乌参、鱼肚、鱼骨、鲍鱼、海豹、狗鱼(大鲵)。

禽八珍:红燕、飞龙、鹌鹑、天鹅、鹧鸪、彩雀、斑鸠、红头鹰。

草八珍:猴头、银耳、竹荪、驴窝菌、羊肚菌、花菇、黄花菜、云香信。

早在商朝末年,太公望(别名:姜太公,姜子牙)在营丘之战时所创制的太公望红焖鸡,在姜太公建立齐国后,红焖鸡(又名:太公望红焖鸡)的故事与制作技艺一直被人们流传了下来,奠定了药膳类鲁菜系的雏形。春秋战国时期,各个民族的互相融合,在饮食文化上逐渐形成了南北两大风味。在北方,古齐鲁饮食文化历史悠久,烹饪技术比较发达,形成了中国最早的地方风味菜——鲁菜的雏形。

楚人统一了东南半壁江山,占有的“鱼米之乡”。“春有刀鲚(jì鱼,体小侧扁,头小而尖,尾尖而细,银白色。),夏有鲥shí,秋有肥鸭,冬有蔬”。一年四季,水产畜禽菜蔬联蹁上市,为烹饪技术发展提供了优越的物质条件。由于又融汇了南方很多民族的民风、民俗和饮食习惯,逐渐形成了苏菜的雏形。

秦国占领了古代的巴国、蜀国,接着派李冰将水患之乡改造成“天府之国”,加之有大批汉中移民的到来,结合当地的气候、风俗以及古代巴国、蜀国的传统饮食,产生了影响巨大的川菜的前身。

秦国的统一大业进行到后期,秦末发兵兼并桂林、南海和象三郡,建立南越国。汉高祖十一年受封为南越王。利用广州地处东南沿海,珠江三角洲气候温和,物产丰富,可供食用的动植物品种繁多,水陆交通四通八达的优势,建立了岭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里饮食比较发达,广东的饮食文化,其实就是由赵佗将中原地区先进的烹饪艺术和器具引入岭,结合当地的饮食资源,使“飞、潜、动、植”皆为佳肴,并流传,形兼收并蓄的饮食风尚,产生了粤菜。

中国八大菜系

鲁菜:历史悠久,“食不厌精精,脍不厌细”,文化底蕴浓厚;

川菜: 酸辣美味,“七滋八味”尽在其中;

苏菜: “金齑玉脍”,技法精妙,玲珑剔透;

湘菜: 香辣酸甜,诸味俱全,风味浓郁;

徽菜: 古色古香,河鲜家禽,尽入其味;

浙菜: 南料北烹,味贯南北,清鲜爽脆;

闽菜:新鲜清醇,色香味形,无一不备;

粤菜: 清淡鲜活,博采众家,影响深远。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最高境界。我们只有准确是把握“精、美、情、礼”,才能深刻地理解,也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国饮食文化。

如果觉得《中国传统文化—饮食文化》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